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也是一种境界
2012-01-28朱国良
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给那些貌似懒惰实则有想法的人以空间。懒惰的人也需要懒出方法,懒出境界,见得聪明,见得创新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凡世界存在两类人,一类懒惰的人,一类勤劳人。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这两类人,肯定鲜花和掌声无疑会献给后者。因为勤劳的人每天都在为公众奉献新鲜的牛奶和面包,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殚精竭虑。
说到懒惰,过去就曾感到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说得不怎么样,梁先生在《说懒》这篇文章中,头一句就劈头盖脑地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是不懒的”。开始觉得他说得绝对了,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觉得梁先生说的真是大实话。先生为了证实其言凿凿,拿嵇康、白居易、苏东坡的“自由”作依据,最后独出机杼,留下点睛之言:“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尚且不是完全的‘忽忽不知,懒而不觉’,若是人而不如小草,羞!羞!羞!”。确乎,好吃懒做之“懒”,必然放纵任性,蹉跎年华。它是事业长进的绊脚石,窒息才智的大温床,得过且过的保护伞,腐蚀心志的大妖魔。
但有一种自身偷懒,又想着也为大众偷一点懒的人,我觉得该大赞几声、大写一笔。世界上最富的人——比尔·盖茨,当年也是一个绝对的“懒汉”。他原是个程序设计员,因为懒得读书,就退了学。他懒得记那些“命令”,于是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他这一偷懒,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让我们便捷了。当然,纵观许多发明家创造的进程,却都是义无反顾,废寝忘食,决然是不懒的。他们想着的、做着的是为别人偷懒。爱迪生发明了灯泡;贝尔兄弟发明了电话;查佩兄弟发明电报;莱克兄弟发明了飞机……这种创造所产生的能量,是让全世界都偷懒,其效率和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懒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消极的懒惰,往往自私自利;一种是积极的懒惰,常常胸襟开阔。民间故事中,有两个懒夫妻,懒得现成的饭也不吃,这是无可救药的懒惰,自然只有死路一条。另一类是不愿在繁复的劳动中耗费艰辛,而思考省时省力、快捷有效的方法。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蚂蚁是最勤快的一种小动物,“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可在这其中也有少数蚂蚁终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颇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味道。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断绝蚁群的食物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竟如没头苍蝇,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在游游荡荡中,是把大部分时间都化在“侦察”和“研究”上了。蚂蚁能够懒出办法,人类在这方面更是聪明。
懒得吃吃力力爬楼,有人发明了电梯;懒得辛辛苦苦走路,有人制造出汽车;懒得劈柴升火,就产生了管道煤气;懒得自己烧饭,各种便当就应运而生。“替人偷懒,自己发财”,这种生财有道的事,比比皆是。正是懒惰的想法,激发出一些人的智慧。他们不想在多余的过程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而是极力找捷径、抄近路,走向高峰。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不勤奋、不勤劳、不勤勉,但干出了名堂、干出了事业,也是克服了懒而保持昂扬之精神的缘故,这就是一种毅力、一种精神,而且还不失是一种进取的状态、生存的智慧。
省略过程,直达目的,少兜圈子,以少胜多是“懒人”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懒惰确实还是一件好事,不仅不是坐享现成,好逸恶劳,还是一种聪明和几分伶俐。他们在努力让一切漫长复杂的程序简单化,让一些专业工具变得不再跟人为难。许许多多偷懒在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成功,其结果是往往洒下这类想懒人的血汗,为众人留下的则是坦途:让人们从辛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活得更轻松自在,获得享受和愉悦。
当然,为了达到懒惰的目标,需要勤奋地劳作;在懒惰的目的未达到之前,在原有的工作环境之下,仍需要努力地工作,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给那些貌似懒惰实则有想法的人以空间。懒惰的人也需要懒出方法,懒出境界,见得聪明,见得创新。这个高远的境地就是——自己走出一条捷径,为别人留下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