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湖北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2-01-28陈向军
陈向军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不仅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对加快湖北省成为中部崛起重要的战略支点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推动新时期湖北省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湖北经济学院专门组织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的方式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为全面深入了解湖北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组制作了调查问卷,对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17个地市州的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200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走访了当地商务局、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及农村经营管理局等部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70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调研小组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处理。被调查的700位农民的基本构成为:性别结构:受访的男性占61.8%,女性占38.2%;年龄结构:所调查的对象处在中老年阶段的较多,35岁以下的占14.9%,35~55岁的占67.3%,55~65岁占10.8%,65岁以上的占6.9%;学历结构:所调查的农民以中等学历者居多,小学以下的占6.3%,小学学历的占11.8%,初中学历的占38.4%,高中学历的占29.4%,中专或技校学历的占10.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8%。
二、主要内容
1.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增长情况
(1)农村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偏少,不少农村家庭呈现出空心化趋势
在被调查农户中,家庭常住人口为2人的占13.1%,3人的占42.7%,4人的占22.9%,5人的占13.5%,6人以上的占7.7%。这说明,目前农村居民家庭中常住人口以3人为主。从受访者的年龄结构看,以中老年人居多,占85%。另据湖北省商务厅“三万活动”工作小组统计,截止到2010年4月28日,在枝江市问安镇所辖的五个村2751户中,有471户是“空挂户”、“外迁户”和全家外出务工经商户,家中长期无人,其中龙泉堂村的103户家中长期无人,关庙山村的111户家中长期无人,万水桥村的105户家中长期无人,朱家湾村的32户家中长期无人,袁码头村的120户家中长期无人。这一情况表明,目前湖北省农村家庭留有的人口多为祖孙结构,即以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为主,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和经商的比例较高,农村家庭呈现出空心化的倾向。还有一些家庭全年在外打工经商,这类家庭占问安镇五个村的比例达到了17.12%,共有471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市场空间布局、流通网点设置、商品品种与偏好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家庭中,劳动力人数为1人的占15.3%,2人的占57.1%,3人的占18.2%,3人以上的占6.5%。这表明,目前湖北省农村家庭平均劳动力数量偏少,且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农业生产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和科技意识堪忧,这必将成为湖北省农村产业化及科技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3)农村居民工作仍以种田为主,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受访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占40.6%,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占18.2%,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3.1%,外出打工的占12.4%。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壮大及国内市场的开放,农村居民工作选择余地不断加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农民对收入增长的期望较高
农村家庭一年的总收入平均为1万元以下的占18%,1万~3万元的占54.1%,4万~5万元的占20.8%,5万~10万元的占5.1%,10万元以上的占1%。在对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调查中,种粮所得占40.2%,外出打工所得占14.7%,做生意所得占12.2%,经济作物收入占5.9%,养殖所得占5.5%,子女供养占2.7%,其他占17.6%。以上数据表明,湖北省农村家庭收入的来源方式依然以种粮和打工为主,农民收入渠道构成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在受访农户中,认为收入增长非常慢的占13.9%,认为慢的占18.2%,认为一般的占58.4%,认为快的占7.8%,认为非常快的占1.6%。调查还显示,农村家庭对目前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占54.3%,不满意的占22.0%,满意的占11.4%,非常不满意的占9.2%,非常满意的占2.2%。湖北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5035.3元,比2005年增长62.5%,其增长率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特别是2007~2008年,湖北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全国和湖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2%,达到16.5%。这说明,尽管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在增加,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消费支出加大,农民对自身收入增长状况并不太满意,农民对收入增长还抱有较高的期望。
2.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与支出情况
(1)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以居住消费为主,对健康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调查显示,近几年农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是居住消费,占18.6%;其次是食品消费,占17.8%;第三是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14.7%;其他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医疗保健消费、交通通信消费、文教娱乐用品消费、衣着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如收入增长,农村家庭会首先增加的消费支出是居住消费,占40.27%;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22.65%;第三是医疗保健消费,占11.21%;其他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消费、文教娱乐用品消费、交通通信消费、衣着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以上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农村家庭消费正在向较高层次迈进,农民对居住和生活设施条件改善的需求、对健康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较为迫切。
(2)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现代消费理念缺乏
调查显示,以“量入为出”为主要消费出发点的农户占受调查农户的86.5%,以“借债消费”、“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为主要消费出发点的只占13.5%,并有81.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贷款消费”。这表明,湖北省大多数农户仍然保持着“重价格、轻质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甚至“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之类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主要受收入水平、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比例分别占受访对象的67.22%、17.3%、16.08%、13.29%。
(3)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较大,消费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目前,农村家庭每年收入和支出略有结余的占48.6%,无结余的占26.9%,有结余的占17.6%,入不敷出的占6.9%。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湖北省农民的消费需求还比较旺盛,尚有大量的潜在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虽然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横向来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居民对目前的消费状况并不是非常满意。调查表明,在受访对象中,认为消费水平非常低的占8%,认为低的占14.5%,认为一般的占65.1%,认为高的占9%,认为非常高的仅占3.1%。这说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任重而道远。
