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
2012-01-28梅挺
梅挺
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成都61008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1]。
为培养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个层次进行:单个知识点的实践应用;综合案例的示例实践;独立任务实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观念。
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出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建立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结构,找出通用的知识模块构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根据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创新能力。
1 确立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能够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不同专业因其计算机应用特点不同,可能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系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在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方面,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以下教学要求是主要的教学目标:①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路,具备初步的应用软件开发基础;②数据库技术。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③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 构建以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需求
考虑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并依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精神,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方案归纳为“一门基础、两个阶段、三个层次、四个领域”。
●开设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
●知识的认知层次分为三个层次: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领域: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置采取“1+2+5”的课程体系。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2门必修课程+5门专业结合(交叉)的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设置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isual Basic、C)、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专业结合(交叉)的选修课设置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FoxPro、Access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等)、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网页制作技术等)、动画制作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并有计划地逐步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设置,开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需求。
3 完善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实施子系统,保障课程体系的健康运行
3.1 理论教学保障子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综合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了保障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过程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主编和副主编多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材,教材注重简单性、实用性、高效性等特点;②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多部实习实训指导教程,实现讲练结合。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并配有习题和综合练习题;③配套的试题库,并进一步实施网络试题模拟和练习,增强网络教学服务;④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特点有:时效性—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最新内容;实用性—用于讲课和自学,形象生动,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都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多功能教室上课比较适宜,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上资源授课,学生在课后也可利用网上资源学习。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等方法应为首选。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实践教学保障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中心任务是保障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做法是:①实验环节按照应知应会分层次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向到综合,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整体设计实习内容;②注重实践辅导和实践测试及考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③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在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被动去解答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敢于动手,快乐学习的心态。
4 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氛围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资源建设是核心[3]。我们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计算机教研室网站),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如下计算机教学资源,使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络成为教师、学生的理想化数字学习环境。①教学指导文件: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②教与学的多媒体:授课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实验指导(包括20个实训练习);③网上资源建设:模拟试卷、模拟试卷参考答案、等级考试相关材料和学生考试及作业系统使用说明;④课外学习资源:课程简介、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特色;⑤网上测试(考试)和查分系统。
我们在资源建设中,除了组织设计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外,还注重引进和推荐互联网上的其他资源。如“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等,为我所用,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4]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其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把握好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和考核,使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实验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将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按照1∶l设置。除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外,通过开放计算机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外实验和练习。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设计开发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并且在一些涉外专业的本科班中实施双语教学的试点,要求教师尽量使用计算机英语专业术语,其教案及教辅材料的编写使用英语关键词。
6 改革学习成绩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进行正确的导向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然后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①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②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去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③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科学的成绩评价机制。我们常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手段”,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逐步落实了“343”成绩评定方法:即,平时成绩占30%,上机技能测试占40%,理论测试占30%。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课程的特性,考试系统正式启用后,其中的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将都采用无纸化考试。
7 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精品课程培育高素质学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做法是:①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进修学习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好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③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了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④采用多种办法,如利用假期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开发等,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朝着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教学中重点贯彻“以案例带动程序设计学习”的模式,推行模仿教学—形象思维教学—抽象思维教学三阶段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案例—理论—实践(验证型实验)、理论—实训(综合型实验)、理论—应用(创新设计型实验)”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只给学生一些基本目标,学生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或自行设计。这样,既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要求,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可以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给出更个性化的设计,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高真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4):108-109
[2]罗晓军,赵秀英.计算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0):174-175
[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83
[4]杨宏烈,汤国华,曲少杰.搞好实践性教学,促进知识能力转化[J].高教探索,2004,(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