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

2012-01-28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分工恩格斯

张 峰

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在其宏伟的理论大厦中尚有许多宝藏等待人们去挖掘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便是其中尚待挖掘的宝藏。“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恰逢西方国家工业、运输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因而他充分地认识到了运输业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的重要性,看到了它同工业之间的密切联系”。[1]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现状》、《英国状况》等著作中数百次提到了航运经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虽然比较分散,但却是“大量的、全面的、深刻的”,[2]对于理解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从竞争向垄断阶段转变的时期,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命运。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便是新航线开辟而导致的世界市场的开拓。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航运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通过引进指南针,导致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准备了资金,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准备了广阔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开辟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乃至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4]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范围,直至建立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因此,在马克思的计划中,准备将其研究划分为六大部分,而世界市场正是其宏伟研究体系中的一部分。“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家贸易;6.世界市场”。[5]虽然目前的世界经济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航运经济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航运在市场经济发展、世界市场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远洋运输业、内河航运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都具有重要意义。其航运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航运是创造新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航运属于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一切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运到消费市场被消费者购买,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物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在物品的消费中实现,而物品的消费可使物品的位置变化成为必要,从而使运输的追加生产过程成为必要”。[6]航运与铁路、公路、航空属于交通运输部门,它在生产过程中把商品从生产地运往销售地,这个过程虽然不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即实际的移动,就是商品的运输。运输业一方面形成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从而形成生产资本的一个特殊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如下特征:它表现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7]航运运输过程中的工人把自身的劳动追加于商品,航运工人创造新的价值。“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的位置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产品只有完成这个运动,才是现成的消费品”。[8]

航运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工和市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项新的分工产生后,只有存在相应的市场,才能使分工继续存在和深化。航运业的发展开辟了更远的市场,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马克思在考察欧洲经济史基础上认为,“随着工业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生产部门——农业、手工业(在手工业内又有无数行业)、商业、航海业等——之间的分工日益充分发展起来”。[9]而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在地中海、西欧等靠海的地方发展起来。“产业资本的萌芽早在中世纪就已形成,它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航运业、采矿业、纺织业”。[10]

航运业的发展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本流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生产技术的革命,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另一方面,火车、轮船的发明导致了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缩短了资本的周转时间,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近50年来,交通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快捷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网。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1847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12个月,现在已经减少到12个星期”。[11]

二、航运利用自然力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自然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自然力是不需要花费成本的生产要素,利用自然力可以节省成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航运就是利用自然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自然力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机器的自然力、劳动分工的自然力等,自然力是一种不需要花费分文的生产要素,是“作为要素加入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也就是,作为劳动的无偿的自然生产力加入生产的”。[12]自然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自然界的,一种是来自社会的。自然界的自然力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所发挥的力量,如海洋、河流、洋流、湖泊、高山、大气等。“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3]

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航运可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自然力,从而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自然力在航运中作用的发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的浮力,把船舶浮在水面上,减少了航行的阻力;二是水流的动力,当船舶顺水航行时,依靠水流作为动力,减少了阻力,从而节省了能源,包括将河流和洋流作为动力;三是航运可借助风力。因此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航运可充分利用自然力,节省运输成本,航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内河单位运输成本为铁路的1/4,公路的1/15。德国内河单位运输成本为铁路的1/3,公路的1/5。我国内河航运单位运输成本约为铁路的1/2,公路的1/4”,[14]“一双标价50美元的世界名牌运动鞋,从产地中国珠江三角洲送达美国各大城市沃尔玛商场的全程运费仅仅50美分”。[15]由于利用了内河或海洋等无偿自然力,从而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然力,可节省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例如,瀑布可以为工厂主代替蒸汽机,并使工厂主能够节省煤炭。工厂主拥有这个瀑布,比方说,就可以经常把纱卖得比它的平均价值贵,并得到超额利润”。[16]与此相似,航运可以利用免费的自然界的自然力,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获得比汽车、飞机、铁路运输更多的利润。

