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2012-01-28张铁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移民社区生态

□张铁军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银川 750021)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张铁军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银川 750021)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生态移民问题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共性问题。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1]

“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生态移民的最终目标。生态移民在当前多是以政府工程的形式实施,生态移民从原居住地搬迁进入安置地往往是一个突变过程,这一过程必将导致生态移民居住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生态移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等发生急剧的变迁。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迁移对移民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包括:原有的生产体系被破坏,生产性的收入来源丧失,人们被重新安置到另一个可能使他们的生产技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且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中,乡村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削弱,家族群体被分散,文化特征、传统势力及潜在的互相帮助作用被减弱等。[2]当前,“搬得出”对于生态移民而言已是既成事实,我们现在更应关注的问题是:生态移民能否适应迁入地的生产生活“稳得住”进而达到“逐步能致富”,即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过程。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任何形式的生态移民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渐进的过程。

国际上对生态移民的研究多是从自愿性移民或国家移民的角度出发,与其社会适应相关的概念有:同化、文化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吸纳与社会并入等。国内对生态移民的实施与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目前针对生态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迁出地的生态保护作用、安置模式以及与城镇化的关系等问题上,研究多是一般性的描述;而对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与实地调研,从生活环境、收入来源、社会互动等方面,揭示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二、案例分析:隆德县城关镇峰台村移民安置区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隆德县是国内最早采取异地安置扶贫方式探索生态移民的地区,早在1983年就按照宁夏自治区“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要求实施了吊庄移民工程,形成了隆湖开发区的成功典范。隆德县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生态移民7409户30649人,其中城关镇峰台村移民安置区在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城关镇峰台村移民安置区于2011年建成,占地82.65亩,共安置王辛湾生态移民107户390人。

1.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态移民搬迁前居住在王辛湾,其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饮水困难。2011年,按照“近水、沿路、靠城”的要求,将其安置在离县城4公里的城关镇峰台村移民安置区。每户政府给建设54m2的住房,通水通电,户均配套1台太阳灶、1套太阳能热水器、1架户户通卫星电视接受器,培训1门实用技术,并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扶持每户发展1亩苗木。

2.以务工为主的收入来源。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之前,王辛湾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季节性”外出务工及粮食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在迁入迁入地之后,村里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长期外出打工,村里留下来的主要是老人、儿童以及身体残疾者。由于离城较近,村里留下的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多选择在县城或周边农业示范园区打零工,或在家里看小孩、管护苗木。

3.逐渐向现代转变的生活方式。王辛湾生态移民实施搬迁以后,由于迁入地离城镇较近,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逐渐向现代转变。由于靠近乡镇,村民看戏、看电影等文化活动也逐渐多了。在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生活支出(水、电、粮食等)也在逐日增加。

4.向多重型转化的社会互动。王辛湾生态移民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由本村村民构成的传统农村社区搬迁进入新的安置区,在这个新的生活共同体中,原先单纯的村民交往已演变成原住村民、周边居民和外来人员之间的多重互动。①生态移民之间的社会互动。搬迁进入新的安置区后,生态移民之间的交往深度虽然已远不及过去,但是,村民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没有彻底断裂,当其他人员与本村村民发生矛盾时,村里人无一例外地偏向村民,表现出其对“王辛湾村民”身份的强烈认同。②生态移民与周围居民的社会互动。生态移民与周边居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增多。在交往过程中,两者存在一定的隔阂。生态移民虽然已经迁入城关镇峰台村移民安置区,但是周边居民仍然把他们当作“王辛湾村民”。生态移民在穿衣打扮、行为方式方面渐渐地向周边居民靠拢,但价值判断上并不认同。认为周边居民,特别是“城里人”冷漠自私,“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生态移民与周边居民之间缺乏相互的角色认同,尽管他们之间许多人己开始了交往,但这些交往并不密切,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和互动。

