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指点迷津·启示未来
2012-01-28章百家
章 百 家
总结经验·指点迷津·启示未来
章 百 家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4年,距今又过了20年。南方谈话的内容人们相当熟悉,但当我们把这次谈话放到改革开放迄今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次谈话的意义,并获得新的启迪。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二大之前,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至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改革开放全面推开;第三阶段从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至世纪之交,改革开放进入系统推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后为第四阶段,内容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改革开放的前两个阶段更多地带有探路性质,形象的说法就是 “摸着石头过河”;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路径已相当明确。在这个过程中间发表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承上启下,对历史经验作了精辟总结,指点迷津推动现实决策,并指导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都予以充分肯定。但回顾起来,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党内,人们的思想上并非没有分歧和疑惑。事实上,从 “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人们思想上出现大的分歧和疑惑有两次。第一次是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那时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在两三年之内便渐趋统一;因为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实在太沉痛了,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旧路已走不通,必须开创一条新路。分歧和疑惑再次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次持续的时间更长,内涵更深刻,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下一步目标究竟是什么。导致分歧和疑惑的因素既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以经济方面为主体,最初针对的主要是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端。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当时还不明确,究竟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市场经济来修补计划体制,还是逐步放弃计划体制转行市场经济。与此同时开始的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目的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恢复民主法制,使党和国家保持活力。政治方面的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为经济方面的改革清扫道路的作用。改革开放很快就显出成效,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这符合决策者们的预期。然而,改革带来的不单是经济增长,与之相伴的是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符合一部分改革者的预想,但超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料。让新生的市场经济先在体制外发展,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邓小平的办法是 “不争论”,但分歧和疑惑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当市场与计划平行的 “双轨制”实行之后,其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当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 “双轨制”只是一种过渡办法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争论也就日趋激烈,无论其当时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开的。
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1989年春夏之交的国内政治风波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制裁、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巨大挑战。国内政治风波的出现虽有复杂的内外因素,但它凸显了经历了十年改革发展所积累起来的一些新矛盾已到了不能不解决的程度。与此同时,苏东剧变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心理上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一朝崩溃。尽管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其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改革失败。在一部分人心中,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前途,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进行改革由此发生疑问。这个时期,中国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这种调整是必要的,但也引起了对改革倒退的担心。1991年底,治理整顿结束;经过外交努力,中国的外部环境也有所改善。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能找到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抓住国内外形势变动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就将成功应对挑战,否则改革开放就可能半途而废。
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坚定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念,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首先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关于下一步发展,他强调,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地进行试验。针对当时争论的焦点——计划与市场问题,他明确表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跳出了当时所谓姓 “资”、姓 “社”争论的狭窄视野。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改革正确与否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他还提出,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再次指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要依靠法制,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从总体看,这些思想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改革开放的下一步乃至长远的指导。
南方谈话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后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肯定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此后20年的发展表明,南方谈话不仅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而且昭示了在改革开放全过程中许多必须长期应对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加以深思。
改革开放是有阶段性的,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总会有新的矛盾会出现,总会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改革开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我们面对的已主要不是改革开放前期所面临的那些问题,如怎样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怎样打破封闭等等;而是一些新的前所未遇的问题,如怎样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真正结合起来,遏制和克服市场经济通常会带来的贫富分化和腐败,实现科学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等等。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但要实现这些目标仍需要解放思想,仍需要大胆的与毫不懈怠的改革。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北京 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