APP下载

晋冀鲁豫边区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的策略(1942-1944年)

2012-01-28李俊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灾荒灾民边区

李俊杰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晋冀鲁豫边区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的策略(1942-1944年)

李俊杰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周口466001)

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自然灾害危机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但也使灾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随着1943年旱情的继续发展,边区政府转变了“赔钱”救灾的观念,逐步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等救灾方式转变,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成功地渡过了这场灾害危机。

晋冀鲁豫边区;灾害危机;应对策略

1942-1944年,正当晋冀鲁豫边区(以下简称“边区”)军民针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展开“反扫荡”、“反蚕食”之际,边区遭受了大旱荒以及并发瘟疫与蝗灾,严重的灾荒加剧了社会动荡,给边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灾难,甚至有的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1]。在边区政府积极应对下,最终战胜了此次灾害危机。

一、灾害情况回放及危机理论阐述

边区政府自成立后一直遭受着敌祸和天灾的蹂躏,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疯狂地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和破坏掠夺,同时,边区各种灾害肆虐。1941年,边区所辖的冀南区、太行区、太岳区、冀鲁豫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往年偏少,冀鲁豫区的秋粮歉收,冬小麦未能播种。1942年边区春季至秋季持续干旱,冀鲁豫区的鲁西北、沙区河渠干涸,大地龟裂,秋季的原野一片枯黄,庄稼干枯而死。1943年又发生了更严重的旱灾,这一年的灾情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全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灾荒。冀鲁豫重灾村有1050个,轻灾村580个[2]649。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历年因旱灾损毁的庄稼达5490万亩,减产658 800万公斤[3]。并且蝗灾、水灾、冰雹、流行病等灾害不断袭击灾区,边区群众受到沉重打击。在多种灾害的打击下,灾区的部分干部和灾民也产生了一些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市场上食品价格大涨,衣物、家具等物品价格则大跌,社会秩序动荡,人心不安。

根据公共危机的有关理论,这是一场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4]。公共危机是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紧急的事件或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和稳定,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的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措施来加以应对”[5]。针对边区的这次灾害,急需发挥边区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措施,制止灾害进一步蔓延。

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文·芬克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危机的产生必须经过潜伏期、爆发期、后遗症期(善后期)及解决期四个阶段,没有一项危机是决然突发,而又遽然终止的[6]。下面,就根据斯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具体分析边区政府应对1942-1944年灾害危机的得与失。

二、边区政府应对灾害危机的策略

1942-1944年,边区政府根据旱灾、水灾和蝗灾等灾害的严峻形势,采取种种举措,及时应对这场灾害危机。

(一)以政府为主体的救灾运动

1.政府主导下的救灾运动。1942年10-12月,旱灾已经蔓延,灾荒严重的地方(林县、武安、磁武),部分灾民人心浮动。这时的救灾措施主要是以边区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边区政府提出“保障不饿死人”的口号,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灾害危机:成立太行救灾委员会;减免灾区负担,并进行粮款赈济,对外来灾民,开始进行安置和管理;而当时最主要的措施是结合当时的经济斗争,组织大批灾民搞运输,实行粮食调剂[7]108。所有这些赈灾措施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战胜危机的信心,但也使灾民产生了依赖政府救灾的思想。

2.政府主导下的自救运动。1943年1-3月,正是青黄不接之际,灾情进一步恶化,加上敌特的造谣破坏,外来灾民大量持续增加,饥饿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这时的救灾措施主要是生产自救中与灾荒苦斗;其次是春雪降后,拨三万元,三百石粮,组织外来灾民返乡春耕;另外在社会互济方面也进行地有声有色[7]108。

通过这些救灾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但由于过分强调政府的救灾,使灾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政府和仰望上级”的思想[7]138。随着1943年灾情的持续恶化,边区政府及时纠正短期救灾的做法,救灾转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方向。

3.政府主导下的春耕与救灾运动相结合的救灾运动。1943年4-6月,正是春耕忙碌之际,也是社会积蓄及粮食消耗殆尽之时,灾民不仅没有吃的,而且购买力几乎没有,春耕能力也没有。灾民春耕的种子、肥料以及劳动力都有问题,再加上敌人不断的扫荡,灾民雪上加霜,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灾情最严重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府救灾措施主要是生产与救灾相结合,救灾措施主要围绕生产展开。如把救济委员会和春耕委员会结合起来,大力支援农民春耕;政府提出保证不增加灾民负担,并停止支差两个月;及时拨发救济贷款、赈济粮,专门救济有劳动力而无法春耕的灾民,但一切贷款、贷粮、募粮、借粮……都用到工具、种子、劳力的解决上去。政府号召灾区“不荒一亩地!”“今年的产量要和往年一样!”太行区的救济贷款、赈济粮在一月份、最晚二月份都发到村里去。邢台四区得到粮款的贫农占75%,中农占24.2%;用在种子上的64.25%,农具上的23.2%,用在牲口上的2.3%,贷粮贷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657。

