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取向——基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
2012-01-28文/程靖
文/程 靖
当前,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作为期刊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其内容正从综合型向精准型转变。学术期刊在转型期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某些规制进行“顶层设计”和联动。“顶层设计”这一术语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它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体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
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与科技期刊、医学类期刊的明显区别是缺少产业依托,其竞争是以学术水准为重要尺度的竞争,学术性是其生存的利器。本文提出了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的战略取向,即“科学化的经营、学术化的目标、数字化的手段、国际化的视野”,期望推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整体升级发展。
一、倡导科学化经营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面临的大生态环境是社会,学术期刊社要用科学化的思维方式来经营好学术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是对期刊的学术发展指标,诸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h 指数,基金论文比、零引次论文比、退稿率、发表周期等指标要有量化的概念,对刊发的文章定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目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被引总数与下载率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推进,Web 即年下载率因为可以测度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成为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权威期刊的Web 即年下载率都非常高,体现其在传播领域的强势地位,可以通过优先数字出版的方式,利用网站快发文章的方式,以“快”制胜,便于作者及时下载,体现期刊数字化进程和网络应用方面的先进性。
第二,对期刊的评价要将定量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期刊社会评价包括权威机构、学术共同体评价及政府奖项。首先要熟悉目前的几大期刊评价系统及各自特点、选刊标准、各自的评价指标及期刊在各数据库中的排序。权威评级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2]。其次要关注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因为以引用量或引用率这些固定的量化指标为标准的评估体系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既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刊的创造性,这是当前各学术期刊社生存处境中一个凸显的问题。对此,办刊人在对期刊评定的相关量化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同时,还要认真听取学者对期刊的评价意见,将定量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第三是关注文章作者群的分布、海外作者比例、高被引作者及零引用频次作者。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受作者群和读者群支配,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作者队伍。高水平的作者群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作者群分布特征便于了解目前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辨析出学界的权威期刊,权威作者和权威论文,通过与相关领域研究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可多刊发国际国内相关领域被引用率较高的作者文章及他们的重要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在关注名家的同时,还要扶持新人、成就新人。推动青年学者群体成长,使人文社科期刊成为教授和博士成长的孵化器,激发学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推动期刊群体栏目的成长。其他还有诸如同水平期刊的区域分布、期刊各类基金论文占比、期刊在中国知网发行数据的统计、政府奖项等指标也要充分关注。通过了解这些量化数据,可以辨析出论文产出机构和研究院校的分布特征,便于勾勒出引文数量,引文结构以及文献老化度的演变趋势和发行趋势等。
第四,整合政策资源,培育期刊文化。政策资源是期刊发展的助推器。最大限度运营好涉及主管、主办等方方面面的行政管理资源可以降低发展的成本风险,获取更多特许资质(包括刊号)、资金和项目的支持。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隐形的翅膀,充分发挥文化管理的软力量。[3]构建“关爱、尊重、信任、和谐”的期刊文化,搭建沟通平台,注重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构建, 培养作者读者的忠诚度,并充分利用作者资料数据库,在作者、读者中间慢慢树立起影响和信誉。同时注重培育杂志社内部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誉感。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团队。
二、确立学术化目标
品质决定期刊品牌的高度,学术期刊要研究学术问题,要有学术积累,提升文章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化,通过做精内容,保持持重醇厚的学术品质。
1.打造精品栏目,塑造个性期刊
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4]个性期刊就是具有独特学术风格和形象风格的期刊。可以从打造精品栏目入手,通过专题策划形成学术关注点,通过版式设计等形成期刊整体的品牌特色;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发掘期刊所在单位和地域优质学术资源,通过学术前沿、研究趋势和学术方法的把握来奠定期刊在某一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刊发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应当快速发表有新思路、新探索、新观点的文章,充足分量的学术论文可以提升学术品位,“充足分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精湛学术思想和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文章;二是拥有高端作者群。
获取好文章的途径有四。第一是约请著名学者担当栏目特约主持人或特约主编,把握每个栏目的学术高度;第二通过栏目冠名制的方法将某一栏目专门委托给具有学科优势的院校;第三为在其他高级别刊物因版面限制吸纳不了的高水平稿件开辟审稿快速通道;第四是通过学术会议获取高质量稿件或预期的高质量稿件。
期刊的学术内容是由学者提供的,因此必须扎根于学者群体之中,编辑人员要和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知名专家学者的晕轮效应让期刊受益。在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是指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对于个体某一特征的认知受到该个体其他特征认知的影响,杂志有一批较有声望的学者队伍,其他作者对期刊的专业和权威的认知常会“泛化”到对期刊的印象当中。高端作者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攻关项目的负责人,各名牌院校的经济管理学院的知名专家学者,国外相关领域学者等。
3.主动选题策划
一是有选题策划的主动意识。制定选题计划是形成学术期刊风格的需要。就学术期刊而言,主要包括方向性、学术性、系列性、均衡性等。每一位编辑应当知道诸如综述类稿件、技术类稿件、理论性稿件、方法研究、实验研究或者是应用研究等哪类稿件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要考虑研究的深度和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新颖性。在此基础上邀约高质量综述,参加国内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获取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关注基金论文报道的连续性及相应研究领域中的知名专家的点评文章。
