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渗透低碳初探
2012-01-28许玉祥
许玉祥
(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中学,甘肃 天水 741004)
传统的化学课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进入新课程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笔者结合三维目标的落实,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适时、适量地渗透低碳内容,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渗透低碳,培育学生思想观念
低碳即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这个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的重大化学事件,即自然界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之动态平衡及其维持、打破,对人类自身及社会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着力培育学生的自然观、健康观、环保观;利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碳及其化合物组成上的统一性、发展变化之普遍性,着重培育学生的唯物观、辩证观;结合低碳这个边缘性概念所涵盖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之广泛性、深刻性,重点培育学生的和谐观、合作观、“大化学”观。观念是行动的向导,相信,有了这些科学观念,学生未来的行为将会更加自觉、高效。
二、渗透低碳,辅导学生学习方法
低碳之碳,是元素之碳,碳链之碳,生命之碳,一定意义上也是方法之碳。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中,蕴藏了一种“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清晰线索,更包含了一种系统学习和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方法。教学中,笔者从低碳说开去,结合化学史相关内容,以碳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为线索,从传统的石灰浆粉刷墙壁这个学生熟知的实例切入,引导他们进行跨无机、有机两领域广泛的意义建构,学生从中体会了学科知识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定理,它有结果,更有闪烁着灵动的过程;它是知识网络结构,更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只要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这二者有机的、内在的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获得相互联系、有着来龙去脉和发展变化的生动知识。如此,既有知识的讲解,又富有具体方法的辅导,不仅建构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的有效途径。
三、渗透低碳,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都是高碳惹的祸,那同学们不妨说说,未来,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否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到零碳排放呢?”同学们沉默片刻,你一言,我一语。“利用太阳能”,“利用风能”,“还有核能”。笔者给予充分肯定:“对,这些都不需要燃烧,不会排放碳,是目前开发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不过,从化学的角度同学们可否再设想一下,未来,谁做能源最理想?”大家思考了一下,“氢气”,有同学接着:“对,氢气是一种高能、环保的理想燃料”。我又问:“那氢气怎么来?”。“活泼金属置换”,“电解水”。有同学马上说:“靠化学反应要得到大量气体作燃料,不可能!”。“再说,电解水要消耗电能的!”又有同学说:“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再电解水”。“也许有一天,新的催化剂的发现,会使这个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还有的说:“别忘了,地球上的水也很有限,得找新的能源!”“哎!可以到月球、到其他星球或者去大海的海底找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我喜出望外,对特定的化学学科,对我们的中学生而言,这不就是创新意识、就是实践能力吗!
四、渗透低碳,选择生活方式
一提低碳,人们似乎很尴尬。工业革命后,为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不能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从而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中,演主角的就是二氧化碳。诚然,就目前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生活,但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实例:在广大的山区农村,传统的生活一般都是砍伐大量的木材,收集可观的作物秸秆烧水做饭,烧炕取暖。其实,除了这祖祖辈辈的高碳方式外,这些年,更有一些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山区、进入寻常百姓家。诸如:太阳灶,沼气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在这些不同理念,不同科技含量,不同结果的比较介绍中,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时代精神而注重选择,适应生命需要而学会选择。
五、渗透低碳,引导行为习惯
低碳、环保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与我们每个人密切关联。因此,结合化学具体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把一些生产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到低碳、环保的新高度去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笔者结合燃烧及乙醇内容的讲解,指导学生要从小养成不吸烟、不喝酒,过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对化石燃料及现代合成材料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煤、石油,辨别塑料,提高他们对目前“黑色污染”、“白色污染”的认识,进而掌握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行为,其它如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多坐公交少开车等,这样的渗透,起码会习惯成自然的更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