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高效益”探微

2012-01-28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效益祥林嫂研究性

■ 尹 惠(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江苏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高效课堂的口号也越喊越响亮。江苏省各校想出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请专家传经送宝的,有外出取经的,把一套套的模式搬回各校,实施个性化教学。但是,无论方式方法怎样变换,学生提不起精神来,没有学习的动力,这一切都是白费。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本人通过多次外出培训,研究专家课堂教学的成功范例以及他们的教学理念,并且以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深刻反思,最终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蓬勃生机。

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蓬勃生机呢?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多元化思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想方设法与学生交流,努力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朝各个角度引导,让学生的想象力有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更多的教学效益。

比如,我在教授《项链》一课时,考虑到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较为复杂,从主题上说,作者一方面针砭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同时也肯定了这个小女人的诚实、善良、单纯和质朴的品格,展现了她和她的丈夫在困厄的境遇中坚贞不渝的爱情。那么,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分析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资产阶级的腐朽性。这堂课,对于马蒂尔德的虚荣形象的分析只占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更多的时间我让学生们去想象:“当马蒂尔德在公园里遇见了弗莱思节夫人以后,她们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马蒂尔德还清债务以后,又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你的续写如何能更准确地体现文学作品的主旨?”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各有各的观点,且都能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把人物形象与阶级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旨。这样一堂语文课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学生们的反应非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它的效益远远不止这些。此后,当学生们在读课外文学类作品的时候,分析人物形象、主旨时,就不会单一而片面。他们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分析,全面而辩证。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是教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

所以,在语文课上我尽量地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二、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情”

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的严重缺失,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由此,语文课的效益越来越低,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只是改头换面而已,不能真正地从本质上进行改变。我从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尽管他们的教学模式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感的力量犹如不息的火苗,跳荡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效率很高。

这对于我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廓清了长期以来笼罩在心头的迷雾。因此,此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竭力营造课堂情感气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对当时的历史不熟悉也不感兴趣,所以无法理解岳飞满腔的爱国主义激情。我在教授这首词之前,让学生跟唱杨洪基的《满江红》,虽然它不符合学生的欣赏需求,但是在不断的跟唱过程中,学生从觉得难听到渐渐体会出这种壮志豪情,体会到了“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汹涌澎湃的怒火;体会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自勉;体会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满腔愤激,以及“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强烈决心。这些真的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而且学生们能当场背出,经久不忘。课后在走廊里时不时地听到学生嘴里在很有韵味地哼唱,我觉得这就是语文课堂有“情”所产生的高效益,并且能起连锁反应,良性循环。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带上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让课堂拥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我在教授《祝福》一文时,设计了一些论题,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写一篇研究小论文,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等等。

虽然我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学生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多数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学生的论述有理有据,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堂课的尝试,我发现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开始主动寻找文本中值得讨论的话题加以深入挖掘,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间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要改变学生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有想象、有激情、有研究,充满蓬勃的生机。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高效益祥林嫂研究性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科技赋能 新模式引领农业创新高效益 “农行杯”山西省第六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参赛项目简介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乌鸡高效益饲养技巧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