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 “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 深化药物化学教学改革

2012-01-28单丽红张秋荣刘宏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药学化学

单丽红 赵 兵 张秋荣 刘宏民

(郑州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00)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2号),把教学团队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3]。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就郑州大学药学院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和经验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团队概况及特色

2000年原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合并成立了新郑州大学。合校以来,药物化学教研室依托综合大学多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教学团队共有教师及技术人员15人,团队设置特色:以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为标志,以队伍知识化、年轻化、现代化为特征。首先,团队的职称和学历层次较高: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70%;博士12人,占整个教学团队人数的90%。其次,团队成员老中青比例适当,充满活力: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7岁,36~49岁者11人,中青年教师占90%。再次,团队成员的学缘遍布国内外知名高校:本团队教师分别毕业于日本金泽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郑州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其中3人有海外留学经历,学缘结构合理,使整个学科专业及技术各有所长,形成了若干较为稳定的科研特色方向。最后,团队由教学名师领衔,优秀教师多 (全国优秀教师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

2 创新性改革措施

2.1 学科建设

2.1.1 结合学科特点 构建合理的课程群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起源于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很多分支,有较强的交叉性、应用性和综合性,且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4]。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药学人才培养趋势,依托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药物化学教学团队逐步构建并完善了本学科的课程群建设,即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中心,开设制药工艺学、高等有机化学、立体化学、药物合成、药学概论、药物设计学及新药研究专论等相关课程。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衔接;既有一定的知识交叉,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对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优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教学效果[5]。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收集来自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对教学计划反复思考和优化调整,针对原计划所暴露出来的基础课学时不足,

容易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弊端,并根据某些课程的性质和知识内容有所重叠的事实,将所开设专业课的知识内容合并,调整到选修课之中,同时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分工,避免重复的教学内容。既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交叉融合,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又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为学生在后期学习及工作中参与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基础。

2.1.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药物化学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侧重讲解药物的化学知识,如药物的结构、性质、鉴别方法及合成路线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的相互渗透,药物化学正由以化学为主的模式向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模式转变,因此,在药物化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们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合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基于作用机制和靶点的药物合理设计、药物发展的过程和研发思路、构效关系研究等内容,讲解新药研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年的探索,并借鉴同行们的教学经验,团队的教师逐渐总结了多种适合自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的提问、讨论转变,使教学过程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开拓学生思路转变,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同时适应社会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

2.1.3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药物化学理论课一直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规划教材。针对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的实际情况,药物化学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我院药学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教师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案例式、导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目前我校教室均已配备多媒体设备,药物化学团队成员授课均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通过制作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课程内容与图片或动态视频通过电脑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上力求结构严谨性、条理性、丰富性,然后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药物化学教学团队主讲的药物化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已将教学大纲、试题库、主讲教师的教学教案、课件、录像等有关教学材料上网,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条件。并开设授课教师电子信箱,方便师生交流讨论,达到互动的目的。此外,药物化学团队还参与了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药学专业的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等重要课程的讲授,录制的课件上传到网页上供学生学习,为培养各层次药学人才贡献了力量。

2.1.4 改革实验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验课教学是药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药物化学团队坚持为本科生开设药物化学实验课,并结合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实验内容,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重新编写了 《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书》讲义,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同时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课课时。在实验课教学中安排高级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带教,注重过程指导和启发[6]。具体措施如下:①把实验室变成学生科研的重要基地。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完全满足具有创新性构思的学生设计试验的要求,同时结合教师科研、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生毕业论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②实现校企结合。以药学相关企业单位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药厂、药检部门、医院,为学生的专业见习、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提供平台。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让他们了解用药的现状及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药物化学团队教师们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鼓励一部分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通过与研究课题相结合,对本科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2007年以来,团队共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0人次,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2.2 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建立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优秀的人才。近年来,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围绕课程群建设的目标,药物化学团队积极引进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制药等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大力培养原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促使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相互融合,良好互动,构建网络状人才体系。团队现任教师80%以上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承担了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些教师还具有留学或在国外工作的经验,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经过多年努力,药物化学学科现已拥有药物化学博士点和药物化学及微生物与生物制药两个硕士点,此外还拥有药物关键制备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药学综合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安全性评价中心、河南省药品质量控制和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化学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有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和完善的教学实验条件。目前团队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十一五”计划课题等10余项,发表教学和学术研究论文100多篇,年人均2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教学和学术研究著作9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共有3人次被评为郑州大学 “三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以来,药物化学团队集体和个人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励和荣誉12项。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硕果累累。

3 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3.1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完善学科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仍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团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而课程建设是培育教学团队的有效载体[7]。教学团队所承担的每一门课程均应以建成精品课程为目标,因为获得精品课程的层次和数量直接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水平,教学团队一定要明确这一历史使命,要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有效发挥精品课的引导、辐射作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造就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2 确立发展目标 培育团队精神 共同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志向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前提,团队应始终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育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精品课程作为核心发展目标。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肩负责任,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是其成功的基础。应着重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树立共同职业目标,携手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对话、讨论、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团队规划、教学资源共享等各层次进行沟通与合作,实现团队中知识、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增值,这将更有利于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1]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S].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01:20.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3]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74-776.

[4]尤启东.药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5.

[5]张秋荣,可钰,孙默然,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海峡药学,2011,23(8):201-202.

[6]徐海伟,高珊珊,李永红,等.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22-23.

[7]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02:49.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药学化学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