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 提高学习效率: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运用
2012-11-21管小娟
管小娟
(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复习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提高学习效率成为高三政治课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才能使学生利用尽量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学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后来逐步认可并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为高三政治课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巧用思维导图,构建个性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建构是高三政治复习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从所学教材内容的某个层次(如模块、单元、课、框题等)入手,逐级向下一层展开,理出相应的知识点,最后形成一个框架图,学生对框架图的绘制受制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层级或是同一层级的不同知识点之间容易混淆,知识点容易缺漏,思维导图汲取了框架图所具有的条理性和层级分明的优点,同时又发挥了思维发散性的优势,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特色衔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形成的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牢牢把握知识体系,而且对于每一个具体知识点也了然于心。下面以《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为例绘制思维导图。
本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绘制选择了课题中的“经济全球化”作为首要核心关键词,逐一联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载体,将复习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作为次关键词,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联系到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求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体的措施是: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二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通过思维联想绘制的思维导图遵循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主干知识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不同学生在知识点的联结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能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便于学生自己理解识记的知识系统,思维导图的绘制即是有效的。
绘制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找准关键词,核心关键词和其他各层次的关键词都很重要,他们关系着思维导图的发散范围和完整程度。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初期,在学生寻找关键词较为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引导。第二,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的图形格式,每个思维导图代表不同学习个体的思维过程,形式上可以有差别,但每个思维导图的个性不等于忽视知识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所反映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是一致的。第三,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指正偏差,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和调整中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
二、活用思维导图,掌握独特解题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是高三政治复习课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文字材料题的分析解答对学生的复习来说是一大学习障碍,学生在解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读材料困难,很难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一段文字读几遍也无法领会题意主旨;二是解题没有思路,答题无从下手;三是答题杂乱无章,不能从具体材料中有条理地概括出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于这些常见的问题,思维导图将解读题意、提炼材料信息的过程与答题思路有机融合在一起,彰显出独特的解题优势。学生从具体的学科观点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出发,将内隐的思维一步步地呈现,即使绘制出的图式是零散的,但是通过寻找材料中关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再运用推理、演绎、归纳等思维方法将思维导图初步绘制出来,然后再进行后期的修补整理,便能回归到解题要求。现以一道高考模拟题为例(2012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调研测试):
日前,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
理由在于: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商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运用上述《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这一题型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该类题既考查了学生运用题目中给定的相关知识范围分析背景材料的学科能力,又凸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处理好题中观点、理由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题目答得很混乱,学生答题的感觉是“说不清楚”,即使师在讲评时,要让学生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思维路径也颇显费力。如果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对该题的剖析则会举重若轻。
文化生活角度:
文化生活角度,在利用思维导图解题的过程中,突出思维内容的重心,即从题目中提供的原理入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分析该原理所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原理与题中的理由“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商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相一致,能够支持材料中“文化改革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表现在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题中的理由显然忽视了文化的反作用,因而观点中也没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通过对既定原理结合题中理由的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中的理由能支持观点的一面,又看到理由和观点本身所具有的片面性的一面,分析的逻辑路线为:知识依据——理由合理性(片面性)——观点的合理性(片面性)——结论。
生活与哲学角度:
哲学角度,同样以题目中提供的原理(矛盾对立统一)为思维重心,分析题中观点只看到了文化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即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没看到它们的统一,最后提出正确观点,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发展文化产业,又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能以题目提供的关键信息作为思维重心并以此为着力点向外拓展,同时发挥联系和联想的功能,将隐蔽的思维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在解题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理顺解题思路。所以,一旦找准思维重心,它便可以克服解题过程中“千头万绪”的思维障碍,使观点、理由和学科知识等众多的解题线索明朗化,让复杂的解题过程在层层梳理中变得清晰。
从该题设问的两个角度可以看出,在解答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思维导图绘制的形式是不同的,要使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导图解题的方法需要不断训练,在练习中逐步摸索出其中的运用诀窍。此外,思维内容的重心的准确定位很重要。思维重心的确定可以根据题目的设问形式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题目设问中已给定答题依据(原理)的(如例题),则以该依据(原理)为重心,即以基本的学科观点作为思维起点,再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另一种是材料设问中仅提到模块范围,这时则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找重心,即以关键的材料信息作为思维起点,再从中归纳出相关学科观点、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要能快速、准确地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思维导图向最后问题答案的转换上,要关注语言的组织,保证答题过程的规范性。
初步尝试的教学实践传递的信息是,思维导图在高三政治复习中的运用,降低了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解答问题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唤醒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中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将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