3.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与发展情况
(1)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所在村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为一般的占38.6%,非常低的占15.1%,低的占11.8%,高的占11.6%,非常高的占7.1%,无效回答的占15.7%。另有27%的受访者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有7.6%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吸引力还很不够,宣传和动员力度还需大大加强。同时,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尽管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带动能力不强。如枝江市现有的专业合作社,除渔民之春水产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外,其他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只有17万元,注册资金在10万以下的有3家。从入社人数看,入社成员偏少,甚至存在一家仅靠一个产品就能申请注册合作组织的情况。
(2)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仍以分散的传统模式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
受访对象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或其他经济组织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来销售农产品的比例为:一般的占38.4%,非常低的占31.4%,低的占19.0%,高的占4.1%,非常高的仅占0.8%。受访对象所在村农户采用订单方式销售农产品的比例为:一般的占36.1%,非常低的占34.68%,低的占23.99%,高的占3.8%,非常高的仅占1.43%。农超对接农产品交易比例非常低的占36.12%,一般的占34.12%,低的占23.21%,高的占5.26%,非常高的仅占1.20%。而农民通过单个农户来销售农产品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的占受访对象的68.2%,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的仅占受访对象的7.12%。以上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湖北省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依然以分散的传统模式为主,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够,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受农户欢迎的金融产品较少,农户难以获得银行支持
资金是农民从事生产及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7.8%的受访对象认为向银行贷款非常难,认为贷款难的占26.3%,认为贷款难度一般的占44.7%,认为贷款容易的占5.3%,认为贷款非常容易的占3.1%。这表明,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受农民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居民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力度还比较有限,如何根据农村居民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受农民欢迎和接受的金融产品,是今后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为“三农”服务的金融部门应考虑的问题。
(4)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低,农户获得信息的途径窄而少
调查显示,农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61%的受访者认为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途径窄而少,只有31%的受访者认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广而多。市场信息的滞后使生产和消费无法进行有效对接,如近日有“困难菜”之称的大白菜让武汉市东西湖走马岭的菜农头痛不已,5吨大白菜只卖100元,还得求人收。生鲜农产品“卖难”的频繁发生说明,农产品市场产销信息衔接不畅,农民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
(5)农村居民维权意识增强,对市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有71.5%的受访者认为经营者应加强诚信经营,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57.8%的受访者认为经营者应加强市场管理,自觉规范经营行为,39.6%的受访者认为经营者应增强服务意识。这表明,随着广大农村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广大的市场经营者诚实守信,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前提下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4.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建设情况
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一点可从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消费品购物环境的满意度、对日常购物方便性的满意度、对日常购物商品质量的满意度、对日常购物商品种类的满意度上体现出来。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消费品购物环境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占0.9%,满意的占21%,一般的占58.4%,不满意的占10.3%,非常不满意的占9.4%;对日常购物方便性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占2%,满意的占26.9%,一般的占51.4%,不满意的占10.5%,非常不满意的占9.2%;对日常购物商品质量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占1.6%,满意的占13.2%,一般的占69%,不满意的占9%,非常不满意的占7.1%;对日常购物商品种类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占14%,满意的占26.7%,一般的占53.2%,不满意的占9.6%,非常不满意的占7.5%。
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善有效刺激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释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湖北省枝江市农户家庭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家庭已经拥有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或手机、摩托车等现代化家庭消费品,不少家庭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有的家庭还有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安装了网线,不仅能上网了解各类社会信息,还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致了富。例如,枝江市问安镇村民吴开金就是通过网络和手机与宜昌的采购商联系,将从各个农户家庭收购上来的荸荠卖出去,当起了经纪人,每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成为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调查还显示,农村居民对进一步加大农村市场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统计显示,仍然有36.7%的受访者认为,在消费活动中,一旦发生商品质量问题或其他商品损害事件,当地没有投诉和解决的部门。因此,切实保护农村居民消费合法权益也是今后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5.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有44.3%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水、电、网络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扩大。有65.8%的受访者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65.59%、58.06%、53.03%的受访者对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交通、引导工商企业提供农村需要的产品提出了迫切要求。从我们入户调查的情况看,农民群众可谓是家家思“路”、忧“路”、盼“路”,期盼道路能够通组连户,并表示说“谁要是把路修好了,就祈祷保佑大好人”,可见其改善道路环境愿望之迫切。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电价如果能下降40%,且信号接收质量能够提高,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能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三、对策与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民致富的造血机制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帮助农民培育和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是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长期而根本的途径。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抗灾能力,降低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增加农民的持久性收入;三是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步缩小城乡收入与行业收入差距,稳定农民收入预期;四是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医疗和教育在内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定农民支出预期;五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与特色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六是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增强其创收能力。
