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揖君教授治疗冲脉病经验总结※

2012-01-2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冲脉大椎视物

杜 琳 张 章 刘 颖

薪火传承

姜揖君教授治疗冲脉病经验总结※

杜 琳 张 章 刘 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70)

冲脉病;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

1 对冲脉的认识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冲脉的循行较为复杂,根据《素问》、《灵枢》诸篇及《难经》、《奇经八脉考》记载,从循行上看,涉及任、督、阳明、厥阴、少阴五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正如《素问•骨空论》所言:“渗诸阳,灌诸精”,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冲脉值腹气之街,有经径气之街,与多脏相连,可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为十二经之海,与任督两脉一源三歧,同属奇经。督脉主升,总督一身之阳;任脉主降,任养一身之阴;冲脉既可摄督脉之过升,又可调任脉之气逆,与任督共主全身多种疾病。冲脉与阳明共主胃肠疾患。冲脉升降出入失常,可发为气逆之症。肝肾同源,肾气亏虚,肝气逆乱,均可引动冲脉之气。可见冲脉病不是单一病候,往往由多经脉、多脏腑累及。因此,在治疗中应整体调整。姜揖君老教授指导我们治疗冲脉病的总则分别为通任督二脉,调摄阳明、厥阴、少阴经脉,再根据他们直接间接关系,全盘考虑,分别轻重,辨证施治。

2 病例引证

例1 张某某,女,27岁,会计。主诉:心悸、纳差、失眠1年,加重2个月。病史:患者性情刚烈,1年前出现心慌、胸闷、失眠、饮食不香等症状。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被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物,有所缓解。2月前,因生气,再次出现心悸、胸闷如堵、失眠多梦、纳少,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月经色暗,行经不畅,有血块。面色晦暗,目下发青。诊断:郁证。辨证:冲脉失调;肝失疏泄。取穴:大椎、承浆、百会、三神、内关、公孙、足三里、肝俞、期门。施术:大椎、肝俞期门疾刺不留针。余穴平补平泻,每周针刺2次。效果:针刺1次后,患者自觉心中畅快;针5次后,心悸明显减轻,偶有发作,胸闷消失,进食香甜,每日能睡6~7h。6诊时,月经来潮,腹微痛,姜老加用合谷、三阴交后月经量增多,色红,行经畅快。经10次治疗,基本痊愈,又巩固治疗10次。

体会:患者肝郁不畅,疏泄失常。冲脉之气血运行失调,所以心悸、胸闷。木气太过克土,则纳呆。不能渗诸阳,灌诸精,故见失眠多梦。冲脉起于胞中,气机受阻,久郁成瘀,以致经色暗紫,血块凝滞,行经不畅。阳明行与面,阳明气机被郁,则见面色暗;目为肝之窍,故见目下青。取大椎以通调督脉,取承浆以调任脉;肝俞、期门俞募配穴,以舒肝解郁;百会、三神可安神志、利睡眠;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取之可舒厥阴之郁,畅阳明气血。合谷、三阴交能活血祛瘀,经期使用,因势利导。姜老对复杂的病症在治疗上,不拘于一经一脏,辨证施治,整体调整,因而功效卓著。

例2 徐某某,女,49岁,工人。主诉:烦躁纳差,视物不清10个月。病史:患者于4~5年前,出现烦躁,失眠,多梦,纳食少,自觉有气自脐旁上冲至咽喉。在机场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针灸、按摩及服用汤药后好转。1996年6月,生气练气功后,自觉气结于胃脘及脐旁,腹胀如鼓,矢气后为快。心情烦躁,咽喉泛酸,双目干涩,视物不清。终日思虑不止,不能自控,纳食差,仅食稀粥,夜寐不安,大便干,小便黄。气上冲时,不能平卧,喜走动,言语喋喋不休。停经3个月后复来,周期不定,经色淡,量可。经协和医院、精神病防治所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予以芬那露、太极通天液、天麻丸等药物服用,睡眠稍有改善。视物不清无明显进步。8月,视物不清加重,经专科检查,右眼眼压高,诊为右青光眼,左眼轻度白内障。于97年5月求诊姜老。诊断:脏躁。辨证:肾虚肝郁,冲气上逆。取穴:大椎、三神、百会、内关、公孙、三阴交、太阳、天枢、太乙、建里。施术:大椎疾刺不留针,太阳点刺放血。余穴平补平泻。效果:针刺1次后,自觉胃脘部气结散开,胸中畅快,针刺当日未服任何药物亦可入睡。针6次后,双目干涩症状好转,视物较为清晰。针10次后,自觉思绪可控制,出走乱奔感明显减轻,且能平卧;针15次时,进食已香,食量增加,针20次后,诸症基本缓解。

