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工贸易内陆化对我国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2012-01-28郭天宇槐柏杨刘旭佳
● 郭天宇 槐柏杨 刘旭佳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其内陆化
加工贸易是指以保税的方式从外国进口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经加工为成品后再出口到国外的贸易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成功的抓住了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有效承接了发达国家的转出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基本形成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加工制造产业,但是产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附加值依旧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加工制造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目前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地区自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也迫使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在双重的因素下,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加工制作产业的对外扩展和再次转移已经不可避免,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们将加工贸易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扩展并逐步向国内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的现象称为加工贸易内陆化。由于中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充裕、劳动力集中的相对优势,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更应转移到这些地区。一方面缓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面临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加工贸易内陆化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可以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次加工贸易区域转移的过程中,中部山东、浙江、天津、福建、北京、辽宁6省和西 部重庆、陕西、四川、广西 4省市为主要承接地,这些地区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开始发展加工贸易各方面所需要的基础建设,并且在各方面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承接加工贸易的能力。
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和相关的政策,通过主动招商、对口支援、区域协作等多种模式形成加工贸易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采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发展策略,利用加工贸易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加强加工贸易内陆化的引导。
二、加工贸易内陆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加工贸易内陆化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在参考东部地区曾经的发展模式的同时,应该充分体现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的价值。西部地区在利用劳动力价格相对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应该加速推动我国劳动要素的转变,利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业创新等创造性劳动方法提升我国劳动力的价值,以实现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这就给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可以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伴随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日益完善,我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由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因,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被众多的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消耗得所剩无几。2010年我国中西部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少500万,其中第二产业约占60%。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所占的比重仅为3.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高达40%。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4%,而企业需求量至少在14%,相差十多个百分点;另外,高技技术人才占技能劳动者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40%的比例相比,相差甚远。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但是,仅从劳动力资源进行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有7.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4%。失业率比东部地区平均高出0.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加工贸易的内陆化,将会使劳动力回流,将多数聚集于东南沿海的本应属于中西部的劳动力,随着内陆化过程逐步回迁至中西部地区,必然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求职、就业数量。因此,着力发展知识、智力劳动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培养,以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新生代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将直接缓解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人才数量稀缺、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
(二)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是高级技术工人需求增加。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求企业形成高效率生产的产业集群。据统计,中西部实际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与企业需求相差十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40%的比例相比,也相差甚远。一线技术力量的下降,导致了生产率和质量的低下,严重违背了加工贸易在我国的深入开展的初衷。因此,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发展中西部经济战略角度出发,还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工制造企业本身以及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工人和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必将大幅增加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对研发人员素质要求提高。加工贸易在中西部的建设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内陆延伸,也是加工贸易中劳动价值升级的重要发展过程。因此,相关企业将对研发人员储备、研发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要以研发人员的高素质高水平为基础,利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工业创新等创造性复杂劳动,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满足企业在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占领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加工贸易内陆化发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生产管理两个方面。对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分析可以直接体现加工贸易内陆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企业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市场供给,直接给企业招聘、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工制造产业的“内陆化”将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高效率的组织采购、供应等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加强劳动力管理和培训的措施
(一)人才招聘
1.根据企业现状以及运营要求,认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加工贸易中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等级相差甚远,因此,根据加工贸易的特殊性,企业在招聘前夕应根据招聘岗位制定明确、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说明书有利于和求职者的沟通。同时减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企业在招聘时无据可依,做出错误的决定,提高企业的招聘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慎选招聘途径。现在人才招聘渠道越来越广,虽然各种招聘途径都各有优缺,但是企业希望在节约招聘成本的情况下,招揽优秀人才就应该慎选招聘途径。尤其是现在面临专业劳动力相对紧缺的中西部加工贸易企业,高强度的招聘压力下更应该在对工作岗位和公司现状进行分析的情况下谨慎选择适合招聘岗位和企业规模的招聘途径和宣传方式。结合中西部劳动力市场现状,加工贸易企业可以选择和利用工业园区与各地高级技工学校联盟的合作方式,设立高级技工学校培训中心。一方面,对劳动力实施联合培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培训中心的学员中招揽人才。在既节约招聘成本又安全可靠的方式下进行人才的输入。
3.研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招聘策略。加工企业招聘前应明确招聘目的,是选择“实用性”人才还是为后期发展储备人才,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招聘策略。根据中西部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特点,企业需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对加工贸易的内陆化进行良好的承接,即需要“实用性”人才,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劳动力,上岗后经过短期的工作熟悉即能快速胜任工作。同时企业还需要提升劳动价值获取更多利润,这就需要储备人才,以便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为企业的产品提升价值。
(二)人才培训
面对加工贸易内陆化初期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现状,企业应该采取更完善的培训措施,强化人才培训工作。
1.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首先,选择合适的培训对象。加工制造企业中的劳动力有明确的职称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根据企业行为的转变,受训群体自然不同。同时,结合加工制造专业技能的多样性,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前,更应该根据中长期的企业计划来确定培训对象,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规划的实际实施。
其次,确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同培训对象一样,针对下阶段不同的企业规划,提前确定适合的培训内容,以便对下阶段的企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中西部地区加工制造企业中应针对实用性、储备型文化水平相差较大的两类人才,以及劳动力不同职称的划分,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技术的要求,慎重选择培训的方法。是以提升某一职称员工的整体专业水平为目的,还是为了配合下阶段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指导,要根据不同的培训目的来确定。
2.注重培训后的跟踪回访。加工制造企业开设培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劳动技能,并直接作用于企业自身,即员工的培训结果应该有利于自身岗位的生产工作,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所以,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是一种“双赢”模式。那么,企业在付出金钱和时间等开展员工培训之后,应该对员工进行定期回访,确定员工的技能提升水平。尤其对加工制造企业来说,对劳动技能提升的效果更加直观可见。因此,无论是对员工培训的绩效考核,还是为下次培训提供依据,企业都应该在培训后适时对员工进行跟踪回访。
(三)企业文化建设
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立足的根本还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对于依靠大量的劳动力的加工企业来说,留住优质的劳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正是为了留住优质劳动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远起作用的推动力。它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凡事都以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展示自身的品牌文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无形之中将会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自身实力,同时为企业招聘提供便利。在加工贸易内陆化的过程中,不少加工制造企业是从东南沿海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原先较完善的企业文化展示出来,向大众展示出完善的企业制度和良好企业内涵,将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是在企业发展的前期展示给求职者,同时也应该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将企业文化彻底融入员工的工作中,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励员工,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