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探析
2012-01-28李海宗李于华
李海宗,李于华
上海浦东新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探析
李海宗,李于华
当前,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些新的变化给教育,特别是与经济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当前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并围绕具体目标,阐述了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等具体任务。
“十二五”;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目标;任务
加强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1月14日经上海新区人大四届四次会议批准。“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生态区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是:聚焦金融、航运和贸易,建设核心功能区;坚持高端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社会民主,建设和谐浦东;促进文化繁荣,建设人文浦东;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生态宜居浦东;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建设智慧浦东;深化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加强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1]浦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深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世博后续效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浦东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些新的变化给教育,特别是与经济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内涵发展,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建设的目标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与生产、服务现场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6亿人。“十二五”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 800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 4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38:52。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和有关行业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强对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职业学校要选择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重点加以建设。
职业学校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框框,按市场、职业、技术三个坐标轴考虑设置专业,使得所设专业能够紧密结合社会岗位和技术对人才的需要。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对社会适应得怎样,要通过专业设置体现出来。在考虑专业设置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根据劳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想方设法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汽车维修),或针对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电算会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岗位(如道路与交通管理)来设置专业。
3.以技术含量为参数设置专业。这里含有两层意思:第一,中职教育设置的专业既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也可针对某个应用技术领域;第二,针对职业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其技术含量应是较多、较高的。
4.实行可宽可窄,宽窄并行的专业口径。对技术领域较宽的专业,专业口径的设置可宽些,而对岗位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口径的设置则窄些。此外,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开设的专业应尽可能具有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求。[3]
(二)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要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应分别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
1.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问题,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及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2.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3.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学校自我创新能力;要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意愿多样化的实际状况,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服务。
4.积极改进课程评价方式,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能力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的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四)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或其它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应比普通学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现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实验操作与测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要将实训基地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创造一个浓厚的技术操作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性或仿真性较高的技术环境中主动操作,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同时,逐渐熟悉本行业的基本工具和主要仪器设备。
结合不同学校的做法,笔者认为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应尽可能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要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
2.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学生一踏入基地,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工厂,在受到严格的工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
3.应力求资源共享,尽可能做到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基地,或相近的专业使用同一个基地,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4.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类基地可采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等方式进行建设。
(五)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职业学校是面向各行业某一类岗位群培养人才的教育,然而,这些岗位群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条件下,其技术与管理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过程也要随之不断更新。为此,职业学校要改革办学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建立同社会的紧密联系,实现同企业、社会的合作办学。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建立“董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办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新型体制,使学校的办学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这样,一方面学校能够按照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培养学生,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吸纳了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共同参与办学,从而增强了学校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在其权力和义务中,应明确规定董事会除了定期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评议学校的工作外,还应对学校的工作提出积极建议,为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性的决策意见,并积极争取社会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对各专业进行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的机构,是沟通专业建设与企事业运作的“桥梁”或“接口”,它的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标准,技能训练要求;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思想,制定审核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与方法等。此外,学校还应积极探索其它办学形式,如:联合办学、合资办学、股份制办学等。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广泛筹措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得以用最先进的理论、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为社会培养一流的技术人才。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成立浦东职业教育集团,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拓宽办学功能,利用学校现有条件,针对社会需求,大力开展社会培训;要及时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向其它专业和职业学校辐射和推广;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参与企业单位的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构建“双赢”局面。[4]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能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加强实用高效的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开发大批精品专业和课程。这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1-14].http://www.bizpro.gov.cn/share/article_show.php?menu=4/7&articleid=23961.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人社部文件,人社部发[2011]71号.
[3]张家寰,郭扬.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6(23):13-16.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实施意见[Z].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职[2009]40号.
李海宗,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李于华,女,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1-0028-03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