体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患者年近五旬,肾气已亏虚,又由生气练气功,气血逆乱,肝失疏泄,动扰冲脉,而致气结于脘腹及脐旁。上逆于喉,而感泛酸。上逆于目,则见目视不清。肝克脾土,则纳食不香;渗灌失常则失眠;水不上济,则见心烦欲走。取大椎以调督脉;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以调心、胸疾患;天枢调胃肠;建里宽中理气;太乙可治精神疾患;三神、百会可安神利眠;太阳点刺,清头明目。诸穴相伍,针效显著。

例3 赵某某,女,53岁,教师。主诉:颈部及双上肢抽动,伴呼吸困难2年。病史:患者于20年前秋季患支气管哮喘,约4~5年发作1次。1985年行胆囊切除术后,每年发作,但经治疗缓解后尚能工作。95年3月于进食时与人口角,即感胃脘部及两胁部如堵,气上冲胸,胸中憋闷,呼吸急促,口唇紫暗,颈部及双上肢呈痉挛样抽动,言语续断,呈抽泣样。服用氨茶碱、安定、酮替芬等药物,2h始得缓解。此后抽搐频发,不能工作,终日卧床。白天、夜间发作无定时,行走、紧张时抽动更甚。畏寒肢冷,自觉背部有凉气外窜。三伏天穿棉衣、盖棉被亦不觉热。曾在北京六院、宣武医院、协和医院做脑电图、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等均未见异常。TVS检查提示:头面血管调节紊乱。对鸡毛、尘、螨过敏。诊为癔病,癔病性震颤,多方治疗均不理想。求诊姜老。来诊时症见:神清,语次慌张,口唇紫暗,精神紧张,呼吸急促。头颈部及双上肢颤动不停。自觉气从两胁上冲咽喉,喉中梗阻,甚至有窒息濒死感。双目干涩,肩背部发凉。颈部筋短,畏寒肢冷,饮食不香,二便调,睡眠可,舌暗淡,舌下静脉瘀曲,苔厚腻,脉沉弦细。绝经2年余。诊断:①冲脉病。②哮喘。辨证:冲脉夹肝气上逆,瘀血阻滞窍络。取穴:大椎、承浆、定喘、风池、天柱、大杼、强间、百会、三神、间使、尺泽、丰隆。施术:补泻兼施。2日针1次。效果:针大椎、定喘之后,病人抽动当即停止,紧张状态松懈。针1次后,自觉周身舒适,心中畅快,效果持续约4h,并予以血府逐瘀汤5剂服用;针3次后,病人喘憋明显好转,但仍觉颈肩部僵硬。针刺同前,方药加用葛根10g;针10次后,患者可下地行走,并能做少许家务,但气上冲胸及抽动有时发作,持续时间约50min左右,窒息濒死感消失。方药加用代赭石10g,针10次后,病人诉诸症消失,仅抽动偶发。继续巩固治疗10次。

体会:此例患者素有哮喘病史,肺气久伤,以致肺气不降,肺病及肾,又值两次手术,正气累伐,瘀血内停。生气之后,肝气逆乱,疏泄失常。肝为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见冲脉夹肝气自两胁而上扰;冲脉之气上冲,故见胸闷,气憋,喉中如梗,病及多经,应整体立法,从多经论治。首调任督二脉,以解其阴阳气血之乱,取大椎、定喘以降督脉之逆乱,振阳气,止咳喘,并兼治肩背不舒;风池息风止痉,镇静安神;天柱健脑强身,清头明目利咽。《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李东垣曰:“五脏之气乱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二穴为足太阳经循行于头项部的下行分支处,针之可解诸经上冲逆乱之急,亦可缓项急;百会、强间清降督脉;神庭、本神安神定志;承浆调任脉,间使为心包经穴,二穴均为十三鬼穴之一,以调精神、神志疾患。尺泽为肺经合穴,取之以降肺气之逆;丰隆化痰而调阳明气血。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葛根解肌行阳明之气,以解项急;代赭石降冲平喘。针药结合,相得益彰。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07

1672-2779(2012)-01-0025-02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自主创新青年教师基金

(本文校对:裴蓓 收稿日期:2011-08-13)

猜你喜欢

冲脉大椎视物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中医名言拾粹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地震云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