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休闲观及休闲体育之比较

2012-01-28邱梅珍王俊奇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

邱梅珍,王俊奇

(1.上饶师范学院体育系,江西上饶334401;2.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度工业化和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公众的休闲时间也将越来越多,休闲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如何让人类度过美好的休闲时光,这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不同学科的学者都积极参与到休闲的研究中。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体育与休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休闲体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目前虽然“休闲体育”概念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休闲与体育的关系和理解休闲体育上还存在争议。鉴此,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讨论如下:

1 中西方关于“休闲”的概念

要彻底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意义,首先必须从“休闲”两字入手。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的休闲观念、行为有所不同,因此又有必要对中西方古今“休闲”含义做点分析。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曾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休闲体育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文化中的休,有休息、休养、休假之意。在这个意义上的“休”,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诗·大雅·民劳》:“民亦劳业,汔可小休”。可见,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休”的说法,并以劳动的强度不同来定“小休”或“长休”避免民劳的做法。

对于休闲的具体定义,从词源来看,《说文解字》中的“休”是“息止也”。“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何天之休”。“休,美矣”。对于“闲”,其基本的意思为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说“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合起来,休闲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使人向往的美好,这种美好不违背人之常理,不扭曲人之本性,是人皆趋之的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人的精神所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大概是由于“闲”是一种休息、放松、自由状态,所以中国古人也把“休闲”称为美事、善事、福事,甚至看作是吉祥之事。如郑玄笺:“休,美也”。又《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足见,在中国古代对“休闲”早有足够的认识,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先人敬畏自然的一种态度。而且中国古代“休闲”的含义与现代也有很大的相近,但文化内涵比现在更深。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年前后。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1]”,“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闲暇、空闲的词语。在英文词义学的考证中“L e i s u r e”表示闲暇、空闲,如“h a v e n o l e i s u r e f o r s p o r t”,没有空闲做户外活动[2]。“y o u m a g p r o c e e d a t l e i s u r e”,你尽可以从容地进行[3]。l e i s u r e这个词源于法语,法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 k o l e”,拉丁文为“S c o l a”,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等组成。在马克思眼里:“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人的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4]。可见,中西方关于“休闲”,在字义上确实有许多相似,但马克思说的“休闲”,在时空上代表了现代人的文化特点,这与中国古代的“休闲”在时空上不一样,所以喻示的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作为一门休闲学源自西方,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犯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该书注意到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权贵们追求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享乐的休闲。半个世纪后的1952年,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问世。该书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休闲作为文化基础价值的意义,他第一次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而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这就告诉人们,经常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是休闲最重要的精神态度,这样保持的休闲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休闲已成为现、当代人的生活的重要特征,而且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学者的高度重视,使这方面的研究在快速升温,一些学者正在筹划对21世纪人类休闲的前景作各种展望。人类社会越发展,休闲文化的价值也将越大。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也将在国家社会经济中占更大的比重,休闲文化的研究舞台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

2 “休闲体育”心理、文化学层面的解读

休闲体育这个概念和这个词虽然已经普遍使用。但是对这个概念的文化学探讨却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从文化学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论诠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休闲学者于光远先生曾感叹道:“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的”。这说明我国将体育纳入休闲方面起步很晚,体育学界过去对休闲的研究重视不够。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和我国休闲学研究热潮的掀起,约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暇体育、休闲运动、休闲体育等概念相继出现。短短二十年里,“休闲体育”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诸如休闲体育产业、休闲体育产品、休闲体育用品、休闲体育公司遍地开花,休闲体育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然而真正理解“休闲体育”的人却很少。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休闲体育”,这里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层面对休闲体育解释如下:

第一,心理学角度:近年,我国有学者在给“休闲体育”下定义时提到:“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一种自发性的主体活动。这种活动完全是出于个体或某一群体真正的主体许要,而没有任何的被动或非自愿成分。在休闲体育活动中,由于休闲体育具有能够直接满足主体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会更加激励主体的参与性与自觉性,促进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之中,并形成了一种‘需要——满足——更大需求——更大满足’的良性循环之中。这种良性循环必定使得休闲体育成为健身主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会不断地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5]”。这段定义实际上是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者的心理需求并由此获得满足感。当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人获得了一种良性的心理体验,才会有满足感,并由此产生动机和新的需求。“需求——满足——更大的需求——更大的满足”,所以在休闲体育首先是通过身体活动产生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这指的是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产生良好的情绪和良性循环,这样的满足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又由于体育休闲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所以能使各种心理的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满足。而这样的满足是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享受。这是能促进主体全面发展。