(二)政府领导下的群众生产渡荒运动

1943年7月旱情持续恶化,由五、六专区,扩大到一、四专区,政府由危机爆发阶段短期急赈行为逐渐转到危机恢复阶段上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渡荒运动。

1.以工代赈。边区政府意识到:“救灾工作一定要与生产结合进行,给灾民充实物质基础,有了活动资本,才能渡过长期灾荒。我们在这一工作上,首先是组织了妇女劳动,开展纺织运动。”[7]1421942年10月,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亲自到武安县灾区,鼓励群众要搞好纺织运动,战胜灾荒。此县的妇女纺织渡荒运动,由个人纺织逐步发展到纺织小组、纺织互助组、纺织村和纺织工厂。到1944年11月,仅这一县参加纺织的妇女达36 000余人,能织66种花布,赚的工钱2100万元,为生产自救渡过灾荒作出了贡献[8]。

发展水利,开滩修渠。通过组织灾民开渠、修滩,一方面兴修了水利,一方面又救济了灾民。1943年12月8日,第五专署颁布“关于水利贷款分配的指示”,边区政府规定第五专署水利贷款为90万元,其中拨付漳南修渠委员会20万元,其余分配给涉县、磁武、林北、安阳四县,从25万到10万不等,并明确规定此项贷款用于“今冬及明春开渠、修滩、打井、修水车等事”,“修滩开渠,应照顾灾荒区劳动力,不以该区该村为限”。县里应统一调剂,以达到以工代赈之效[2]69。

另外,在运粮中实行以工代赈。边区救灾委员会三次会议决议:为确实保证灾民生活,不使感到困难,凡已发动起来之运输队、脚夫或挑夫,确保其为灾难民者,每人每日必须保证要赚一斤米。除运输粮食之外,可设法使之运输其他货物,务使不发生无货可运之现象[2]524。

从上可以看出:只有组织灾民生产,把救灾和生产在实际工作的每一步上都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并且能够教育干部和灾民,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观念[7]110-111。

2.生产救灾。1943年旱情继续扩大,一直到8月才下了一场透雨,但因误了农时,边区政府提出生产救灾新指导方针,政府领导人民,突击进行补种套种,并大量采集代食品,大量种麦[7]108-109。但当时种麦有三个问题:麦种、肥料、劳力。在政府的努力下,这三个问题都得到解决。据不完全统计,一至五专区种的麦占全部耕地的70%,今春雨雪不缺,麦子长势喜人,籽儿饱满,获得大丰收,全区收的小麦达160万石以上,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白面[7]166。

为了抢种、改种、补种和多种,当时提出:争取十天突击晚熟庄稼及蔬菜的抢种、改种、补种和多种,渡过灾荒,办法是凡枯死庄稼以及没有收成希望者,一律改种,部分的无收成者,实行补种,地少的穷苦群众,及党政军民学机关团体,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地实行多种[7]160。为完成这一任务,太行分局特指令党政军民学机关团体,尽可能指导帮助群众突击补种。在军民努力下,全区的抢种任务10天以内就完成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补种7万多亩。自8月以来,秋雨绵绵,凡种蔬菜的大都获得丰收。“大量补种蔬菜”,这是渡过1943年严重灾荒一个决定的环节[7]160-161。

准备代食品,采集野菜运动。准备代食品是救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九四二年秋和一九四三年秋,灾荒发生后,边区党政军机关立即发动群众,开展了采集野菜、准备代食品的运动。仅八路军前方总部每人平均采集野菜晒干的就有一百多斤,边区政府机关1943年一个月采集30 000斤。至于灾民,没有一家不采集野菜,不准备代食品的。”此外,“还推广野菜的方法,介绍了治疗吃野菜中毒的药方”[9]。这对渡过当时的灾荒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指导群众,发动群众消灭“神虫”。1943年秋,大量的蝗虫从沦陷区和国统区飞到解放区,投下蝗卵。到第二年春天大量蝗蝻滋生出来。“东起平汉线,西到太行山,全区已有二十三个县发现了蝗蝻。情况真是紧张万分……一天之内就有二十平方公里的麦苗被蝗蝻吃光。”[10]165在这紧急时刻,太行区党委发出了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齐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灭蝗运动,并组织剿蝗指挥部。在边区党委的号召下,很快组成了一支几十万人的灭蝗大军,打蝗运动汹涌地开展起来,并打破地区的界线,哪里情况严重,灭蝗大军的主力就赶到哪里。

