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012-01-28邸乘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51)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51)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其中最基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实践化的统一;坚持灌输与吸收、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宣教、示范与普及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推进。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教育;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学说,不是为了构建一个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各国的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致力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实践化的统一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P9、26

这里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这就是必须同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民族化、时代化、实践化相结合。

(一)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转变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革命领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反复地诠释这一道理。恩格斯就曾多次批评那些侨居在美国的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本不了解美国的国情,不研究美国的工人运动和具体需要,不了解实践和时代提出问题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在欧洲国家的体现不同于在美国的体现,“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劝告这些人不要把自己那一套从故土搬到美国的、常常自己还没有弄懂的理论,教条地强加给美国工人,而是应该向美国工人指明理论应用于美国国情的具体途径。列宁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理论迅速地转变为实践的历史时期,他经常强调,各国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恩格斯对一些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告诫,列宁对各国革命党人的教诲,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认识规律的历史进程。同时,这一过程又是用先进理论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并内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大众化过程。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现本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各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问题。也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能够真正有效解决本国改革和建设具体问题的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接受、所信仰、所实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是一致的,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二)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统一

任何一种革命理论都必然表现出它所产生时的民族的特色,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他们的理论学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马恩理论的内容是有历史特点的,其形式也是民族的,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

显然,当把它应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有一个转换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空间发展的多样性,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创立16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创立时期的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世界化进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又不断地民族化,出现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等。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从邓小平提出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到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了全社会广泛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本国化是一致的,本国化的过程也是民族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即实现民族化,才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

(三)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时间上,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即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目的是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本国面临的中心课题。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时代条件变了,客观实际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正是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解决各国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

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其学说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保证和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总结了当代中国的实践经验,并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同,人民的利益各异,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才能反映和代表各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化的统一

鲜明的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任何其他学说的根本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战斗力就在于它强烈的实践性、鲜明的大众性,因而实践化和大众化是完全统一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P38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最终体现在广大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结果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必须通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来完成。人民群众对任何一种理论的判断,都不是看它怎样说的,而是要看它的实践结果,要看“事实”。只有实践证明是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理论,他们才会相信、认同、学习、接受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包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相信、所认同、所学习、所接受、所应用,才算是真正地实现了大众化。

二、坚持“灌输”与吸收、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宣教、示范与普及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实施和推进这项社会系统工程,落实和完成这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包括“灌输”(教育)与“吸收”(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与宣教相结合的原则、示范(重点教育——武装全党)与普及(普遍教育——教育人民)相结合的原则等。

(一)坚持“灌输”与“吸收”相结合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但是,“灌输”只是一个方面,与“灌输”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吸收”。如果说“灌输”就是教育,那么,“吸收”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武装、自我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灌输”(教育)与“吸收”(自我教育)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二项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里讲的虽然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却是适用于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灌输”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即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尊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也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条基本经验。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立足于社会实践,力求正确反映实践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最广大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不断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不断发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要义也正是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通过让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所固有的思想观念、思维品质,成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作用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决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满足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过程。理论工作者要科学把握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新需求,克服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不问需求、只顾灌输的理论工作模式,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理论需求的新期待,适应社会发展对理论需求的新趋势,使理论工作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坚持研究与宣教相结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就其主要的组成部分而言,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一系列原理和观点,根据其涵盖的时空范围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哲学中基本观点是最高层次,具有普遍适用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基本观点是中间一层,是关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规律,带有一定的历史制约性;最下面一层,就是个别论点,是为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而制定的具体理论,只适用于个别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空间范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正是通过自身不同层次的原理和结论相互联结体现出来的。我们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当然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大众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结论的大众化。因此,在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具体结论,这是不经过大量的、深入的科学研究而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而这样的科学研究也根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什么,进行哪些方面、哪些内容的教育,宣传和教育的程度应该怎样、能够怎样,既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也要以科学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为基础。