第二,从文化学角度。休闲体育的提出,更是当代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从文化学角度看休闲体育,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已经使得文化成为了解释最多的词。据国外学者统计,仅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已有近200种。目前,在我国争论最多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西方文化来看,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姆斯(R a y m o n d W i l i a m s)认为,文化源于“驯养,和对于自然物种的生长的照顾”。赫尔德《历史哲学》中所说的“文化”应当是复数的,即反对普遍主义的,强调“文化相对论”的观念,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

西方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去研究,是从19世纪德国A·韦伯(A·W e b e r)、舍勒(M·S c e l e r)等文化社会学派开始的,把文化视为包括宗教、思想、艺术理想、价值等精神现象。但是,只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英美文化人类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泰勒(E·B· T y l o r)对文化下过一个至今仍被誉为权威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本尼克特(R·F·B e n ed i c t)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K·M a l i n o w s k i)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一书中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到现、当代,文化学者有提出,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就是说大概有了人类,就有文化,文化可谓无孔不入。还有学者说,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必需品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体。文化带有普遍性。它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成绩总和,“凡是由人类调适于环境而产生的事物,就叫文化[6]”。一般认为,人类有全球共有的生活必需品环境,因此文化也就有着全人类共有的、广泛的、普遍适用的一面。文化的普遍性特点,是人类维持和发展全球生活的一种社会纽带。然而,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累积而成,那么,它的基本职能就在于维持和发展民族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产物,是联结和健壮民族群体的社会纽带。因此,文化是有不同个性的,也即现在说的文化多样性。通常认为,西方文化一是表现出征服自然的特点;而是讲求把现状打碎、分析来观察的科学方法;二是重视知识,即知识在权威之上和理性思维。西方文化是重表达理智、精神和美学。于是,西方人的休闲观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特征的文化。比如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到:“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是的,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把休闲看作是幸福、安宁、美德,这对人类的生活价值是很高的。亚里士多德甚至把休闲誉之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7]”,这一思想不仅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也为近现代休闲学打下理论基础。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书中指出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赐”。显然,这个特征,一方面是对亚里士多德休闲思想的补充,而且也是西方神权(天主教)文化思想的表现,再者它强调是创造过程,即要求与外界互动作用,并将其改造、征服。

现当代,我国公众中相当多的人对“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现在一说到“闲”就是吃喝玩乐,也有人说“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2005年新浪文化频道进行的“中国人休闲方式”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都把“睡觉、看电视、做家务、逛街”作为周末主要的休闲活动。中国青年报记者在2005年采访中发现,在4493名参与调查的公众中,60%的被访者一提到周末,反应出来的就是“单调乏味、无所事事”或者“好好休息、补充睡眠[8]”。还有学者对中西居民余暇时间的利用上作了一项统计:“我国居民的余暇时间正在逐渐增加,但在余暇时间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浪费。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在每天的余暇时间里,无事可做的时间为48.77m i n,美国为7.1m i n,前苏联为9.3m i n[9]”。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甚至有一批人已经富了起来,很多学者认为“人类正开始进入一个休闲消费时代,中国也正处在这一进程中”。从休闲时间上看,我国从1995年5月起,实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从1999年开始实行“十一”、“五一”、“春节”3个长假,我国的法定休假日已达114天,如果加上带薪度假,那么全年有1/3以上的时间是休假日。有如此充裕的余暇时间,那么为什么有超过50%(半数)的人选择“睡觉、看电视、做家务、逛街”?有60%的人觉得余暇时间里“无所事事”呢?这也显然与中国人对“闲”和“休闲体育”的认识不够和利用不当,而这种认识与西方人的认识有很大的距离。从国外部分国家休闲体育的概貌来说:新西兰人崇尚努力工作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生活。他们对体育非常执着,始终坚持发展各项体育活动,新西兰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是真正全民性的,尤其注重个人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体育热潮以及优良的健身环境影响下,使得新西兰国民积极投身于各种体育运动中。据统计,在新西兰的国民中有51%的人在业余时间经常从事各项体育活动[10]。

