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驻足”
2012-01-28卢爱侠
戴 伟 卢爱侠
(徐州市睢宁县城西小学,江苏 徐州 221200)
读书如同观景,在景色秀美处驻足,仔细地欣赏、玩味,能够体会到景色的美妙,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诧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心中敬意顿然油生。阅读也是这样,在优美的文字处驻足,仔细地咀嚼、品味,能体会到作者的智慧灵光,叹服作者的文思精巧,惊诧作者的语言纯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中会腾起一股欲表达的冲动。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达到以上这样的状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位技艺高超的“高级导游”,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秀美的景观”,引导着学生在这些“秀美的景观”处驻足,让他们自主地欣赏、体会,仔细地咀嚼、玩味,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独运匠心,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中“秀美的景观”的把握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以下方面引导学生驻足。
一、在文题处驻足
文题是文本的眼睛,凝炼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内容,可以说是一篇文章中最浓缩的精华。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此驻足,对文题进行高度关注、大胆质疑和解读,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以更投入的心态投入到进一步的阅读之中,并会明确自己的阅读指向。
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阅读资源,善于开发,舍得给学生驻足的时间、思考的余地。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可以根据文题,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为什么又要强调第一次呢?这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指文章主旨,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对文题的冲击,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牵一发”而动全局,使学生易于尽快进入阅读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提高阅读效能。
二、在点睛处驻足
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必然有点睛之笔,它们就如同夜空中的启明星,吸引着读者向文本深处漫溯。这些点睛之笔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无论是组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凝聚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反复研读这些文字,一定会启人深思,令人叹服,对研读整篇课文具有浓烈的辐射启迪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在此处驻足,放手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深思、体会、交流,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循循善诱、点拨启迪,其学习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点睛之笔:“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话:黄河的主人是谁?他凭着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勇敢和智慧”?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镇静和机敏”?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对话交流。学生在师生的充分交流中,领悟到文章的中心,获得了人生和智慧的启迪,提高了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在交葛处驻足
“交葛”的地方,也是文学作品最具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矛盾”、有“纠结”、有“好奇”、有“勾连”、有“留白”、有“遐想”,可以说处处是“风景”。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这些地方,引导学生驻足,点拨学生感悟,学生定能从中品尝出“一番滋味在心头”,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师从课文情感交葛的矛盾点出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品读课文:这是一匹什么样的大黑骡子?彭德怀爱它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彭总爱他的大黑骡子胜过爱自己,为什么还要杀掉大黑骡子?放手让学生在矛盾交葛的文字处驻足,思考感悟,在师生的充分对话交流中,深化对彭总“爱大黑骡子,更爱自己的战士”的认识,升华了人物的品质,从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再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卫宣丽阿姨心情变化的词语: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再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的心情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在那些描写产生这些心情变化的原因处驻足,这样顺势而导,引导点拨学生寻“线”而究,学生自然就学得顺畅,学得明白,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四、在插图处驻足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编者都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精心设计的,它们延伸了教学视野,烘托了文字情境,丰富了情感意韵。在这些插图中有的表现文章的中心,有的突出文章的高潮,有的体现人物的特点,有的启迪学生的想象……这些插图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在此驻足,认真关注,可谓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插图,敢于、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在插图处驻足,充分显现插图重要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教师就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深化认识:(1)看到了“沙漠”,你的脑海闪现出哪些词?(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相机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阿联酋的沙漠的?找出来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师生交流)(2)看到了“绿洲”,你的脑海又闪现出哪些词?(教师在学生交流中,也相机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绿洲的?找出来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师生交流)(3)出示课文的插图)看,这就是阿联酋沙漠中的绿洲——迪拜,仔细欣赏欣赏,能写上一段话来夸一夸“迪拜的风光”吗?可以用上以上的词语。(学生练写,师生交流)(4)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出这么美丽的“绿洲”的呢?(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课文的插图处驻足欣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赞美“沙漠中的绿洲”,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体会文本的中心作了厚重的铺垫,可谓是一举多得!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习语文也是这样,教师一定要有在文本中发现“绮丽景观”的慧眼,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此驻足,仔细地阅读欣赏,认真地咀嚼玩味,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才会波澜起伏、耐人寻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