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美丽中国:浙江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2-01-28鲍健强

浙江经济 2012年23期
关键词:浙江文明绿色

□文/鲍健强

建设美丽中国:浙江义不容辞的使命

□文/鲍健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全球生态安全勇于担责的坚定决心。建设美丽中国,浙江不仅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而且是践行浙江历届省委领导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期许。

浙江实践: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

浙江在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省情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构成浙江发展中的尖锐矛盾。如何破解资源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如何避免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浙江省实现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幸运的是,十多年来,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与浙江人民共同思考和探索了浙江的科学发展之路和永续发展之基,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从提出“绿色浙江”到践行“生态浙江”,展示了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丰硕成果。

——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绿色浙江。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与浙江经济都步入了快车道,在工业化进程加快之际、城镇化建设提速之时,以张德江为书记的省委领导班子清醒地意识到浙江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要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99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创造天蓝、水清、山绿的优美环境”。2002年6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更是明确提出,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浙江建成具有天蓝、水清、山绿的绿色省份,给富裕起来的浙江人民一个安全优良的生存环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省建设之路。山川秀美的绿色浙江如何建设?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何在?2002年,以习近平为书记的省委领导班子提出了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3年,省政府编制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习近平书记在2003年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讲了至今浙江人民难以忘怀的四句铿锵有力的话:“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意识的公民”。

——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200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涵盖全省钱塘江、苕溪、运河、甬江、椒江、匝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和11个市地、11个重点污染控制区的“811”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新一轮的“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这两轮“811”行动是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抓得准、抓得紧、抓得实、抓出了成效。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又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专题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鲜明地举起了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大旗。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浙江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浙江”的蓝图,它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浙江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浙江”的蓝图,它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经验: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到低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充分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是浙江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等“成长的烦恼”。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下,浙江人民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创造了浙江新经验、新奇迹。

——抓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从提出“绿色浙江”建设以来,浙江实施了三轮“811行动计划”,为浙江绿色发展积累了经验。如果说2004年开展的“811”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是绿色发展的初步探索的话,2007年的“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则是从环境整治到环境修复、改善和提升阶段。2010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新一轮“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以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明确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了实施11项专项行动和11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具体涵盖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火减灾、绿色创建等。新一轮“811”行动,把浙江的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抓节能减排,促进循环发展。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研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时,就明确提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首先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担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抓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并提出要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2005年,省政府编制《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2006-2010年)》,提出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即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重点领域、“九个一批”示范工程和100个重点项目,同时工业循环经济实施了“4121”工程。2007年专门出台了《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对节能减排进行了全面布置。“十一五”期间,浙江的节能减排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8.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1.16%,2011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下降 2.81%、2.55%、3.15%和控制增长0.68%。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浙江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平大幅下降。

2009年浙江成为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立了25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实施100多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近百个省级以上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和建设,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2012年2月又颁布了《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11-2015年)》,力图通过开展循环经济的“九大重点领域”的工作,打造“循环经济的九大载体”,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争取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形成浙江新经验和新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和样板。

——抓转型升级,实现低碳发展。浙江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传统的环境治理任务还很繁重,应对气候变化又提出新的要求。去年浙江经济总量(GDP)占全国6.9%左右,而能耗总量占近4.9%,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从宏观上看,浙江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过高;从微观角度看,传统产业的能耗比重过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如石化、水泥、火电、冶金、以及印染、造纸等的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不足40%左右,但能耗总量占全省工业总能耗的近72.7%。能源供给的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浙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过高,达60.8%,而石油及制品、天然气、水核风电及其他分别占比22.5%、2.8%和13.9%。低碳发展是未来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消费结构低碳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朴实语言,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许和愿望,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目的

浙江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任浙江省委书记所阐述的科学发展理念,浙江人民记忆犹新。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朴实语言,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许和愿望,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最直接的呼应、最现实的支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中央和几届省委领导对浙江的期望,我们要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中,在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此,浙江未来要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现实,要求我们珍惜每一寸土地。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把浙江蓝色海洋经济与绿色山区经济结合起来;把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平原绿色森林浙江建设、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把14个大产业集聚区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结合起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浙江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强化资源节约优先战略。要深刻认识浙江既是资源小省,又是经济大省这一省情,强化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是浙江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首选方向和重中之重。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积极引导企业、政府、社会和公众开展节能减碳、节水节地行动,参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强化科

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性作用,为技术节能提供支撑。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浙江省环境保护“811行动计划”,深化新一轮“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年行动计划,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清洁水源行动、清洁空气行动、清洁土壤行动,加快建设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森林浙江。切实保护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物资源、重要港湾和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加强生态治理修复,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引导,也需要市场“无形的手”来推动,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企业、公众的多方合力。从政府的角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区域土地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从市场的角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采用税收政策、优惠政策、补偿政策,运用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化研究,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积极作用,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浙江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文明歌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