2.科学规划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合理规划流通网络,是高效、低成本开发和利用流通资源的首要环节,也是构建湖北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保证。要在全面清查和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规划好湖北省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废旧品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及农产品出口五大流通网络空间布局。一是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及乡镇村级综合商业服务中心,改善农村居民购物环境;二是以商务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着力构建成本低、效率高的现代流通体系;三是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营销体系;四是合理布局乡镇、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及集散中心,加快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保护环境,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促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3.培育多元化的流通主体,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一是强化流通主体的市场意识,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增强流通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民跨区成立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综合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协会),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提高广大农民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的各类流通中介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促进产销衔接;四是支持湖北省内优质商贸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五是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增强其市场开拓、产品开发与综合服务能力,切实起到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的作用;六是支持中小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流通企业在活跃农村市场中的积极作用;七是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工商企业、外贸企业、供销社的经济联合,优势互补,联手闯市场,增效益。
4.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改造和提升农村商品交易市场
一是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全面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形象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创新;二是推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向适应现代化流通的方向发展,逐步成为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创新交易方式,逐步推行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统一结算的交易方式,尽快形成信息互换机制、竞价机制或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商品信息服务、购销代理、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努力把传统交易市场建设成为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实现传统交易市场功能的全面提升;四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会展经济,通过展览会、展销会的形式宣传和展示农产品,扩大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快冷链系统建设,以商品交易中心为支撑,重点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冻食品配送中心、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使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到15%、8%、10%以下。
5.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要改变农村“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必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信福工程”,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农业大户、大型农产品集散地,利用现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公众互联网,建设湖北新农村商务信息网,使之成为收集和发布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等“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二是加快市场“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步伐,在鼓励各地建设本地区信息中心与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中心和采集发布系统,并实现各中心信息的互联共享,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湖北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息网络;三是加快建设农村市场运行监测网络,抓好突发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情况下商品物资的组织调运,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四是建立全方位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全方位为农民服务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6.吸引多元资金和资本,共同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保障资金供给。一是继续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农村交通、水、电、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加强村组通、村户通、户户通公路建设投入力度;二是推动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三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流通网点、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农村交通、水电设施等的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四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机制,使广大农民投资者得到投资收益,增加其再投资的能力和动力,形成自身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五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与湖北省大市场、大流通内在规律相适应的一体化新型商务管理体制,整合多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7.依法监管农村市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市场做大做强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农村市场诚信体系和信用监管信息共享系统,对企业、个体户以及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信用分类管理,实施信用黄牌预警机制;二是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和“诚信兴商”活动,大力倡导商业职业道德,加强行业文明创建,弘扬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自律制度与规范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提高自律水平;四是修订和完善《湖北省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等管理办法,推进市场法律体系建设;五是完善农村市场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大对农村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并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农村市场监管体系;六是积极推进“三绿工程”,严把市场准入关,建设食品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