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髦”错误
2012-01-28李彩侠
李彩侠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公开课即将进行,我们挑选了极能体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一课——《红色政权的创建和红军长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鲜明地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突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充分发挥红军长征的故事进行“磨练意志,战胜困难,积极乐观……”等优秀品质教育,组织学生讲长征中的故事、播放长征中的典型片段、让学生“品尝”野草,对红军长征进行说、看、听、尝等全方位,多感官的感受,但是结果却由于“吃草”一环节导致整节课出现“虎头蛇尾”的惨状。课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问题的出现是偶然?有没有普遍性?具体症结在哪?一层层的发问逼着我们从源头找起。
一、课前争议:吃还是不吃
在集体备课时对于讲故事、放视频这些环节的设置大家均无异议,唯独“吃草”一环节让我们费心不少。
主张让学生“吃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吃草”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可通过切身体验加深学生的认识,新课改所提倡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可得到显性呈现。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并不是很陌生的,当今反映此类主题的影视媒体多的是,而且他们在语文课上也学习过相关课文,或许从语文的角度,对长征精神也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词语的概括,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把这种认识“植”入孩子内心。毕竟时隔七八十年,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很难把那时那景同现实生活或自身联系起来,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少受苦,多被爱,即使我们再借助想象、虚拟的场景,他们也容易以“看客”或“局外人”的身份来对待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难以在灵魂上引起触动。如果要解决此类问题最好采用时下比较流行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在历史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让他们或身临其境,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雪山、草地、敌人离我们太遥远可以从视频中去感受;与亲历者对话吧,现实条件又不允许,那就走捷径,关注红军长征中另一个大问题——“吃”!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长征中红军的保命“食物”。而长征中红军的食物,比较典型的就是野草、树皮、皮带,而寻找这些东西并不难,我们完全有条件让孩子们尝尝野草。
对“吃草”提出异议的老师则认为:长征路上红军可吃的野菜有六十多种,许多连我们成人也闻所未闻,更何况今天的这些孩子。你把奇形怪状的野菜拿给他们吃,孩子们能愿意吃吗?现在的这些孩子很敏感,你给他们野草,他们肯定有疑虑:能吃吗?有毒吗?卫生吗?如果他们不吃,那这一环节的设置不是多此一举?
但是考虑到“吃草”既有新意又“意味深长”,权衡之后,我们决定还是让孩子“吃”,但是要让孩子们敢吃,前提就要在“野草”上下功夫。既然学生担心野草有毒、不卫生,那我们就找他们熟悉的跟野草味相似的芹菜叶、莴苣叶代替,并把它们清洗干净,消除他们的疑虑,不就万事俱备了吗?
二、课上“吃草”:意料外的失败
第一个班级开始上课了。孩子们关于长征的故事知道的还真不少,什么周团长的故事、炊事员的故事、老班长的故事,等等,听到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讲说,我们老师都被深深地打动了,课堂效果非常好。尤其震撼孩子们心灵的是经我们精心挑选的三段视频: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面对那随时吞噬生命的波涛汹涌的大河,巍然耸立的雪山,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我们的战士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革命乐章。从孩子们那随着情节时而愤恨、时而惋惜、时而钦佩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我们可以确定孩子们已融于其中,但为了“吃草”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老师开始引导学生了:“通过以上的所见所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苦,请大家总结一下有哪些困难……”终于把“野草”引出来,于是乎前排的几位同学端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芹菜叶、莴苣叶一路发下去。霎时,课堂氛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那热闹的气氛一扫先前的肃穆,孩子们那兴奋的表情向我们宣告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没吃到苦,尝到的全是乐趣。特别是当我们的老师问孩子们味道如何时,有的孩子竟说:“还可以,听大人说有营养。”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尽管后来我们的老师极力把孩子们拽到红军长征精神上去,但一切已显得是那么做作、无趣。
三、课后反思:“吃草”错在哪
再也没有一节失败的课更能影响老师的心情了,更何况这一课经过“精心”设计了。课后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而当我们找出错误之处时也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这些错误绝非偶然也不是个别现象,事实上在我们时下的教学中要找到它们的影子并不难,甚至说是很普遍,很“流行”。
(一)强加新课改标签
追根溯源,先看看这节课设置“吃草”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什么。也许我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说:贯彻新课改理念,拉近历史距离,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深入感受长征精神,彰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事实上,在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在“吃草”之前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已经“神入”其中,对长征精神已经有所感、有所悟,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已达成“润物细无声”之效,此时完全可以放弃“吃草”这一环节。那当时我们为什么还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呢?事实上让我们割舍不下的不只是教学目标,更是“体验”这一新颖的模式。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都可以通过这一模式加以体现,我们又怎能放弃?谁不愿把自己装扮成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呢?也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才会出现为“体验”而“体验”的虚头。但是谁又能说这种脱离教学目标硬加新课改标签的心态不具有普遍性呢?
