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兵员补充

2012-01-28□孙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兵员红四军俘虏

□孙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兵员补充

□孙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兵员来自多种渠道,但到后期主要兵员补充来自国民党士兵。其原因在于:井冈山地区人口稀少,无法更多补充兵员;土地政策不完善,群众参加红军的积极性受影响;红军的俘虏政策好,许多被俘国民党士兵留下来。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对国民党的俘虏兵进行改造,即不断加强政治教育与训练、实行军内民主、执行铁的纪律,最终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并为后来加强红军及解放军建设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井冈山时期;红军兵员;部队改造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主要由四支部队组成:一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余部,二是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三是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四是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1]P219-221除袁、王的部队是井冈山本地人外,另三支部队的士兵主要来自江西其他地区及受革命影响较深的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最初,袁、王的部队各约300人,毛泽东的部队千余人。[2]P358朱德的队伍 1万余人,但主要是湘南农军,后来大部分被劝说返乡,经历了“八月失败”后,红四军队伍基本上维持在3000—4000人之间。红五军上山后,部队总人数达到5000人左右,这是井冈山军事上的鼎盛时期。可以说,井冈山时期的先期兵员,绝大部分是外地人。由于当时战斗非常频繁,这就导致了许多战士的牺牲、负伤、被俘和非正常减员(如打散或逃兵等)。那么,红军要维持一定的数量,后期主要兵员补充究竟来自哪里呢?本文将就此问题作深入研究。

既然部队在井冈山地区立足,那么,当时红军的主要兵员补充究竟是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民),还是国民党士兵呢?答案是国民党的俘虏兵和投诚部队。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下面将提供三个方面的重要证据。

最有力的证据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话语,在他当年的论著中对此有记述。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的“军事斗争”部分,就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边界红军的来源:(一)潮汕叶贺旧部;(二)前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三)平浏的农民;(四)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五)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吴尚、熊式辉等部的俘虏兵;(六)边界各县的农民。但是叶贺旧部、警卫团和平浏农民,结果一年多的战斗,只剩下三分之一。湘南农民,伤亡也大。因此,前四项虽然至今还是红军第四军的骨干,但已远不如后二项多。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虽然如此,兵的增加和枪的增加仍不相称,枪不容易损失,兵有伤、亡、病、逃,损失甚易。”[3]P63

他在此处指出了红军的主要构成,前期与后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战争原因,前期的兵员损失很大,后期主要靠吸纳国民党的俘虏兵,这是主要的兵员补充,否则会大大影响红军的战斗力。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军成分是老的国民革命军、浏平湘南的农军和迭次战役的俘虏兵。”[4]P55这句话再次表明红军在大量兵员消耗后,主要靠历次作战的俘虏兵进行补充。

毛泽东还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这一现象。比如在1929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又称《古田会议决议》)中,他指出要纠正党内的种种错误思想。其中,单纯军事观点的来源之一是“雇佣军队的思想。因为历次作战俘虏兵甚多,此种分子加入红军,带来了浓厚的雇佣军队思想,使单纯军事观点有了下层基础”。[4]P80关于流寇主义思想表现之一是:“扩大红军,不走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4]P87

上述内容告诉我们,当时党内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当时红军的俘虏兵非常多,从而将旧军阀中的雇佣军队的错误思想也带了进来;其二,许多人指望通过大肆招入俘虏兵的办法,以迅速扩大红军,而不是耐心做群众工作,通过训练和锻炼地方红军,再通过他们充实正规红军。

第二个证据来自陈毅的记述。他随同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后担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是红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的话也很权威。他于1929年9月1日在上海向党中央提交的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有两处提到了这个问题。“以官兵伕合计,此项人数约占全军人数2/10;湘南农军约占全军人数4/10;历史俘虏敌方士兵所改编的约占2/10左右,在赣南闽西新招募的约占 2/10。”[2]P374“红军士兵来源多半出于招募及改编敌兵。”[2]P376这同样表明一个事实,即在整个红四军中,国民党俘虏兵的人数占有重要的比例;另外,这部分人是红四军兵员补充的重要来源。