飞蝗被一批批地打光,又一批批地从敌占区飞来。敌占区成了蝗虫的“根据地”。为彻底消灭蝗灾,八路军和政府工作人员带领着群众,组成了强大的打蝗队,又向敌占区进军了。不但消灭了“蝗军”,还赢得沦陷区的群众对八路军的信任。沦陷区的群众议论:“八路军是咱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打仗为人民,打蝗也是为人民!”敌占区的蝗虫很快被打完了。敌占区人民的心更加向着共产党和八路军[10]167-110。

(三)社会互济

1943年春,青黄不接,加上外来灾民持续增加,民众饥饿现象严重,边区政府意识到要想渡过灾荒,须打破落后的本位主义与区域隔阂,发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广泛开展募捐、节约、借粮活动,在救灾中起了很大效果。

首先,边府号召“一把米一升糠”运动,开展广泛的募捐活动。据太行区不完全统计,一、三、四专区通过募捐、劝募等形式募集一定数量的小米、糠等;这些米和糠,在春季分别支援了五、六专区。而边区所在部队以及各分区剧团等,共募捐款12万多元以及募集的还有小米等杂粮上千斤,副食品两千余斤[7]148-149。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的灾情。

其次,各机关部队的节约活动,成效甚大。为了更好地贯彻节约活动,1943年3月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发《关于节约救灾》的指示:规定县以上机关,每日每人节约小米半两,节约之数,每月结报一次。并且严禁剩饭喂猪[2]267。1943年8月,边区政府号召各级政府节约救灾,并作出节约数量的硬性规定。8月15日,边区又发出通令节食,学习群众半粮半菜。同时利用每块空地、沟渠、堰边大量种菜,积存野菜树叶。对干部人员深入动员,并向群众宣传,作长期打算,反对浪费。党、政、军各机关团体,除厉行节食外,办公费、菜金、津贴,从1942年10月起一律停发,完全靠自己动手生产解决。另外在农村,也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甚至取缔村庄集镇上肉铺和饭铺等[7]149。

边区政府在厉行节约的同时,还大规模地进行精兵简政。根据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和脱离生产人员一般不超过人口总数3%的指示精神,在1941年底、1942年初到1943年夏秋,晋冀鲁豫边区军、政、党、群众团体在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初期整编的基础上又继续进行过两次大精简,一次比一次彻底。通过这次运动,“不但使根据地军民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而且给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对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1]。

再次,互助借粮。这个群众性的互济运动,是在1943年春耕开始以后各地才有计划地进行的,在借的原则下,手续和利率方面,边府及太行救委会都有过明令规定和具体办法。据各地零星报告,磁武共借20多万斤(一切都折米计算),林县借到小米近7000斤,涉县借到20多万斤,其他如偏城、安阳也都有数字报告[7]111。可以看出,数目不小,特别是对于春耕期间及5月反扫荡中,对渡过灾荒起了巨大作用,并赢得了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称赞。群众满意地说:“共产党、八路军真是为贫苦群众谋福利的,我们一定跟党走。”[12]257

在广泛开展节约募捐的同时,根据地还严惩贪污浪费。1943年,太行区政府发布指示:禁止贪污浪费打埋伏现象,严格粮食收支,限制地方粮的征派,组织强有力的检查团深入检查粮食状况,对违令者,有权就地依法处理[13]16。根据地严惩浪费、大兴节约渡荒运动,不仅大大减轻了灾民的负担,而且节余了大量赈灾款物,增加了救灾的物质力量。

总之,晋冀鲁豫边区经过应对1942-1944年的连续灾荒,边区人民不仅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灾害,而且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但大大支援了抗战,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甚至为建国后积累了应对灾害危机的宝贵经验。

三、晋冀鲁豫战胜危机的启示

这次危急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进行赈粮、赈款、移民就食等,在危机恢复阶段,及时抢种、补种,为危机转化为机遇创造了条件。到1944年,边区生产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控制,许多地方秋后粮食满囤,且部分村庄做到耕三余一,边区的生产条件、农副业产值、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人民负担都有很大改观,“已从二年连续灾荒中渡过来了,这是根据地伟业,也是历史上的奇迹”[7]201。边区政府通过应对此次灾害危机,为我们积累了一些应对灾害危机的宝贵经验。

(一)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历史上,冀鲁豫边区“十年有九年淹”、“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再加上敌人对根据地的烧杀抢掠,人民对灾荒的抵抗力大大削弱。边区灾荒的初期,由于没有彻底领悟这个道理,百年未有的旱灾已经降临了,在某些地区某些干部中还以为是普遍的“春荒”和“秋馑”,便把救灾工作当成了临时的突击任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致造成救灾多走许多弯路[2]663。从这次危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危机潜伏期,针对危机预防,一定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在危机爆发期,相关部门一定要把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来不得一点麻痹大意;在危机的善后期,灾区人民群众更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关照,当然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这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是扭转危机的关键