诚然,新课改这面大旗已在教育的这片蓝天下飘扬了很长时间,我们的不少老师时不时地也能说出主体性与主导性、自主探究、建构主义、创设情境等时尚用语,多媒体操作更是轻车熟路,但又有几个真正去挖掘新课程的内涵和要求。故纵观我们今天的课堂,一体两面演绎得着实到位,常态课一切照旧,公开课怎一个“活”字了得!黑板上的板书不见了,连课题都得用课件播放,再看课堂活动:唱歌、表演话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一个也罢两个也罢,凡是能沾边的能上就上,毫不吝惜,那叫有“氛围”。正如李惠军老师所担忧的“真不知道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拳’和令人不知所云的‘绣腿’能够承载厚重和理性的历史学,还是能够实现预期和渴望的历史学习目标?”可又有几个教师完全是从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又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学习效果怎样的角度去优化选择、慎重考虑的呢?更多情况下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甚至不惜活动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
(二)滥化“情境”,忽视历史前提
其实在课前我们就曾为“吃草”争议过,但为了情境体验模式能实施下去,我们就偷梁换柱,用洗得干干净净的芹菜叶和莴苣叶代替真实的野草。确实学生敢尝了,但能尝出长征“味”吗?课上,不是有孩子说他们家经常用芹菜叶做汤,有营养吗?如果说全员参与的代价是这些,我们倒不如就拿出真实的几种野草,让他们认识,愿意尝就尝,不愿意尝恰可烘托出红军当年的艰难啊,这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历史啊!另外,从孩子们当时的表情来看,创设这一情境对于八年级的孩子来讲实在是太显幼稚了,而我们在决定实施情境教学时,又何曾考虑到学生年龄阶段了。可是,当时的我们,眼里只见“情境”哪管这些,更不要说历史前提了。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历史教学的实践可以证明,实施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历史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在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甚至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于是乎情境化教学大行其道,为情境而情境的状况也比比皆是。真是有条件要上,无条件“造假”也上,堂而皇之的逾越历史的底线——真实。但我们谁都知道把有失偏颇的事例甚至错误的史实“生动”地播种在学生心间,罪过似乎比上一堂沉闷的历史课来得更大。何况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特殊性。历史必须忠实于原貌,注重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延续性、可溯性。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要是人为打乱历史发展进程,在历史编排中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任意取舍,历史就失去了它所追求的客观公正性,成为“魔术师手中千变万化、荒诞神奇的道具”。
(三)任意拔高情感教学
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们普遍关注到一个社会现象:青少年道德滑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究其成因因素诸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其成因时,我们的历史老师主动扛起了大任,如今的课改就有意识地增强甚至是突出对学生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历史老师任意拔高历史课的情感教学,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等,有些甚至是“为赋新词故做愁”。相信对于这样的场景大家不会陌生:“同学们,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该怎么做?”——“好好学习”。“同学们,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做?”——“好好学习”……如此之案例不胜枚举,学生纷纷表决心,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成为课堂“新八股”。
四、症结所在:功利性
新课改运行到今天,我们许多教师不是没意识到这些时髦错误,但却讳疾忌医,明知故犯。我想这些都不得不提到功利性问题。虽说我们也可摆摆新课改的花架子,可我们中又有几位能静下心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主动潜心拜读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蔡元培、陶行知等等这些教育家的大作的?悲观地说:就连新课标,我们中的许多老师,恐怕也是一知半解。
但无论如何,新课程改革己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我们把这场课改当成是一场风暴,一段长征,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因尽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应对新课程改革相应的策略,这就对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在改革的大潮中,历史教师发展着,学生也发展着自己,与新课程共成长。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但是也应避免忽视策略、急促毛糙的应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李惠军.“过程”目标化,值得深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
[3]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