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2-01-28邵海永宁方凯马铁栋

中国储运 2012年3期
关键词:油料军民军队

文/邵海永 宁方凯 马铁栋

近年来,军地双方积极推进人才强军战略,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培养层次低、培养机构选定不够科学、培养数量少和质量低等问题。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既有军民融合观念不强、思路狭窄的影响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强化体系、理清思路、把握实质,坚持资源共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选定培养机构,分层次分类别优选培养模式,以机制的优化推动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一、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思路

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培养体系,积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加速军队人才培养。

一是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调整油料专业技术兵培养模式,在调整完善军兵种现有油料专业技术兵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地方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及成熟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走依托地方资源培养油料专业技术兵的模式;直接从地方职业教育系统择优引进毕业生,充实技术兵队伍。其次,深化初级人才军地联合培养模式,在继续坚持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油料保障人才岗位需求和地方大学培养能力,有针对性地增加“2+n”模式,也可实行在地方大学“入学即入伍”、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础干部等军地联合培养初级油料保障人才模式。再次,推进中高级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开辟继续教育新渠道,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联合办学方式,选派符合条件的军队油料保障人才到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军地企业等科研生产部门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做课题等形式进行深造。最后,改进地方人才多样化使用模式,进一步优化部队环境,通过咨询服务、项目合作、人才培训、技术服务、人员租赁等方式,吸纳地方人才为部队服务,实现军事人才的柔性流动。

二是优化培养机制。首先,优化协调机制,军地双方共同成立对口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专门机构负责军地关于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日常联系和承办具体事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优化保障机制,通过签约的方式,明确军地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油料保障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经费等做出准确合理的规定,确保军地融合培养过程的关节畅通。再次,优化互助机制,地方积极为军队提供资源支持,军队为地方提供服务保障,形成军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育良才的良好局面。

三是健全培养法规。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是个长期工程,只有将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才能确保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从近年来制定的《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实施情况来看,这些规范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基本聚焦在军地共同培养初级人才方面,并没有涉及在编军事人才地方学习深造、代职实践以及借才引智为军服务等内容,而随着军民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法规制度不尽完善带来的消极影响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抓紧出台系统、配套的军队吸引保留油料保障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二、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选定

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主要包括军地双方的相关培养油料人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企业等。选定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必须站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军队与地方相关院校的总体情况,从优化教育资源的角度,合理选定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一是必须以需求为牵引,军队油料保障人才需求是实施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起点,军队油料保障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部分,选定地方具有相应实力的培养机构。二是必须以质量为保证,军队和地方油料培养机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军队在诸多专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总体实力相对地方仍有相当差距,必须选定地方专业实力强的机构弥补军队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不足,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进一步提高军队油料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三是必须以双赢为目的,军队赢在获得高质量的油料保障人才,地方赢在获得经济效益,因此,选定地方培养机构必须在确保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培养效益。

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选定,军队主要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所、训练基地、训练(大)队等,地方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地区性石油院校、综合性大学相关院(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军队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基本全部选定,培养层次从技术兵、生长型干部、中级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等,地方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依据军队需求而定,选定培养实力强、军队有需求、培养效益好的机构作为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此外,有培养能力的地方企业也可作为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的补充。

三、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可能模式

无论是技术兵培养,还是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总体来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模式来培养。

1.直接引进式

即直接从地方引进油料保障人才。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军地石油领域油料人才通用性逐步增强,特别是油料教学科研人才,地方石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企业、职业教育系统油料人力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才总体实力强,教学科研人才实践经验丰富,可成为我军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通过优化部队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直接从地方石油系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直接引进职业教育系统人才转为部队士官,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转为部队专业技术干部。根据引进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层次,确定不同的专业岗位和等级,引进的师资力量充实到部队油料培训机构和相关院校,引进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特别是注重引进部队急需的油料装备维修人才,填补部队油料装备维修机构。

2.军地接力式

即按照军队人才需求和培养规律,通过军地教育系统之间分阶段、分任务培养油料保障人才的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初级人才培养。在继续坚持国防生、定向生、代培生、征召入伍等制度措施,大力推进“4+n”接力培养初级油料保障人才的基础上,根据油料保障人才军地属性,适当增加“2+2”或“3+1”模式,即强2(3)年在地方大学学习技术、后2(1)年在军队院校学军事,也可实行在地方大学“入学即入伍”、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层干部等军地联合培养初级油料保障人才模式。

