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赏·写”三位一体:巧借文本作文四法
2012-01-28崔林生高润珍山西省忻州师院附属外国语中学
■ 崔林生 高润珍(山西省忻州师院附属外国语中学)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之作,是经过时间淘洗遗留下来的文学精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教材中的文章作为一篇篇范文来欣赏。不仅要教学生欣赏其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更要品词析句、探幽析微,在赏读把玩的过程中,探寻文学艺术里的奇花异草,领略悠远绵长的书香雅韵,吸纳前人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造的精神品质。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更需要不断地顿悟、领会。面对一篇篇美文,从不同侧面去欣赏,就会发现其不同的美,而这里的美就是诱发学生产生顿悟的触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深入体悟美的所在,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为此,就必须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阅读,适时鼓励学生,同时辅之以方法,引导学生向阅读的纵深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便会不断提高,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教学生写作,首先应从课本文章入手,在鉴赏中拓展延伸,采用进入情境法、情感注入法、添加枝叶法、联系现实法来提高写作能力。
一、进入情境法
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提升学生写作自觉性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能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创作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思维与所处环境相融合,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内心充满激情,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欲望。此时,适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范读课文,再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如壮阔的景物读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读得流畅安闲,明媚的景物表现得平缓自如,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使其不知不觉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随之,以某一触发点引导学生抒写情感和认识。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既讲究语言声韵之美,又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若能将其中饱满的情感朗读出来,便可带学生进入一种祥和而又充满生机的绝妙意境中。我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问学生哪几句写得最妙或最受他们的喜爱,好几位学生齐声读出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四句。我又问好在哪里,他们分别说出了不同的理解,我顺势引导学生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段文字,然后再交流。学生们写出的文段特别优美。朗读这些文章时,学生可再一次进入作品情境中,领略陶渊明作品的优美意境。
创设情境,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抽象地认识文章,而是要给学生以形象,以此培养学生对景、情、理的感知能力。教学中,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文本,扩展想象,以读促写,以写代赏,读写结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授《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描绘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面。在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学生很容易找出四个意象:月、松、泉、石。由此可以得知,在秋天的雨后,诗人眼中的青山是空旷而灵动的,诗人的心境是悠闲、舒适、恬静的,而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在思考中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境界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语言描绘出一幅“明月清泉”图:画面上除了月、松、泉、石外,还应有诗人、草地等景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感染下,就能很轻松地写出一段优美文字。
创设情境,还在于帮助学生展开相关联想,抓住事物在时空上的联系点,把握了这个联系点,思路就会自由跳跃于彼此之间,联想就能畅通自然。
二、情感注入法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可以找到一些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文字。当被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情节所感动时,便会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当这些联想和想象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吻合时,便有一种想说两句或写一点东西的感觉。此时,如能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相关的联想和想象记录在案,就是读文学作品最直接、最纯净的情感注入。所以,情感注入法,就是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直接注入文本的相关内容中,并结合这些内容将这种阅读情感形诸文字的一种写作训练法。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浓烈的情感体验,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就能进入一种“情不能自已”的境界。如阅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之后,学生这样写道:“读罢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最使我折服的,还是对那沟死水的生动描写……使人的厌恶情绪更加深了一层,真让人拍案叫绝……这样描述‘死水’很难让人忘记!”这些文字是阅读文本后的直接体会和情感抒发,表达了读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钦佩之情。当阅读的情感体验注入作品内容中,并与之结合,形诸文字,就是一篇优美的赏析文章。经常这样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添加枝叶法
添加枝叶法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观点或已有的相关知识,并延伸拓展的一种写作训练法。在实际的阅读中,读者经常因所读内容引发联想和想象,若能将当时当境的想象和联想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有时又因读到某一句诗或某一句话,引发读者思考,产生某种观点,继而将此观点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便又产生了好的文段。而这些文章都是经过添加枝叶构成的,只要处处留心,便可成就一段美文。
四、联系现实法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丰富的素材无处不在。它在充满名家典范的课本中,在多姿多彩的报刊中,在和谐丰富的生活中。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已成千古绝唱,读着有关琵琶曲的描写,如临其境、如聆仙乐,头脑中不由得构建起激越起伏的音乐节奏。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品味真情,联系现实写出自己与音乐的关系或对音乐的理解。有学生这样说:“谈及音乐,不足以用华丽来修饰,它只是一湾清澈,一捧明亮,一片宁静。音乐是单纯的,单纯地给人一种享受。”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无意间触及音乐,却带给我莫大的慰藉。如同漆黑的夜空不可缺少星光的闪烁,繁忙的日子同样少不了音乐的点缀。走进音乐的殿堂,你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阅读文本并将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悟事物的本质。联系现实法是写作迁移发散的最好形式。
上述四种作文方法,都是由课内延伸出来的。学生借助课内对文本的赏析,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扩展原文,引申文章内容,抒写情感。这种作文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展作文思路,习得作文技巧。实践证明,这是课堂内将阅读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极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