中国人的休闲观与西方人不同。首先从文字上看,我国“休闲”二字的汉字解释来看,“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文明与文化的概念与西方同类概念确实存在一些差异。首先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概念是一个内在的蕴含性概念,早在《易经》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中国的文化,都有一种天文与人文合一的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文是相当重要的,天文先于人文的存在。另外,中国的文化还用“文明之道截止于人”,即以文德教育人。有学者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说,西方文化“崇外”,中方文化“崇内”,西方文化与自然为敌、征服自然的欲望强,而中方文化以自然为友,与之融为一体。虽然这不是绝对正确,但也算是高度概括了中西文化的特征。

如果把休闲体育放到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因此就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的内容和方式。比如西方人热衷于蹦极、探险、赛车、骑马、钓鱼、打猎、高山滑雪、帆板运动、沙滩排球……,大多是以户外运动为主,追求惊险刺激。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主要有蹴鞠、投壶、秋千、棋类(围棋、六博、握槊、双陆……)、导引、五禽戏、气功打坐……,大多是在庭院和屋内进行.这显然是与中国传统休闲观念有很大关系.中国至古以来就有“闲生是非”、“玩物丧志”、“游手好闲”等说法,所以休闲时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会大张旗鼓、过多宣扬。

比较而言,中国人对“闲”的观念似乎是“玩”或睡觉、看电视、做家务、逛街,而西方人的“闲”却是主张积极的活动和工作,以“动”为主。西方人把休闲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从事体育活动。津巴布韦地方政府协会主席J e r r y c o t or a,根据中西方对“活跃的空间时间”和赚钱养家的“忙碌时间”之间截然不同的对结方式的研究。提出文化的特征信息在独立的西方社会和互助的东方社会不同,这些不同反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选择休闲的种类。休闲价值在文化上得到认同[11]。而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真正把休闲与体育结合起来,还是徘徊在休闲就是传统“玩”的观念之中,没有认识到体育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把“闲——钱——身体”之间进行主动性的结合。休闲体育是一种身体健康体验的文化存在,是一种养生的健康的知识、符号,是一种愉情享乐的表达文化。总体上看,中国文化崇“内”,西方文化崇“外”,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3 结 语

综上所述,如果用文化来界定“休闲体育”的话,那么休闲体育具有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也即休闲体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休闲体育不再是单纯的“玩”和“游手好闲”,而提升为一种有品位和价值的活动。当前我国要推动休闲体育的更大发展:要在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在提高大众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识方面要加大力度,因为当公众(个体)对“休闲”和“休闲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兴趣、动机和需要。

从中西方比较来看,中国人传统的“闲”

与“休闲”观,造成了对休闲体育品味和真正价值错误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以来“主静恶动”也是制约我国休闲体育在群众中普及的劣根。而西方人对休闲体育的看法只是考虑享受娱乐、放松和消遣的体验。这也是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根本不同之处。所以发展我国休闲体育,首先要改变文化观念,使之产生自觉的行为。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供更多的休闲体育场所,让更多的人接受体育。另外还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消费承受能力,心理需求,选择一条适合中国文化和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休闲体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我国养生保健在休闲文化中的功能与作用,应使休闲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推进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1]J o s e f p i e p e r,L e i s u r e T h e B a s i s,o f C u l t u r e:20.

[2]A·S h o m b y.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M].张芳杰,等译.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655.

[3]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3分册:287.

[5]任海,等.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6.

[6]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M].北京:世界书局,1929.

[7]托马斯·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8-29.

[8]h t t p://c u l.s i n a.c o m.c n 2005-02-21.

[9]熊志冲.世界体育娱乐的发展与中国之现状[J].体育与科学,1989(2).

[10]卢元镇,等.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19.

[11]魏明东,等.休闲: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J].石家庄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1-5.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