当然,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自然力虽然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但并不是其真正的来源,超额剩余价值真正的源泉是工人的劳动。“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这就像使用价值总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但不是它的原因一样”。[17]

三、航运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分工与市场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分工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源泉和标志,一个社会的分工越细密,经济就越发达。“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8]分工与市场化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一项新的技术分工的产生需要相应市场的存在,而相应市场的扩大是分工进一步深化的条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19]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开辟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市场。这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充分的市场,从而刺激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20]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1]然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必须依次完成这些环节,才能促进生产的循环进行,才能换回货币,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从而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进行甚至扩大再生产。“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交通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22]

工业革命从分工理论角度看,是一个分工深化的过程。工业革命通过分工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人们生产的专一化,促进了劳动分工的细密化。工业革命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满足附近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甚至能够满足遥远地理位置消费者的需求,这样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能力提高了。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必须把商品从生产地运到产品消费地,而这个过程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马克思当时所生活的西欧国家多为海洋国家,水运对交通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工场手工业的最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由于美洲的发现和美洲贵金属的输入而形成的资本积累”。[23]同时,工业革命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良,蒸汽机运用到船舶上作为动力,大大提高了船舶的速度和运载能力。“这一技术应用到蒸汽,不仅使陆路交通发生变革,而且使水路交通焕然一新”,[24]促进了航运的发展。“建立工业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交通的改善……1755年,兰开夏郡开凿了第一条值得一提的运河;1759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开始动工开凿一条从沃斯得到曼彻斯特的运河,自那时以来,修建的运河总长2200英里;此外,英国还有1800英里可以通航的河流,其中大部分只是近来才开始加以利用。自1807年起,蒸汽力开始用来推动船舶,英国的第一艘轮船造成(1811年)以后,又建造了600艘轮船,1835年往来于英国各个港口的轮船达550艘之多”。[25]

这样,新航线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的分工,而新航线的开辟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分工与市场化相互促进,推动了分工与市场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26]马克思基于对当时社会的分析,认识到了分工与市场化相互促进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27]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航运业的发展导致了新航线的开辟,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进行了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四、航运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航运业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联系在了一起,慢慢形成了世界市场,而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航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一时期末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铁路和海船——现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它们事实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着的世界市场”。[28]这样,社会再生产过程突破了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国与国的界线、大陆与大陆的界线,从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跨国公司,出现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航运的发展是前提。“没有航海技术和商业制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经济的开放”。[29]

世界市场建立的过程是航运推动下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的过程。随着航运业的发展,生产突破了国与国的界限,而由于远洋运输的发展,生产又突破了陆地界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生产者寻找最便宜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寻找价格最高的市场,而消费者寻找最便宜的商品供应者。“如果从一方面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会缩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时间,那么反过来说,这种进步以及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简言之,开拓世界市场的必要性”。[30]由于航运业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大,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与商品更为合理有效的配置。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3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突破国家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和交易的过程,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市场配置的过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2]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了世界市场体系,整个世界经济就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加利福尼亚的发展,必须建立全新的世界交通线,……通往太平洋(太平洋实际上只是现在才被打开并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洋)的主要贸易路线今后是经过巴拿马地峡……随着开辟经过地峡的通道,海洋航运业也迫不及待地需要迅速发展。而亚洲、澳洲和美洲之间的频繁交往要求开辟从巴拿马和圣弗朗西斯科至广州、新加坡、悉尼、新西兰和太平洋的最重要停泊地桑威齐群岛的规模巨大的新航线……真可以说,自从有了这种全世界海洋航行的必要的时候起,地球才开始成为圆的”。[33]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科技与文明的传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航运业的发展,宗主国把商品输送到落后国家,改变了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同时也依靠其廉价的工业品,击败了落后国家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工业革命的进程之中。“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方面,西方国家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暴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自然经济的解体。

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世界市场的瓜分。航运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先行工业化国家对落后农业国的剥削,发达工业化国家利用其成本优势和武力瓜分了世界市场。“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各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彼此瓜分了已经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34]

