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2-01-28贾姣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一中
■ 贾姣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一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经典的文言文更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现其迷人的魅力,学生往往是闻“言”色变,避之不及。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文言文的得分率并不理想。
2011年,我参与了余杭区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阅卷,从中发现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不够,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倒装句等不能明辨。第二,学生读不懂文章,无法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应该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新《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古人也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无一不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王尚文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而朗读就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诵读,通过朗读来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从而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把文言文的朗读分成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自读预习,要求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其次是指导读准句读和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这一点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一新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范读和方法指导相结合的策略。先指导学生文言文该如何停顿,让他们掌握文言文停顿的方法。例如:1.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3.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修饰语—中心语”之间有停顿。而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中后期,朗读的重点应该放在读出感情上,即“美读”。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更容易走近作者、理解作者的感情。当然,“美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抽读、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代替学生学习,把文言文课堂变成“字字翻译,句句落实”的满堂灌式的课堂,而学生则一个个变成了机械的学习机器。长此以往,学生望文生畏,一遇到课外文言文就束手无策。所以,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一定要变死记为活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文言文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所以,教学中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新生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例如《童趣》一课,先指导学生将文言语句划分为最小的词,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句话,可以划为十五个相对独立的词: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接着,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
同时,文言文的翻译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比如通假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这些文言现象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在杭州市中考试卷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考查约占文言文考查的50%。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这个时候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使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例如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如果利用句子成分这一语法常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狼》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狼洞其中。”按照句子成分分析,第一句主语是“一狼”即一只狼,“其中”解释为“在那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如果直接对译,这句话就翻译成了“一只狼洞在那里”,显然不符合句子的语法结构,语意也不通顺。按照汉语语法结构,一个句子应该具备主语和谓语,那么这里的“洞”就要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解释为“打洞”。
三、一字一句总关情
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不能将他人的生与死拦在窗外,不能将一个人的孤苦当做笑话。”初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而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讲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重“言”轻“文”,可能字句的解释安排了两个课时,而内容的理解只是匆匆带过。而实际上,“言”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而“文”才是文章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引导过程,而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疑”启智,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文言文也不例外。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能使他们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答案。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或者与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接近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几点是我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拙见。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决定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也成了一个常新的课题。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所以,我还将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规律,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带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曼妙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资料: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莉娟、赵志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4.邓芳梅《怎样讲好文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