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山东鄄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2012-01-28文/杜

中国合作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鄄城县农机局农机化

文/杜 婧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山东省鄄城县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令人瞩目,为推进全县农机化事业的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几年来,随着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的增强,鄄城县农机局努力工作,宣传培训、典型示范、政策倾斜、指导服务等措施的稳步跟进,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令人瞩目。农机合作社无论是在发展数量,还是在发展的质量、规模、标准、服务的能力等诸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农机化生产实践中逐渐成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为推进全县农机化事业的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情况和特点

鄄城县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现有耕地面积97多万亩,人均耕地1.2亩,可机耕面积占82%,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常年种植小麦80万亩左右,种植玉米75万亩左右。截止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5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1450万台、玉米收获机512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0%。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其中开展农机化综合服务的46个,单纯开展农机化作业的1个,开展维修服务的1个。据2011年统计,入社的社员1067个、入社的机具达2156台,完成农机作业面积500多万亩,实现作业收入0.83亿元、维修服务收入100多万元。鄄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特点是:

第一,发展势头迅猛。近两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呈成倍增长的态势,打电话要求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询问者络绎不绝,如何办、走什么程序等。省财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项目资金扶持,对农机户建设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鄄城农机专业合作社增长了2倍。

第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农业机械迅猛增加和种粮农民对农业机械开展复式作业的要求,农机户 “单打独斗”开展作业在生产实践中受到制约。同时,合作社按时完成承揽的农田作业任务需扩大合作社规模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不少过去按5户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要完成农机局下达的“深松”、 “保护性”耕作等农田作业任务的需要,增加了社员、增加了机具。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平均每个合作社注册人数将近达到25人,平均拥有机具达到了40多台,分别比去年社员人数增加7人、机具增加6台。同时从合作社规模上看,达到五化标准的5个,社员达到30人以上的合作社11个。2009年,在鄄城县这两项指标还是空白。

第三,服务能力日渐增强。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得到稳步推进,一大批“套餐式”作业的典型应运而生,迎合和满足了农业生产和种粮农民要求合作社提供优质服务、降低作业费用的需求。合作社成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技术和机具的特点分工,形成了相互配合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专业服务队。 “单打独斗”或仅能从事单项作业的农机个体户,在农机作业市场的有序 “竞争”中,逐步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 “套餐式”作业服务而取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的户数、服务的半径越来越大。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了零配件供应、农机维修、农业生产资料代购代销以及农产品加工、油料加工、农机中介服务等有利于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的服务项目,深受农机户的欢迎。

第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4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农机作业面积527万亩,比上年增加近100万亩,总收入达到0.83亿元,比上年增加0.3亿元;单车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纯收入达到2.1万元,比上年增加0.1万元,单台作业面积达到1390亩。以郑营乡明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作业典型脱颖而出,2011年 “三秋”期间,曹广礼社长组织12台玉米收获机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展跨区作业。由于去年玉米机收价格较高,每亩作业费70-80元,机械作业时间较长,平均每台机械作业都在20天以上,单机作业平均800余亩左右,纯收入4.2万元,农机手得到了实惠,山东电视台及其他媒体做了报道。尤其是深松作业项目和 “保护性”耕作项目向合作社倾斜政策的实施,使合作社完成的作业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效益向好。如深松作业全县共作业面积36.15万亩,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25万亩,约占完成数的70%,仅此一项实现效益近1000万元。

第五,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有了新的提高,通过相互学习促进和参观借鉴外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经验,以及按照省局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内容要求,每个合作社基本都做到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发展目标等上墙,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机具台账、作业台账、维修台账、收益账目,以及公积金提留等。在经营活动中,基本实现了 “五个统一”:即统一作业、统一收费、统一调配机车、统一维修、统一结算。有的县还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级评定办法,对合作社的服务、效能等进行等级评定,提高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服务的 “品位”和效益。

鄄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实践,以及农机户、农民、农业生产对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客观要求,鄄城县农机局按照增加数量、提高标准、扩大规模、提升能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推进两项工程、抓好三个试点、实现四个目标、强化五项措施的具体工作要求,率先实现了一乡三社,总量达到48个。重点在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益上下工夫、想办法,收效显著。