二是要有服务学界的意识。编辑要具备引领学科发展的眼光,要有服务学界的意识。这种引领和服务不能脱离学界和相关业界的现实,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和规范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不断走向成熟。[5]
三是要实事求是,以问题研究为主。围绕实践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理性的学术思考。如果是地方性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要开辟并办好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栏目。
4.为学者提供知识导航功能
实用性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价值体现。作者读者希望从学术期刊中找到本学科的核心和边界,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形成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观点、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便于了解和紧跟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6]。
所以学术期刊要有明确的编辑思想,应该为作者、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功能。如果编辑活动随意性太强,不仅不利于读者获取知识,而且也不利于作者投稿。[7]学术期刊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表学科综述文章,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例如,以发表综述类文章著称的《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等,被读者认为是实用性强的权威刊物,受到欢迎。据了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学科性的研究综述。并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学科性综述机制,由主流学术期刊、专业性综述期刊和出版学科性综述专著所构成,在社会科学研究适应现代社会和学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8]。
设置“亮点点评”栏目是另一个方法。通过评论期刊发表的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国外高端期刊上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可以增强刊物可读性,吸引更多读者,同时可以更好地推荐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类似的评论栏目在国外高端学术期刊中很常见[9]。
三、依托数字化手段
学术期刊的本质是为了学术交流,传播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方向,首发权和时效性是学术期刊生存的利器。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第一要务是为了扩大杂志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影响力。纵观国际上的SSCI 类期刊,都建有完整、系统、科学的数字化系统。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第一步是将杂志印刷版搬上网络,创办杂志网络版;第二步是运用数字出版思维,创办新的网络杂志,并把数字出版的内容进行印刷出版,此时的印刷只是为了收藏和保存的需要[10]。
目前多数期刊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数字出版的第一步,但期刊的定位、审稿、编辑、发行、定价等仍延续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这种模式导致文献出版严重滞后。据统计,2009 年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时滞最长可达757 天,按学科统计的刊均最长时滞为13.5 个月,出版时间上的滞后,将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进而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削弱我国期刊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传统出版转型的实质在于经营数字媒体,用数字出版手段来办刊。创办网络化期刊、网站、纸本期刊等全面、立体的电子化产品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
四、立足国际化视野
社科期刊的国际化至今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整合趋势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当向国外输出传统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体现华夏人文气质,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构建学术文化桥梁,逐步引导人们形成开放的文化视野,推动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交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为华语语系的新加坡拥有多种SSCI 期刊,这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类期刊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学术期刊可以与国外相关研究院校加强合作,聘请国际著名专家做栏目主持人和审稿人,提升杂志的国际视野,在合适的时候推出杂志的英文版,借助国外专家和主编的经验,努力申报SSCI 资格,争取进入该检索系统。
期刊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国际化的作者、国际化的读者、国际化的文章、国际化的编排等方面。国际化的作者即开展向海外作者征稿计划,适当增加外籍作者论文。国际化的读者即尝试期刊的海外发行。国际化的文章即提倡“立足本土的国际化,中国学术的国际化”, 用国际化的语言(英文语种)弘扬中国的文化。可以将优秀的文章全文翻译成英语刊登,适时推出杂志的英文版,为将来进入SSCI 系统打下基础。国际化的编排即对现有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图表等方面提高英文表达水平和质量。
五、结论
学术性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要特色,学术期刊的目的是研究学术问题、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传播学术思想、交流学术成果、引领学术导向,规范学术研究,对研究成果的传播及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只有更好地增强学术性、思想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推广办刊理念,提升品牌知名度,为作者、读者、编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王佳宁.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J].传媒,2011,(10)
[2]夏锦乾.也谈学术期刊的现状和经营理念[J].传媒,2011,(8):43-44
[3]孙品一,曹方,师刚,李有堂,樊红梅.甘肃省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J].甘肃科技,2006,(02):28
[4]陈礼林,杨东涛,秦晓蕾.国有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与自愿离职[J].华东经济管理,2012,(6):95
[5]梁小建.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15
[6]刘杉.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学科性的研究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5(13)
[7]程磊,李党生.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以《细胞研究》为例谈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传媒, 2011,(10)
[8]程靖.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现状及转型路径[J].编辑之友,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