第三个证据,来自曾经担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杨开明1929年2月25日提交的一份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在介绍红四军情形时这样说:“成份非常复杂,有原来的老兵(因历次的斗争,死亡甚多,现仍有1/3),平浏岳的农民,湘南的农民,国民革命军中俘虏过来的兵士(这种兵士差不多现在要占半数),当地的农民。”“惟因斗争的激烈,干部损失太多,每一次作战总要损失一些好干部和好士兵,补充的都是一些俘虏兵,明知俘虏兵是带危险性的,但是无法解决士兵的补充问题,有时连俘虏兵都很难得到,有有枪无人的苦楚。”“红军中仍采用党代表制。因为红军中多俘虏兵,士兵的质量不见得好。取消党代表制,实在不好。”[2]P261-262这份报告清楚地指明了当时的情形,随着战事的增加,兵员损失严重,面对这种情形基本上无法有效解决兵员补充问题,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即补充俘虏兵。虽然知道这样做有危险,这些士兵的素质不高,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实只能如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水过来的兵士越来越多,逐渐占据一半的人数,这也是一个惊人的变化。

事实上,除了一些零散的无组织的俘虏兵加入红军外,井冈山时期还出现过成一定建制的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这样的兵员补充作用会更明显。他们的主要代表是毕占云与张威的部队。1928年10月中旬,驻湖南的国民党军新八军第三师阎仲儒部126人,在营长毕占云的率领下,于桂东举行起义,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同年11月初,赣军向成杰部驻宜春的一个正规连,又在张威的带领下,投奔红军。[5]P268他们的部队分别被改编为红四军特务营和独立营,二人分任营长。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年,当地的老百姓对井冈山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可见,小小的井冈山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与外界交通也不甚便利。这也是毛泽东当年几经调查研究,最终选择在此地割据的重要原因,当然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人口稀少,兵源天然不足。随着来井冈山的红军数量日益增多,湘赣边界的经济贫瘠与提供庞大红军给养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

毛泽东很快就发现,当大批红军来到井冈山后,在国民党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湘赣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经济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的状态之中,因此引起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红军士兵群众生活的不安与恐慌。井冈山当地的粮食有限,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要维持4000—5000名军人的日常消费,即使后来提倡红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上的困难。特别是彭德怀的部队上井冈山后,经济状况基本上陷入绝境,处于破产和崩溃的边缘。解决经济问题也是1929年1月面对湘赣国民党军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力主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的主要原因,实行“围魏救赵”,以打破敌人会剿。否则,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发展与壮大,所有红军都要饿死或困死在井冈山。

红军来井冈山后,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毕竟受本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这里不能为红军提供更多的经济给养,同时也不能提供充足的兵源。这也是为什么红四军主力下山后,没有再回井冈山,而是在赣南、闽西开拓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原因,因为后者回旋的空间更大,加上物质丰富、有足够的经济给养力,还能源源不断提供更充足的兵员。

第二,土地政策的不完善。1928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亲自主持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我党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不过它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当时还不是很完善。对此,毛泽东于1941年在延安出版《农村调查》时,还对该法写了如下按语:“此土地法是一九二八年冬天在井冈山(湘赣边界)制定的。这是一九二七年冬天至一九二八年冬天一整年内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禁止土地买卖。这些都是原则错误,后来都改正了。”[6]P260这些规定,与当时中国还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性质不相适应,也与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观念的国情不相适应。因此,一方面井冈山的群众非常欢迎红军,帮助自己打土豪分田地,可以说,“动员、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成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之源泉”[7];另一方面,当地农民参军的革命积极性并不是特别高涨。可以说,当时并未出现后来像中央苏区时期那样热烈的扩红场面。井冈山当地群众也会积极参加暴动队和赤卫队以保卫自己分得的土地,不过这都是不脱离当地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不属于正规的红军,而且,它们战斗力较弱,只能对付敌人的保安队、靖卫团、挨户团。