五、马克思航运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认为,分工与市场化是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分工的发展要以相应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新航线的开辟所导致的市场开拓过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工业革命是分工深化的过程。新航线的开辟所形成的世界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生产出大量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都需要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需要市场的开辟。因此,新航线开辟的世界市场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本质上是一个分工与市场化相互促进的过程。而连接分工与世界市场之间的纽带就是航运。生产的过程是与工业革命相联系的,与分工相联系的是因新航线开辟而占领的殖民地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而航运起到了连接生产和殖民地的作用。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业革命、航运、世界市场”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脱离了就运输谈运输的局限,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于今天我国发展经济、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是其经济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当今中国的航运技术水平、工业生产能力等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大力发展航运经济,发展低碳运输。航运部分运用了海洋河流的自然力,可节约资源和能源,节约生产成本,获得更多利润,是一种典型的低碳经济。然而,我国对航运重视不够,尽管目前我国航运运输能力已经很大,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对航运的投资仍然有限,没有充分利用内河、远洋运输的作用。“运输结构不尽合理,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所构成的综合运输网中过分强调了铁路,而相对忽略了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35]

二是依托航运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来看,航运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关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反过来是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的。世界市场本身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例如我们拿英国和荷兰比较一下。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36]一国只有发展实体经济,不断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才能维护国家的海权,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本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一些后工业化国家由于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导致经济体系脆弱不堪,而中国依靠劳动力优势,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因此,要发展航运经济,就必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维持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合理比例,而不是盲目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工业是大规模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的基础,也是大量商运船舶得以存在的条件”。[37]

三是依托航运经济发展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航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了资源在全球的配置。只有加快航运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才能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场,才能进口其他国家的资源,以满足国内生产对原材料和技术的需求,更好地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此,要大力推动航运经济的发展,包括加快航运中心建设、提高造船技术水平、发展远洋运输公司等。

四是依托港口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一些港口利用便利的交通地理优势而成长为重要的港口,港口的兴起又会拉动相应的就业人口,形成一系列与港口相适应的产业,从而形成新兴的城市。港为城兴,城为港用。伦敦、鹿特丹、新加坡、芝加哥等便是依靠优越的港口条件而成为特大型多功能城市的。因此,要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港口城市,形成复合型航运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中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航运业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咽喉和命脉。航运是联系生产和消费重要的中间环节,目前全球贸易量的90%、中国出口量的84%由海运完成。目前,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陆续提出要建设全球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五是加强海权建设,为航运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商船行驶在公海上,会遇到恶劣天气、海盗等潜在风险,因此航运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海军作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一个国家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促进航运经济的发展。“这些往来穿梭的船舶返回时必须有安全的港口;整个航行期间,国家对船舶的保护,必须护送至尽可能远的地方”。[38]历史上,英国有强大的海军,荷兰的运输业日渐转移到英国手中,海上马车夫走向衰落。“海军的作用就是安全护航,因此,它越来越多地为商船所雇佣。与荷兰相比,由于英国的商船得到较好的保护,而获得安全远洋运输公司的美名,自然运输业也越来越多地落入了它的手中”。[39]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打击海盗,保护商船安全,切实维护了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了中国的航运利益。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航运与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深刻的航运经济思想。航运属于社会生产部门,航运创造出新的价值,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业革命、航运、世界市场”逻辑基础上,论述了航运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航运经济思想对我国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研究受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分工、市场化与国际航运中心兴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0124)资助。

[1]韩彪.马克思的运输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1992(4):27-40.

[2]、[35]程恩富.马克思的运输理论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J].企业经济,1987(1):4-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7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0.

[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8、179、16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10]、[11]、[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370、102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40.

[13]马克思.资本论(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6.

[14]吴澎.中国内河航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水运工程,2010(2):11-15.

[15]王缉宪.中国港口城市的互动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17]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8.

[18]、[19]、[2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8、17、32、33.

[21]、[26]、[27]、[31]、[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1.

[23]、[24]、[25]、[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4、401、563、624.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9.

[29]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30]马克思.资本论(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9.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90-592.

[3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28.

[38]、[39]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35、288.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分工恩格斯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