3.借地育才式

即通过选拔军队优秀青年送学到地方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培训的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培养中高级油料保障人才。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选派军队优秀青年到地方石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石油企业等教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做课题等形式进行深造,或定期到地方石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石油企业考察,以了解掌握前沿油料及油料装备技术,提高油料教学科研及保障水平。

4.用管分离式

即在不改变地方人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地方油料人才的智慧才能为军队油料保障服务,实现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模式。有效运用丰富的社会油料人才资源,通过积极聘请地方人才做兼职教授、院外导师、特殊教员,也可通过以咨询服务、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租赁等方式,吸纳地方油料人才为部队服务,实现一个人才、双重作用,达到军地共享共赢的目的,增强油料保障人才的柔性流动。

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1.优化协调机制

一是健全军地联合领导机制。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涉及政府教育部门、地方石油高校院校、石油(化)企业、装备生产企业、石油科研院所,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因此,在坚持现有人才培养制度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参与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军地联合领导机制,由国家军民融合式领导机构牵头,在各级军民融合式领导机构编成内设立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联合领导小组,依据国家总体规划,按照军地人才培养需求,坚持双向纳入,科学制定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抓好贯彻落实,使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工作处于科学的领导决策之下。二是完善沟通工作机制。建立和优化军地领导机构、培养机构、石油(化)企业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军地各部门、机构和油料企业联席会议、合署办公和信息交流、方案联审、情况报告等制度,形成职责分明、关系顺畅的双向互动机制。建立军地之间稳固顺畅的沟通渠道、工作程序和协调方法,确保军民融合发展的规范有序和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明确军地领导机构、培养机构、石油(化)企业在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完善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标准,量化具体工作指标,建立事前审查、事中监控、事后考核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制度,确定奖惩办法,约束具体行为,保障规范运行,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融合式培养的主动性,开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2.优化保障机制

一是签订培养合同,确保油料保障人才培养顺利实施。在法规的框架内,军地双方签订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合同,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培养机构的军地双方的特点,签订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合同,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地方培养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根据军队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及地方培养机构的专业实力,合理确定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对采用直接引进式、军地接力式培养,还是采用借地育才式、用管分离式培养,作出科学选择,可选定一种培养模式,也可多种模式结合运用。依据选定的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机构的层次、培养时间长短、培养质量与目标要求,合理确定培养经费数量,根据军地财务制度,规定培养经费的使用模式,考虑军地财务制度的差异,寻找经费动用时间的平衡点,满足军地双方经费使用要求。二是优化互助机制,全面调研军地双方的油料保障人才培养资源以及地方油料保障人力资源,分析地方可为军队油料保障人才培养使用的资源数量、质量和布局,研究军地油料保障人才需求及其分布,按照地方积极为军队提供资源支持、军队为地方提供服务保障的整体思路,坚持双向互惠互利、共育良才的原则,以量化的方法确定军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全局部署与区域安排,对需求与资源进行合理对接,在油料保障人才培养资源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寻求整体与局部的全面优化。

3.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政策机制和法规制度上保证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当前,我军已经施行国防生、委培生、强军计划、参军即入伍等制度多年,有着许多经验可供总结,对于适于推广实施的经验型做法,必须及时上升为法规,使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走向法制化轨道,对于联合办学、人才租赁等尚未尝试或试行不久的做法,可先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指导,先行走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对关于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政策,涉及军地关系、部门职责、工作制度等内容的,必须尽快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一是必须抓紧时间对现行法规进行审查清理,凡是不利于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要及时修订、整合或废除,以便于军地共同遵照执行。二是必须抓紧时间制定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办法或细则,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从培养程序与办法入手,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必须着眼我军油料保障人才发展需求,考虑油料保障人才培养的特点,全面健全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法规,区分油料保障人才培养层次,完善配套、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规范科学的培养程序与实施办法,从而为油料保障人才培养提供法规依据。

猜你喜欢

油料军民军队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战时复杂不确定条件下的油料配送鲁棒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排队论的油料装备维修保障人员需求分析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空中进攻战役油料协同保障浅析
旧军队的改造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