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意义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2012-01-28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意蕴文学作品意义

■ 谌 晗(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但传统的文学作品教学往往局限于段意、中心、特点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对于作品本身丰富的主题内涵和整体意义而言,只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而已。如果文学作品教学只局限于这些内容的分析阐述,而忽略了文学本质意义上的深入探讨,便会将文学作品教学混同于一般的文体阅读教学,无法体现出文学作品教学的真正特点和功用。

从文学作品审美意义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路。首先,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无论其表现风格、形式、意义等何等丰富多彩,都必须通过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别林斯基认为:“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然后才能是这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表现得很坏的企图而已。”因此,审美意义是文学作品首要的、本质的意义,它是顺着艺术画面的内在逻辑自然生成的。其次,从审美意义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这种创造性行为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此外,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词语含义等层面,而应该能充分体验到以创造性为特征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以创造性阅读为基础的审美快乐的动力机制。

传统文学阅读教学过分关注概念意义、方法运用而忘记了文学本身的意义,过分围绕文学作品外部环境对作品施加的影响,而忘记了作品本身的审美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四个方面:语言符号、艺术形象、内在含义和象征意蕴,探索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审美途径。

一、从作品的语言符号层面解析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在特定语境中的组合所呈现出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它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以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为例,这是一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的审美意义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现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生活意识、人生意识和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课文单元教学目标规定的“定景换点的观察角度,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等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而要从品味文章语言到体验文章的内在审美意义。外在语言的比较不仅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呈现的意象更加深邃。“领地只有有限的一点,领空却是无限的”“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光之侧的空中楼阁”,在此,对“有限”与“无限”,“清晰”与“朦胧”等言辞语境的体会,把我们的审美触角带到“虚”“实”结合的幽远意境中,还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同样,作品中那种暗合人物心灵律动的和谐句式,如“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体现了由外而内的情调韵致,形成令人心旌摇动的动人氛围,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二、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层面解读作品的内在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通过想象来唤起的生活表象,我们通过这种生活的表象,能进一步把握作品所内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当然,读者必须经过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才能认识到作品形象的审美价值。正如美国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中所谈到的,假如一位批评家只告诉我们某物是艺术品,这显然没有用,它必须让我们去感受这件物品具有某种能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特质。提出这一阅读观念,是针对我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只告诉学生某一主题是深刻的、某一人物是崇高的、某一意义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这些教学行为而言。这种概念化的形式教学毫无审美可谈,只会成为空泛而苍白的说教。因此,只有通过艺术形象层面来解读文学作品,才不会以概念内容来诠释作品,才不会以先验性的功利意义强加于作品。

课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从她的言行、外貌、眼神可以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际遇,由此可以联想到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阅读中产生悲剧美的体验。同样,读《雷雨》中的众多人物,可以唤醒我们对人的本性、人的命运和人生使命的理性思考;读《茶馆》时,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对民族性格、民族命运和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读《警察与赞美诗》时,我们可以理解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和审美价值。

三、从作品的象征意蕴把握作品文本的审美意义

文学作品的阅读要突破作品形象的具体意义,就必须从作品文本的语言、结构、背景中探究作品所蕴涵的象征意蕴,成为一种超越形象意义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这是针对文学作品教学中那些只围绕作品文本的外部环境所做的阅读教学而言的。

以《荷塘月色》为例,课文提示:“大革命失败使作者产生的苦闷和孤独,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如果仅以此来理解作品主题,就难以探寻作品内在的美学意蕴。如果从作品的结构、意象等内在因素来分析,就会进一步发现作品具有更深层的意蕴。文中“荷塘里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这正是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心灵升华的超现实世界,这清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愁绪无不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虽然“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也会“想起采莲的事情”“到底惦念着江南了”,而这“江南”在特定的语境下也许就是《绿》中那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呢?此外,作者围绕“荷塘月色”所展示的心路历程,所见的是淡淡的远山,所想的是遥远的往事,这一切所蕴涵的内在美,无不与作者的思维情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有关,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和作品的那种传统美学的内在和谐,而这一切都充分表现出作品在人生境界和意义上的象征意蕴。这象征意蕴使得作品意义超越了具象本身,上升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它是作品的内在生命,是最能体现审美意义的因素。

虽然本文提出从语言符号、艺术形象、象征意蕴层面来解读文学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决不能孤立运用某一层面的内容进行教学。总之,文学作品阅读必须回归作品本身,作品的审美特性决定阅读教学应符合文学作品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意蕴文学作品意义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诗里有你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