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2-01-28金锦友浙江省瑞安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语文课堂

■ 金锦友(浙江省瑞安中学)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鲜有力的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曲折和乐趣,发展全面的研究能力,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目前,“研究性学习”一般在课外进行,具有明显的课外实践性特点。然而,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因此,从语文课堂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语文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学习只有在不断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情感,提升认识,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由于庞大的班级规模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再加上传统教学强调循规蹈矩的教学观念与“灌输、苦练”等陈旧教学方法的制约,语文课堂往往漠视学生的独立意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摒弃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只管接受,得不到自主学习的机会,自然也就无从质疑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探究积极性。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赏析王熙凤性格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的疑问。一学生抓住了“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这一细节进行质疑,他说:“这一细节应该是表现了王熙凤身为贾府双重媳妇,谨守规矩礼仪的性格特点。”如果依照教案预设,此处理应贴上“干练、阿谀、伪善”之类的标签,该学生得到的将会是教师“不对,坐下”的话语指令。但是自主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对于个性鲜明、敢于质疑的学生,不是训斥打击、削掉他的棱角、让他合乎所谓的标准,而应鼓励引导,开启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去探求,去思考,去讨论,去发现、解决问题。结果学生的这一“异类疑问”成了这堂课上的亮点,成了课堂上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性格的潜在资源。

诸如此类的质疑往往使课堂教学变得灵动起来,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所以,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诱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只有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各不重复的个性,尊重学生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把学生当成课堂的真正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尝到求知的艰辛和幸福。而学生置身于民主气氛浓厚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就会勃发,从而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也随之释放,质疑能力也就因时应境而生了。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根据信息论和接受美学的理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不断发射、接收、整理并做出反馈的过程。师生之间很少交流信息,学生之间缺少信息的发射与反馈,则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回路,造成了提高语文教学品质的障碍。因此,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教师可要求学生自选合作伙伴,固定搭配、分组讨论,通过学生激烈讨论、互辩互补,最后选派代表展示本组研究成果,而且要求组员轮流为代表进行发言,确保优生、后进生互助共进。其他同学也可在发言之后发表不同的见解或适当补充并展开讨论,形成“齐放、争鸣”的互动协作气氛。

三、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加强“研究探索”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重视语文课堂中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只有素材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也可以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授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两首词时,教师提出“请根据诗词内容猜测李清照写词的实际年龄”的问题。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既增加了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重视语文课堂中研究的时效性。一节课只有45分钟,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往往会蜻蜓点水,徒留“研究”的空架子和虚浮的喧哗。因此,课堂研究时主题应单一,重点应突出。应根据专题要求、课文内容、学生兴趣倾向迅速建立“问题驱动”,再以“专题化、综合性、深刻性”为标准进行“内容整合”,并安排合理的“探究进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筛选、分析、归纳、推论、处理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捕捉有效的信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既要体现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要在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时效性上发挥主导作用。

3.重视语文课堂中研究方法的使用。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应根据不同课文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能够较容易地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他们把自己体验到的作者对历史人物及作者本人在该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用情感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如美读法、比较法、补白法、置换法、改序法等。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比得到结论更为重要。

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章熊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最高标准。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走向开放。

1.以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迎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语文教师要以开放的思维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地位、教学评价标准。要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型的设计上,在内容的导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实践多次证明,哪怕教师提出自己一点点的心得,也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在教师开放观念的启发下,学生才有可能萌生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2.以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间应是相互开放的,要善于因时、因地、因师、因生、因情、因势运用各种教法之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只有贯彻“适当新颖”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才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之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从而在运用中学习,在启发中创新。

3.以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语文教师要开放性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究,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语文教师不仅要把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和思想当做课堂授课、研究的内容,而且应该能够吸收不断发展的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丰富课堂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资料:

1.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2.刘福根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浙江大学出版社。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语文课堂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