三、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面临的现实困境

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困境。

1.人力资本较低。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投资形式,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能所综合构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人力资本的取得要靠投资才能获取,这种投资主要有五种形式,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保健支出、为就业需要所引起的必须的迁移。其中,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是主要的两种投资。[3]人力资本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是:“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高——职业价值越高——经济收入越高——越容易适应社会”。经济收入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或者说是适应社会的物质基础。外出务工是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移民外出务工属“亦工亦农”型,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候鸟型”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务工需求呈现出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方向转变的趋势。生态移民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大多就业属于体力劳动,属于“生存型”就业,就业只能在获得性要素较低的劳动力市场中徘徊。虽然生态移民在迁入地获得了较以前更高的绝对收入,但移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与现实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阻碍了其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2.社会交往困难。社会交往具有多种功能,从移民的社会交往来看,社会交往(社会关系)越广泛和越深入,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社会;反之,社会交往越封闭越狭窄,越不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社会。移民要在一个新的地方生存与发展,必须借助社会交往这一渠道建立社会网络,来获取有利社会适应的各种资源。总体而言,生态移民与周边城市或农村居民交往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①社区隔阂。生态移民的迁入地比较集中,多远离中心城区,相对独立,与外界现代化城市社区联系较少。这就人为造成了生态移民和周边市民交往的空间障碍。②社会隔阂。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不同阶层之间在居住区域、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品位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阶层之间的交往也日趋减少。在此背景下,生态移民在进入新的迁入地后在社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上虽有所变化,但与周边城市及农村居民交往之间仍存在社会隔阂,在总体上仍改变不了其交往的内倾性和同质性强的特点。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彼特·布劳所说,“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4]P395③心理隔阂。由于社区隔阂和社会隔阂的存在,使得生态移民在与周边城市与农村居民交往过程中存在心理隔阂,交往困难,难以较快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

3.传统文化观念转变困难。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价值观念的变迁是最难的”。[5]生态移民在由原居住地到迁入地后,虽然居住环境、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其职业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政治观念、教育观念、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内在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过去,没有及时跟上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移民与周边社会的交往与互动,阻碍其社会适应的速度。

4.生态移民村落空巢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生态移民工程多是通过整村推进、以户为单位实施的。生态移民在进入迁入地后,绝大多数的轻壮年生态移民都选择了进城务工,安置点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儿童以及身体残疾者,生态移民村落的空巢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生态移民村落里的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的身体和认知特性,以及交往的对象也都是老年人,使其比年轻生态移民面临更多的社会适应困难。如老龄生态移民迁入新的社区后,有强烈的孤独感、生活不适、甚至焦虑等。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任何形式的生态移民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渐进的过程。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1.政府层面。首先,政府要统一生态移民政策,并加大政策的宣传、监督、检查的力度,避免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移民政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避免人为的造成生态移民的不适应;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一是推行效益型种植结构以解决移民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二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三是倡导“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经营模式;再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解除生态移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最后,政府需要加强对生态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迁出区至少安排一次培训,主要从基本素质、思想观念、法律常识、道德行为、务工常识等方面进行培训。迁入区至少再安排一次培训,主要针对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移民岗位适应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2.主体层面。对于生态移民“移得出”已是既成事实,“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其必由之路。生态移民在其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需要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采取行动,迎接变革与挑战。首先,在思想上,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提升其社会适应的意愿。其次,在行动上,必须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增强自身技能。为此,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各种生产技能,学会遵守城市的规章和法纪,学会和周边居民友好相处,改变生活陋习,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3.社区层面。社区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第一场所,人们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从社区开始,生态移民每天生活的迁入地社区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场域,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接受社区”在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生态移民的归属感。由于生态移民进入迁入地后,脱离了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社会网络,而新的人际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心理上难免会产生焦虑不安和失落感,而且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还深受传统社会的影响,不可能马上适应和融入当地。为此,需要所在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动员和吸引广大生态移民参与其中,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信任,培育生态移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通过社区教育,培养生态移民的现代意识和文明行为。社区部门可以通过专栏、板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发挥社区对于生态移民的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引导作用,让生态移民心理上接受现代文明与城市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4.社会层面。从社会的层面来看,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消除社会偏见。首先,大众传媒应当率先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呼吁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树立公平理念,在评价生态移民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同时注重对生态移民勤奋、淳朴和勇敢的传统美德的宣传,增加生态移民对社会贡献的报道,引导社会客观评价生态移民,消除偏见,在心理上接纳生态移民,避免生态移民“污名化”。其次,倡导人文关怀,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生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政府要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生态移民的需要;企业要在接受和安排生态移民就业方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城市市民或农村居民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态移民并与之交往。

[1]梁福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1(4).

[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5).

[3]朱力.中外移民社会适应的差异性与共同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

[4]〔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李培文、张铁军.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4).

A Study o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Ecological Migrants

ZHANG Tie-jun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ingxia Committee,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jor function area of land resource,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migrants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in a lot of regions of our country.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ecological migrants is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It i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residential address,but aslo rela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apital,the remolding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change of the mind.Faced by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ecological migrants,we need to adopt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subject,community and society,so as to help them break through the problems of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ttle down in the immigrating places.

ecological migrant;social adaptation;puzzledom

C922

A

1674-0599(2012)04-0118-04

2012-05-22

张铁军(1978—),男,辽宁沈阳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三农”政策的研究。

(责任编辑:廖才茂)

猜你喜欢

移民社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内陆移民(外二首)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