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军不是本地人,与地方武装的赤卫队来说完全不同。湘赣边界宁冈各县的农民只愿在本县赤卫队当兵,不愿入红军,因此红军简直寻不出几个湘赣边界的农民。”[4]P55这段话也印证了上述历史现象。

朱毛红军主力下山后,在江西省兴国县重新制定了一部土地法,从而解决了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扩大红军的根本问题。《兴国土地法》与《井冈山土地法》相比,内容上有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不再没收一切土地,而是只没收地主的田地,并分给农民。这等于是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属于公家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据统计,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万,参加红军8.5 万,烈士 2.3 万余人。[8]P194为了保护革命果实,在中央苏区随处都可见母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场面。毛泽东所说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这时才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红军的俘虏政策好。红军采取了不同于国民党的俘虏政策,它有两个重要作用。首先,是瓦解敌军的意志,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反动宣传。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红军俘虏过来,除了对伤兵进行医治外,还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愿意走的,还发放路费予以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红军士兵开始想不通,但在毛泽东的努力下,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红军士兵们对于所捉俘虏的抚慰和欢送,十分热烈,在每次“欢送新兄弟大会”上,俘虏兵演说也回报以真诚的感激。医治敌方伤兵的办法,效力也很大。

其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兵源补充。因为,有许多俘虏会考虑选择留下参加红军,当然也有些是通过几次捉放,最终选择跟着红军走。据杨至诚在《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回忆,对待俘虏,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的指示:在战场上抓住俘虏,一不许打;二不许骂;三不许搜腰包。有伤的还要给治疗;愿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当时,包括杨至诚在内的许多战士都想不通,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强调俘虏工作。杨至诚回忆道:“他说,出气、报仇,你们找错了对象。白军士兵绝大多数不是地主豪绅,你杀了他,地主豪绅连眉头都不皱,马上又去找新的,结果还是穷苦老百姓倒霉。红军不是要解放劳苦大众吗?有些同志脑子一热就忘了。做什么事情得有耐心,白军士兵越是不了解我们,越是多往回放,让他们回去替我们宣传。一回不行两回,两回不行三回,总有一天他们会觉醒过来的,要是放回一个能争取十个,这账不是很好算吗?大家心平气和了,心里也亮堂了。”[9]P166有一个俘虏兵叫曹福海,是个受剥削的农民,开始不愿参加红军,但几捉几放,最后带着十几个兄弟一起投奔了红军,后来英勇杀敌,在大庾战斗中牺牲了。

毕占云、张威两部弃暗投明参加红军,这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四军政治影响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共产党和红军分化敌军政策威力的产物。[5]P269

红军的俘虏政策既具有宣传作用,又具有示范作用,优待俘虏让更多的国民党俘虏兵选择留在红军内,让更多的国民党士兵选择投奔红军。

最后,我们要分析一个问题:吸收了这么多国民党士兵,有些还是兵油子。那么,红军是怎么做到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并保持与民众的鱼水之情呢?

这要归功于我党的正确领导,特别是毛泽东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性。他在1928年10月5日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3]P50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大量的国民党士兵会给红军的战斗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毛泽东采取的主要改造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为后来加强红军及解放军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第一,不断加强政治教育与训练。毛泽东指出,井冈山时期几乎天天在战斗,伤亡很大,面对补充进来的兵员,一定要加紧政治训练。“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3]P63“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3]P64

通过不懈的政治训练,特别是教育他们了解红军的性质和任务,使这些同样出身贫寒且曾经身披国民党军服的士兵,能认识到红军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自己更是为全国的穷苦人民打天下。有了革命的目标,就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思想。

