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社会视野下就业导向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
2012-01-28周汉锋
周汉锋
宏观社会视野下就业导向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
周汉锋
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是对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从中观学校、微观课堂层面对职教课程评价的研究,相对于宏观社会视野下的研究较多。以“就业导向课程,课程服务就业”为宗旨,介绍了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特点、指标和要求,为学校、课堂层面的课程评价指明了航标。
宏观社会视野;就业导向;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学论。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中重要一环,应该从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影响,相互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闭合系统。其中,社会层面的课程评价体现为以指导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评价,明确了人才和课程培养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要求;学校层面的评价体现为以准备为中心的课程方案评价;课堂层面的评价体现为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其结果要对学校层面的评价负责,最终要符合社会评价。可见,社会层面的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位于主导地位,为整个课程评价定下了基调,直接影响了学校、课堂层面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水平。鉴于从中观学校、微观课堂层面对职教课程评价的研究较多,而从宏观社会视野的角度研究课程评价的较少,本文拟从社会视野,以就业为导向对护理专业的课程评价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标准的就业性
评价标准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它是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护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符合社会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根据护士职业素质和能力需求设置课程门类,根据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评价者也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在各项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发展为核心,从而为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应该兼顾各方面的力量,利用集体的智慧,努力克服单一片面的评价,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切不可一叶障目。评价主体成员应该包括护理行业专家、课程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护理师生及护理工作一线人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阅历从不同视角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为课程建设把脉,最终得出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并为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提供决策依据。
(三)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宏观社会层面评价的内容侧重于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在调研护理现状的基础上描绘出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通过明确的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分析,指明护理人员培养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评价目标和要求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特点,与时俱进,我国每五年颁发一次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正是如此。[1]
二、宏观社会视野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指标与要求
(一)通过行业市场调研,规划护理事业发展目标与护生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规划。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指导思想与原则、项目规划目标和任务、保障措施等,这些均需要通过行业专家进行调研、职业分析和行业论证才能确定。我国护理一级学科地位的取得也是如此。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护理学一直作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护理实践内容的不断扩大,诸多矛盾不断显露,特别是限制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2011年3月,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级学科。
培养目标是整个护理专业的灵魂,它对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是护理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这些纲领性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指南,对护理专业的定位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指明了工作的具体方向。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的护理岗位,培养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临床护理技能、社区卫生保健知识,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助学机制,以院校合作为纽带参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为行业、企业培育人才的教育。学校要打破现行的封闭式的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与医院、社区等社会机构联合办学,进行产学结合,又称院校合作。医院等社会机构要利用自己的设备、资金、管理、技术等长处投入到社会助学之中,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和评价中去,共同谋划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师资培养等,让护生体会到不在工作一线胜似工作一线。感受医院工作和社区医疗服务程序、特点,有利于护生掌握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从而打造出“教学做合一”和“产学研合一”的双赢育人机制,切实创建一条院校合作的良性发展之路,使护生及早地接受社会,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课程开发监管体系需健全,履行好社会责任与义务
课程开发一般是社会的事情,学校很少有管理权限,只有使用权限,国家、省级和地方三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课程开发的监管工作。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影响,国家、地方、校本课程遍地开花,护理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这本无可厚非,但结果是真正适用课程寥寥无几,甚至出现了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同质性现象严重、粗制滥造的课程。这不仅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更可恨的是这些课程混进了学校和课堂,折射出我国在课程编制、评价、管理上存在的诸多弊端,反映出我国职教缺乏完善的课程监管体系,没有对课程开发的质量加以评价和奖惩。因此,课程编写应申请科研立项,组织专家评委做好课程的审查与审定工作,只允许优质的课程出版和流通。学校在选用和使用课程时,也要把好质量关,使真正与社会接轨、结构和体系合理的课程进入课堂,让课程真正成为护生的良师益友。[2]
(四)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岗位要求
1.根据多元化就业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结构和走向。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社区医疗护理的发展、国际就业市场的开放等趋势的出现,护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化,就
18业范围不仅涉及传统的各级各类医院,而且延伸至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血站和卫生防疫机构,触角也伸至养老院、家政服务等部门,从事的就业岗位包括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流动日益频繁,也应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护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培养方向上,可根据社会要求、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确立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为主导和以拓展护理(包括涉外护理和中医护理等)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和敏感洞察力,开发出相关热门或潜在专业和专业方向,体现多元化和灵活性,为宽口径的就业需求服务。[3]
2.明确护生未来工作岗位职责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不同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略有不同,如临床护理方向培养具有对临床各科患者进行高质量整体化护理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社区护理方向培养具有对社区、家庭、个体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涉外护理方向培养外语水平高、从事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急救护理方向培养具有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熟悉各种急救医疗设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老年康复护理方向培养熟悉老年护理和康复技术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除了专业基本技能外,更要突出专业技术针对性,体现护生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制定上特别要使护生具备专职的护理职业能力,增强护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护生的专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整体护理的能力;具备分析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护理人文技术、护理基础技术、专科护理技术等);具备健康教育、评估和预防保健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专科护理(危重症监护、手术护理等)能力;具备良好的护理行为表达能力。
3.树立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三者辩证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改变过去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念,转变为注重情意道德为本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观念,使学生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护生,要坚持“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品质是核心”的指导思想,做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辩证和谐发展。
无论哪个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首先要关注专业品质。即热爱社会主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等。其次,要注重专业能力。掌握从事护理工作所需的基本和专项操作技能,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再次,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护理专业实际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和医学知识也应加以了解。[4]
就业导向是整个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重要准则,按照“就业导向课程,课程服务就业”的宗旨进行评价。宏观社会层面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源头,为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价明确了方向和航标,对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护理专业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周汉锋.医用化学教材建设的“绿色化”审思与适切性重构[J].职业时空,2009(5):148-149.
[3]杨成俊.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09(12):16-19.
[4]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10年江苏省卫生厅课题“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201018)
周汉锋,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1-0017-03
[责任编辑 晓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