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之路
2012-01-28孔令军
孔令军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西安7101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1]。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决定在部分省市、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项目中,上海、云南等5个省市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被确定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2]试点单位。在每个省市的教育规划及实际工作中,均提出了以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构建开放大学的目标与任务。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为开放大学,是大势所趋。因此,积极开展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转型的相关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现状
1.1 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
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一代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国当时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世界排名倒数第9位,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急需解决人才问题。1977年底,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对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上大学的经验大感兴趣,当即要求中央相关部门加速制订通过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建立广播电视大学,以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3]。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至此广播电视大学诞生了。
1.2 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贡献
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过程,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 852所县级电大、3 082教学点、6万多个教学班,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在校学生超过320万人,富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系统。累计为社会培养了75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开展各种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数千万人次[3]。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特别是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教育公平,成为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3]。
2 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2.1 国家发展及教育发展战略
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强国必先强教。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在学总规模达到3 55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0%;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规模达到35 000万人次,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4]。
2.2 终身教育理念及现实发展
终身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把教育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传统观念,赋予教育以新的内涵,促进了学校教育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和推广,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演变成教育运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现实发展和改革方向。在高等教育层面,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英国开放大学,被普遍视为在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下,突破传统大学模式诞生的一种新型大学。这种新型大学强调开放教育,强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4]。
2.3 教育信息化及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所追求的战略目标。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将这些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4]。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
2.4 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特色
广播电视大学坚持面向广大农村、基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才培养的“四个面向”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为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并尤其重视为特定群体、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的价值追求,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电大经过30多年的开放办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在职成人学习、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有质量保证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目标,以适合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5]。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大学具备了开放大学的开放特征,为转型发展为开放大学提供了可能性和做了铺垫,从发展基础和特性上看,广播电视大学可以转型为开放大学。
2.5 广播电视大学需要转型发展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并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后,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构建地方开放大学。2010年7月25日,以上海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各类成人教育资源率先成立了上海开放大学后,全国各地兴起了以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构建开放大学的热潮[6]。在30年的发展中,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培养质量不高、学习支持服务不强等诸多问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杨志坚博士认为:“办好开放大学”的内涵,就是说,广播电视大学从性质上看是开放大学,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办得还不够好,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革发展,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得更好[3]。
3 开放大学的建设
3.1 开放大学的建设思路
3.1.1 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为宗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城市的老龄人口,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巨大,因此需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充分利用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整合相关教育培训资源,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要,尤其是特定区域社会成员、特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使其成为百姓身边的大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建设开放大学,必须以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接受高质量教育和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价值取向,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3.1.2 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为主要载体,建设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实现面向社会成员开放注册,为公众用户提供集成应用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通过开放大学建设,探索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远地区,为全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3.1.3 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在3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县级电大、教学点和教学班组成的一个分级管理、覆盖全国的办学系统,形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远程教学基础设施、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均已具有坚实基础。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搭建开放大学基本框架,应在政府主导下,各方共同协商,以机制整合为主,逐步整合各类成人教育资源,发展壮大开放大学。
3.2 开放大学的建设重点
3.2.1 远程学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模式以及远程教学内在规律的要求,开发和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使用方便、可满足百万级用户访问的远程学习平台,满足各类学习终端用户的学习需求。实现自主选课、课程注册、课程学习、作业、测试、选考、在线交流、课程评价、虚拟实验、虚拟课堂、学习社区和学生管理等相关支持服务等功能。
3.2.2 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应用基于Web先进技术开发建设集办学机构管理、招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估、学生事务管理为一体的分布式、开放式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注册、学习过程监控、考试、毕业设计、学分互认、获取证书等的信息化、标准化教学管理。
3.2.3 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资源建设规范和入库标准,通过自建、共建、交换、购买、社会征集等多种方式整合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能够满足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本着“开放、规范、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原则,按照“资源+平台+服务”的模式,采用面向服务对象的设计架构,建成支撑学历、非学历教育及终身学习用户应用需求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平台。远程教育资源库基础平台使用多层级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同时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云学习和云存储,具有不同资源节点可互访、可扩充的性能。资源库系统分为教与学资源库、数字化视频库、数字图书馆和资源库管理系统,实现对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满足百万级用户学习及进行资源检索的需要。
3.2.4 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支持服务是实施远程开放教学的重要支撑,是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开放大学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人员系统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序管理和有效运行。即: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呼叫中心、远程接待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开发适用专业培养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适应自主化学习的组织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建设高素质的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人员队伍进行运作和管理。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功能包括:营造适合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及时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实现教与学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保证学生疑有所答,学有所获。
3.2.5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教育质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命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到关注质量、从基于经验到认识规律的转变过程。构建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对确保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组建以专家评估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考试委员会为主体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建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标准、质量保障制度及管理规范。将教学和管理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校园文化系统、考试评估系统有机结合,形成覆盖入学注册、教学、考试、毕业发证等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建立校内监控与评价、社会监控与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监控与评价的质量保证和评价制度,形成定期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http://www.shaanxi-jky.com/article/policy/file-459.html,2011-01-16
[3]杨志坚.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7-22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Z].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20
[5]葛道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开放实践与新时期新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9,(1):5-8
[6]孔令军,田季生.省域开放大学构建的西部解读—以陕西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1,(1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