在救灾中,要充分发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群众的积极性,打破群众中已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打破等、靠、要思想,要向群众说明政府只能替群众想办法出主意,而不可能帮助每一个人来生产,大家要活下去,必须依靠自己才能自救。要坚决反对“坐以待毙”,“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者。同时也要反对麻痹群众的英雄主义思想,这样严重的灾情,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劳动自己解救自己,政府只是积极想办法、出主意、与群众商讨,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渡过难关[2]23-24。政府在救灾中不应该大包大揽,应充分发动群众自救,战胜灾害危机。

从边区政府采取的每一项应对危机的措施看,无不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完成的。在灾害危机频发的今天,更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灾害危机,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的威胁。

(三)稳定民心,树立信心是战胜危机的思想基础

从1941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的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日伪趁机对边区的扫荡,敌特到处散布谣言,使边区群众甚至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边区群众人心浮动。这不仅不利于救灾,而且严重影响了根据地的稳定。边区政府采取许多方法稳定民心。边区政府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以稳定民心。另外,边区首长多次前往灾区视察慰问。边区政府还宣布一些救灾办法,克服一些人的悲观失望情绪,提高其求生信心等[7]13。这些方法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灾区民心,树立了战胜灾害的信心,也为战胜这场灾害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

灾荒发生后,边区政府认为要渡过灾荒,必须进一步实行节衣缩食,与灾民同甘苦、共患难,因此党政军民学机关团体先后提出“节省小米,捐救灾民”的号召。在募捐方面,实行广泛的群众募捐运动,通过募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灾民的物质匮乏,而且使灾民、难民感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温暖,感受到党对他们的关怀。另外,在灾区还开展了社会互济运动,这在救灾中起了很大作用。总之,通过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群众物质匮乏状况。

(五)一手抓危机,一手抓对敌斗争

邓小平指出:“敌后的一切离不开对敌的尖锐斗争,我们每一点经济建设的果实,都是用血换来的。”[14]在根据地遭受百年不遇的灾害后,日伪军疯狂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掠夺,严重威胁到边区的粮食安全。一些敌特分子大肆造谣活动,煽惑敌占区组织“抢粮队”、“吃干队”,向根据地抢粮等破坏活动[7]137。为此,在应对危机时,必须一手积极应对危机,一手抓好对不法分子的打击,以确保灾区社会治安的大局稳定。

(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贪污浪费

胡锦涛指出:“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15]也可以说,晋冀鲁豫边区军民渡过1942-1944年的连续灾荒,就是靠艰苦奋斗,以及与灾民同甘共苦。

四、结语

1942-1944年灾害危机发生后,边区政府及时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成立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各级救灾机构,领导亲自勘察灾情,采取赈粮、赈款等应对措施,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战胜灾害危机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边区政府由以边区政府为主导救灾运动,逐步过渡到以政府为领导的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并最终渡过灾荒。在危机解决阶段,及时总结这次危机经验——“太行区四二、四三两年的救灾总结”,为当今社会应对灾害危机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中国成立前不多的成功应对灾害危机的典型案例,在中国救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同时也有值得总结的教训。如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救灾过程中不免带有战争色彩,而且救灾工作过分依赖政府,还有的利用政府的贷款去做生意;救灾中的平均主义、赔钱救灾[7]46;贷款、贷粮不及时;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等靠思想;在救灾中存在着主观主义,粗枝大叶的作风。所有这些给当时的救灾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3]640-647。总之,它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毛泽东多次以边区生产渡荒为例,鼓励大家的斗志。他说:“克服天灾,太行有经验。”[16]边区成功应对灾害危机的机制,为我们当今社会应对灾害危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冀南革命斗争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54-255.

[2]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3]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冀南革命斗争史大事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40.

[4]Rosenthal,U.&B.Pijinenburg.Crisis management and decsion making simulation oriented scenarios[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11.

[5]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6]斯蒂文·芬克.危机管理[M].韩应宁,译.台北:天下文化,1989:45.

[7]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8]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邯郸市党史大事[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2:67.

[9]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42.

[10]谷景生.灭蝗记[M]//政协河南省安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安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165.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6.

[12]反封反剥搞“双减”解困解苦苏民生[M]//政协河南省滑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滑县文史资料:第10辑(田乃夫抗日纪事专辑),1997.

[13]陈刚.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灾救灾工作论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5.

[15]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3.

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2)04-0088-04

2011-11-11;

2012-01-15

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扈从或抗衡:民国时期灾赈中民间组织对官方的态度探析——以1942年豫灾救助为个案的考察”(2010-ZX-264)阶段性成果。

李俊杰(1972-),男,河南太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灾荒灾民边区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国民党血腥统治下的灾荒
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