首先,从机制上推动发展。为全面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按照《农业部进一步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精神,鄄城县农机局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培训等方面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对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将年度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目标数量列入县政府工作考核的目标责任制当中,责任到人,从机制上使工作落到实处。鄄城县还向各乡镇及办事处落实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细化目标责任,排出完成任务的时间排序表,落实具体的建设对象、地点,坚持工作进度上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按时完成。

其次,以政策引导发展。全面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扶持是关键。几年来,鄄城县农机局紧紧抓住省财政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作为建社的引导资金,对全县需要扶持、一扶就见效、自身舍得投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每年对投资小、见效快、在规划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效果极为明显。如枣寨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农机局向省农机局争取到了5万元,合作社自行筹措资金30万元,购买一处废弃场院,修缮房屋及车库、办公室10余间,当年开始运营、见效。二是重拳出击,树立典型示范带动。连续四年来对建社时间长、运营效益好、服务内容多、农民欢迎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 “亮点”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和示范、导向作用,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2011年分别对惠农、枣寨、同道三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 “示范性合作社授牌”,农机局还分别给予2000元、1000元、500元的奖励。同时,农机局大力宣传他们在作业技术、作业质量、信誉、效益等方面的事迹,为其他农机合作社做示范。

另外,搞好服务带动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机化生产和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农机专业化服务逐步成为开展农机化生产的主要形式,下大力气培养好这支队伍,就等于抓住了推动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关键环节的 “牛鼻子”。2011年,鄄城县农机局从多方面重点加强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为主要对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利用项目资金和有关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用地和政策方面的难题。二是积极与有关单位配合、协调,出台有利于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壮大发展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政策,深松作业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政策, “保护性”耕作项目优先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三是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按照农业部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规模要求,以增加入社社员的户数、增加机具台数,扩大作业面积作为衡量标准,加强培训,用项目资金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上规模,同时在技术培训上重点强化,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

鄄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内新成立的,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另一方面合作社成立以后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和作业费用不能及时收取,甚至有一部分农机户是新买了拖拉机,合作社用于购置新机具和发展生产的流动资金难以为继。有的合作社是靠借贷购买油物料,有的地方借贷也较为困难。另外,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毕竟只是极少数,所以 “两低一高” (低投入、低积累、高分配)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预想和需要的规模经营、服务功能、设施配备和技术资源,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第二,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目前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也大部分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搏击市场的能力还很有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2011年,通过对4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有经营管理头脑且富有市场搏击经验、在农村担任村官的仅有4人,其余42名社长均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手;从学历上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9人,只占总数的20%。虽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请了技术人员,但仅限于操作、维修技术指导,难以参与决策,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多数社员只关注“农田作业”,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如何经营管理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决定,导致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

第三,管理欠规范,发展不平衡。当前,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群众兴办合作社热情高涨,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不容乐观。虽然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有的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只是形式上的组合,合作社还是农机户自己寻找业务,自己算账,与参加合作社前变化不大,没有形成真正合作的拳头。近年来,在引导、服务合作社发展工作中,只注重发展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运行质量的提高;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在帮建上下功夫多,而在帮规范上精力不足、措施不力;只重视争取扶持项目,而不注重项目实施的监管;只考虑点上工作,而不兼顾面上工作的推进;为合作社提供的活动平台比较少,合作社间之间也没有联系,相互间的“集体”活动少,以县整体 “抱团”开展作业的合力还不强。

建议和对策

第一,抓宣传培训,全面提高合作社成员和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规范管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包括合作社管理人才、会计、技术人员等,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

第二,抓完善落实,用好、用足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用地建设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合作社在为农业生产和种粮农民的服务中享受到优惠和倾斜,得到实惠。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支撑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发挥得更加完备,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做大做强。

第三,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功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更没有成型的做法和样板可循,要结合全县的产业特点,农机化发展特色、速度、结构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会、交叉检查、交流学习、劳动竞赛、表彰奖励、鼓励等多种途径,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通过强化指导服务,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

猜你喜欢

鄄城县农机局农机化
探索与实践
鄄城县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分析研究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1927—1937年山东省鄄城县新式学堂研究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应城市农机局到陈河镇汤庙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淄博市农机局举办以案释法专题讲座
关于鄄城县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探讨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