理论研究是理论宣教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回答了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增强理论宣传和教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广大干部群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解决理论认识问题,关键在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不断从自发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自觉的理性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上,要认真对待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着眼于解疑释惑,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坚持研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四)坚持示范与普及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一大批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需要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大众化”中来,做到示范(重点教育——武装全党)与普及(普遍教育——教育人民)相结合。这也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开展普遍性的理论教育活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真信理论,学懂理论,会用理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熔铸人们的灵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民,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么,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自然也就不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从这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就应该是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毛泽东在1938年就指出,一个指导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为此,他要求:“一切有相当学习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7]P532-533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至关重要。苏东剧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苏东剧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放松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其根本性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汲取教训,把好党员和干部思想教育这一关。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推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大众化的主体和对象来说,不仅涉及到党员和各级各类干部,涉及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涉及到军、学、商、新(即新社会阶层)等等;就大众化的工作而言,不仅涉及到党、政、军、文、科、教、工、青、妇、学、少等各级各类组织,乃至社区、家庭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大众化内容、途径、载体、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推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坚持教育队伍的优质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群众、引导提高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和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要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较高的业务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前提是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队伍的优质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队伍,是很难胜任的。因为如果没有优秀的政治品质,你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你讲的再好,群众也不会相信你,你的宣传教育就是白费力。如果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你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好、宣讲好,从而也不能达教育群众的目的。从国家到地方,都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可靠、功底扎实、熟悉基层、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进行理论阐释、理论宣讲和理论普及教育的人才队伍,做到既能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把握和阐释,又能结合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支队伍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化

因人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我们的干部,教育我们的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就是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且这个人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部分人,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这个人应该是全社会成员。由于人们的年龄阶段、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和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也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对教育对象不加任何区分,那是决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我们要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区别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方法等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由于划分角度和标准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层次划分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划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来划分,还可以根据所在行业和工作性质来划分,或根据思想状况等来划分。当然也可以根据一个综合性的标准——教育对象自身各方面的不同特点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等来划分(如党员和干部层次、青少年层次、其他层次等)。不论从哪个角度、按照哪种标准划分,只要根据不同层次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施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基本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基本经验。

(三)坚持教育内容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术语和文件语言上,必须实现向“大众话语”的转换,要把理论形态、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念和行为准则;要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像化,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眼睛向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群众的理论感,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理论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打造通俗理论宣传的品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评价艾思奇的创造性贡献和《大众哲学》的社会价值,盛赞这本书胜过十万雄兵。近年来,中宣部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重大战略决策通俗化、大众化的途径,从2003年推出了《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这套系列丛书自觉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缩小了理论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提升了理论对群众实践的引导。语言的大众化、形象化、通俗化,有助于理论贴近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真理带来的愉悦。大众化的语言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语言形象化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语言通俗化可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

(四)坚持教育渠道的多维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改变教育渠道和途径单一的问题,实现教育渠道和途径的多维化。组织编写和出版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读物;高等学校认真搞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办好各种类型的学历班、培训班、研修班等,组织好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级理论宣讲团、讲师团组织的对干部的理论宣讲、理论辅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的理论下基层活动;各级有各有关组织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各级党委(组)理论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各级党组织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组织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及其他各类群众团体组织其所联系群众的理论学习;各级党报、党刊刊发的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各级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组织的理论研讨;有一定文化程度人们的自学等等,可以说都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和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和途径的多维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

(五)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语言文字上得到人民的喜爱,而且必须做到形式上也受到大众的欢迎,即通过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不断改进理论宣传的形式,推出一批通俗理论读本、文章和电视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广泛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扩大理论宣传阵地,增强理论宣传效果。国内出版的《画说资本论》、《画说哲学》、《画说毛泽东思想》、《画说邓小平理论》和《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等读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实现了哲理性与通俗性的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应从上述马克思主义宣传形式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通过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利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六)坚持教育机制的健全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有具体的长效的措施作保证。要从领导责任上、机构建立上、队伍健全上、工作措施上、制度完善上、经费保障上、激励机制上、效果监督上等各个方面下功夫。在发展规划中坚持将这项工作列入重点项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策略方法,及时纠正不足。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识范围,按照不同的层次将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一部分,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把我们长期教育的机制建立起来。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机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强理论宣传普及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七)坚持组织领导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共产党的政治任务,是共产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实现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居于领导核心地位的。坚持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着眼长远,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加大投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和深化实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工作,不断改善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领导,实现领导的科学化。领导干部要带头下大力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本着主体多元、层次多样的原则,树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统筹、精心谋划,协调各方面共同行动,打组合拳、打总体战。要注意调动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理论宣传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这是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保证。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The CPC’s Basic Experiences in Boos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DI Cheng-guang
(Institute of Marxism,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51,China)

Marxism is essentially practice - oriented,and popularization is its essential requirement.At the same time when localizing Marxism in China,our Party is devoted into popularizing Marxism and has accumulated enriched experiences in this.The basic experiences are as follows:persisting in unifying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with localization,national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Marxism;persisting in combining indoctrination with absorption,theory with practice,research with dissemination,and demonstration with spreading;and persisting in advanc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s a complicated,burdensome social systematic project.

the CPC;Marxism;popularization;theoretical education;experience

D61

A

1674-0599(2012)04-0011-08

2012-05-18

邸乘光(1954—),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