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池田大作教育本质论
2012-01-28胡海建胡潇译
胡海建,胡潇译
(1.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中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池田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很明确地表现为“教育为了什么”。池田通过对功利主义教育本质观的批判和对“造就人”的教育目的观的论述,系统地阐述了日本创价教育本质观。
一、批判功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日本创价教育的创始人池田大作与英国汤因比博士对话时发表了一段富有内涵的讲话。池田认为,教育日趋功利化带来了两大弊端,一是教育的工具化;二是教育内容的实利化。“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1]61
池田也客观地分析并认识到教育的实利效益,同时他认为这不能作为教育追求的主观目的和动机,只能作为客观的效果而存在。“就教育来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实利效果,但这终归是作为结果而自然形成的,光把实利作为动机和目的,这不是教育应有的状况”,否则“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1]60,“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1]61。
池田面对教育功利性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他忧心忡忡,主张教育、知识和学问要回归其本原。他认为:“像这种人为知识和技术服务,受政治和经济操纵的学问和教育,无论如何要恢复其原来的宗旨,即学问本来是为了阐明人类的基本生存生态和存在的根本,而教育则是要把这种学问传播开去。”[1]61可见池田主张学问、教育应摆脱被政治和经济所操纵的现状,让学问回归到为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生态和存在的根本而存在的学问,让教育传播、教授非功利的以人为本的知识和学问,从而使教育找回本来应有的主动性,使人类找回失去的尊严。
二、创价教育“造就人”的教育目的观
池田大作认为现实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目的观存在严重的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批判,然后经过认真研究,并与英国汤因比博士探讨后提出了非功利的教育目的观。池田不仅赞同汤因比博士关于教育的本质:“是要寻求存在于宇宙背后的‘精神存在’之间的心灵交流”;而且提出了自已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1]60他在与英国威尔逊的对话时又说:“关于教育的本质,我曾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忘却学过的一切知识之后所留下的东西。我认为,确实如此。”
由此可见,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就是“造就人”。他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这一观点,其中有两次尤为突出。一是在与德国狄尔鲍拉夫探讨关于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时,池田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3]226;二是在他的《人生箴言》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在于 ‘创造知性’。 ”[4]136
教育要造就人,就必须超越功利主义视域,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最终为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而服务,而要实现这一理想,教育的根本目的除了知识教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这些都不是知识教育所能实现的。他在与德国狄尔鲍拉夫对话时反复强调一位贤人的观点:“真正的教育成果是将所学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余物。在某种意义上,这位贤人的话非常透彻地提示了教育的本质。”[3]226“将所学知识全部忘掉后剩余物”与前面提到的“忘却学过的一切知识之后所留下的东西”就最好地表达了池田通过教育造就人与培养人的根本目的观,从而实现池田教育思想中造就知识、品质、修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池田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提出应以教育内容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知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是实现池田教育目的重要思想,他与德国狄尔鲍拉夫对话时强调“知识进步与伦理作用的失衡所带来的恐怖尤其具有象征性”,为此“从儿童阶段,就在每个人的心理发育中,把知识和伦理作为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使其同步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3]237。
他在《人生问答》一书中再一次强调知识和道德良心教育的重要性,二者均不能缺失。池田认为:“对于知识和良心,本来两者具备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不管积累多少知识,如果不培养起使用它的人的良心,知识只会成为人本来具有的利己心的工具,到处滥用。如今天技术产业造成的各种公害以及武器和战争技术的发达等,就是其可怕的结果。反过来说,有了良心,但是如果没有对具体现实的广博知识、敏锐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发自良心的热情,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恶。”[5]354在池田心目中,知识与道德良心兼备的人才会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正确的作用。如果只有知识,而道德良心缺失,知识只会滥用为利己心的工具,一旦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并滥用将会产生可怕的结果;反之,有良心而无知识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恶。
在知识与良心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池田进一步论述了“知性”与“情操”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池田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向社会输送有为人才的教育。再深究一下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知性’与‘情操’的教育。所谓‘知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指作为人的人格的知性。更详细一点说,那就是为了能为社会人 、职业人,给予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的教育。另外,我提到的‘情操’,那是指人的心灵的丰富。因为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条件。”[5]366-367由此可见,池田主张的教育本质是培养知识渊博、人格健全、智慧聪颖、心灵丰富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最后,池田在论述教育应培养知识与伦理、良心、智慧、情操、人格相结合的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教育本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那就是个体的人在学会了知识、拥有了智慧、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培养了良心之后如何学会做人,这才是池田终极的教育目的观。
池田在《人生箴言》与《人生问答》两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知识对人不能创造性发生作用,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即人的智慧,才会带来创造性。”[4]136“所谓人的智慧,就是懂得‘应当怎样做人’。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意志的力量。之所以必须要确认教育的根本理念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和培育‘作为人的理想’,其原因可以说就在这里。”[3]372
三、结语
池田用对未来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危机感来认识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是构成未来的重要生命线;如果要着眼于未来,就不能不在教育中倾注全部力量。”[6]2而且他又认识到教育对改造人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可怕,就在于它可以在儿童洁白的心灵上随意地涂抹上色彩。 ”[6]88
如果功利主义占据儿童的心灵,那将是教育可怕的事情,为此池田深刻批判了当前教育日趋功利化带来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内容的实利化两大弊端;并在批判的基础上重构“造就人”与“学会做人”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培养有知识、情操、人品、能力、智慧等全面发展的人。
[1] 阿·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苟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 池田大作,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 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M].宋成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5] 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回答[M].卞立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6] 池田大作.我的履历书[M].赵恩普,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