比如,毕占云、张威两部参加红军后,毛泽东、朱德等就非常关心他们的成长。当时,毕占云部多系“双枪兵”(吸食鸦片)。为了帮助毕部战士戒烟,红四军28团党代表何长工受命将他们带至遂川大汾一带整训改造,陈毅也多次来到毕占云营,给他们作形势报告,鼓励他们戒掉恶习,丢掉“烟枪”,拿起钢枪与敌人斗争。同时,军部对张威部也进行了改造工作。[5]P269

在军部领导的关心教育下,毕占云、张威两部的政治素质得到改造与提高,很快成为红四军的两支重要武装力量,二人也都逐步成长为优秀的红军指战员。1929年1月,张威不幸在大庾战斗中英勇牺牲。由于战功卓著,毕占云于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第二,实行军内民主。毛泽东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3]P65

在红军中官兵一致,平等相待,没有国民党军内的等级森严、任意体罚,给了这些俘虏兵以主人的感觉。“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3]P65因此,即使生活很苦,俘虏兵们也不会怨恨什么人。

政治民主主要体现在士兵委员会,它的权力很大,可以参与部队的管理、维护军队的纪律、监督部队的经济工作等。而在经济上最能体现红军的平等精神,红军有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伕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群众及敌兵俘虏初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伕头。”[2]P364可见,作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生活简朴、不摆官架子,身先士卒,与战士们打成一片。

在红军内发扬民主,确实给这些俘虏兵带来了感化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异于国民党的先进性,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也赢得了俘虏兵的心。

第三,执行铁的纪律。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了铁一般的纪律,包括党员干部和俘虏兵在内的所有战士都必须严格执行,这才能够以弱小的红军战胜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著名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就诞生在井冈山时期。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荆竹山雷打石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1928年1月24日在江西遂川县城李家坪,毛泽东又向部队官兵提出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不拉夫;六、不打人骂人。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县沙田圩,向工农革命军正式颁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这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对于团结人民群众和瓦解敌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以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行动准则。这些纪律对俘虏兵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起到了一个强化作用,并最终把他们也锻炼成真正的钢铁战士。

1965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这同过去我们兵源之一是蒋介石的军队一样,他们是受过训练的,是被抓来强迫当兵的,一经俘虏就能参加我军作战”,“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的是贫苦农民”。[10]P410可见,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主要兵员补充虽然是国民党士兵,但他们也是穷苦农民出身,真正的兵员补充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人民群众。

大量的国民党士兵转化为红军战士,化敌为友,这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经过毛泽东以及广大红军将士的共同努力,将其中的不利因素尽量向好的方面转化,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红军就是一个大熔炉,通过内外兼修的办法,使这些俘虏兵既从内心感觉到参加红军的喜悦和自信,又从外在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相当的约束。我们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因为对于这个问题马列主义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他却很好地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他既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又采取了对中国革命最有利的实用主义原则。最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将这支井冈山斗争时期成分复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党早期革命武装,打造成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1]汪东兴.汪东兴日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王旭宽.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领导方略[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

[8]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苏区风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罗荣桓,谭震林等.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TheSupplementation of Soldiers of the Red Army in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

SUN We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In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 the soldiers of the Red Army came from multiple channels,but most of the new soldiers were former Kuomintang soldiers in the late period.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the limitation of objective conditions,imperfect land policy,and the Red Army’s good policy over captives.Under Mao Zedong’s correct leadership,three measures were taken to reorganize the Kuomintang captives.Concretely,these measures included:strengthening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carrying out intra - army democracy,and executing iron discipline.Finally the measures resulted in obvious effect and provided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reorganizing the Red Army and the PLA in the coming days.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soldiers of the Red Army;reorganization of the army

D23

A

1674-0599(2012)04-0047-06

2012-06-06

孙伟(1980—),男,江西德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贺文赞)

猜你喜欢

兵员红四军俘虏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狼被俘虏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没有俘虏的胜仗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加强新形势下兵员储备建设的思考
浅谈兵员征集难的原因及对策
93601部队创新与预编兵员联系方式随时掌握预编兵员准确动向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