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对策的探讨

2012-01-28李军生欧阳丹郭天宇何秉钧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诚信信用

李军生 欧阳丹 周 到 郭天宇 何秉钧

质量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诚信作为现代市场体系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指引和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准则。所谓质量信用,也叫质量信誉或质量诚信,是道德诚信和法律诚信在产品质量管理领域的体现,它所表达的是基于道德和法律的对于产品质量的承诺能力以及社会对这种能力的评价。而质量信用的体系可以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它以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制度约束,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鼓励和弘扬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还跟不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而且一些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21世纪经济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质量信用的比拼,质量信用已经不仅仅是声誉和形象问题,而是无形资产的核心,它是企业千载难逢的抢占时代制高点的机会。所以质量信用的优劣,影响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进出口贸易和国家信誉,对我国企业质量信用问题进行一个总的研究尤为重要,以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国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的现状,深入研究其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质量信用建设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较长时期中,我国大部分企业及消费者并没有质量信用这个观念。因为,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层层的指令性计划之下进行,质量信用这一与市场经济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业务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功走完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开放性经济结构已经形成。质量和信用进入到战略层面,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和信用竞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用求发展正在逐渐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有了全面发展。质量信用,乃至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激励与惩戒力度,全社会质量信用的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讲公德、重诚信、重质量的企业。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行业已率先建立了质量信用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各省市已普遍设立了专门机构来促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另外,婴幼儿食品行业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委联合列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试点行业之一。

但是一个难堪的事实是近年来屡屡发生企业质量失信事件。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2011年的“瘦肉精”及2012年4月的“工业明胶用于药用胶囊”事件等等,都说明企业质量失信行为仍在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些事件的发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引发了公众对我国饮食业、药业等行业的质量安全及其监管的质疑,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企业、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及声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质量失信现象与行为的凸显,影射出我国产品质量信用体系的不成熟和不健全的现状,造成市场经济秩序被扰乱,生产和交换无法健康有序地进行,对社会贻害无穷,更使消费者的信心和权益乃至国家和民族的信誉受到极大的伤害。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和秩序紊乱而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一成以上,直接和间接损失每年可达到5000亿元之多。全国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和合同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有2000多亿元,这都是质量信用的缺失所造成的。

2.我国质量信用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前我国质量信用存在的问题,与质量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产品质量责任不落实密切相关,造成质量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体制缺陷。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现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信用问题很容易从商品问题转为制度问题,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政治领域等更高形态发展。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变,未来几年,以商品质量为核心的市场信用问题和以公共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政府公信问题很容易产生共振,由此导致信用危机集中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导致改革过程中引发见利忘义等行为。第二,利益驱动。由于违法成本和守法成本比较,前者更易生存发展,就有人敢冒法律和道德风险而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产品质量隐患90%出于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中小供应商环节,由于中小企业缺少信贷或投资资金支持,仅靠工业利润来维系技术革新滚动投入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所以,有限的资本难以承担高额科研、创新和实验经费,追求短期效益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短期行为的主导诱因。第三,监管不到位。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对生产者个人和企业的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对质量失信者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不到位。第四,道德失范。由于社会道德规范不健全,质量失信者表现出不惜侵犯他人利益而追求私利的贪婪性和疯狂性。第五,惩罚不严。个别地区仍存在执法不严,甚至以罚代刑等问题,难以达到震慑违法者的目的。

3.对于我国质量信用问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质量信用问题已成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快和进一步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在全国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抓法制、抓源头、抓标准、抓监管”。企业作为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重质量、保安全、讲诚信,强化质量信用的自律意识,正确处理质量与效益、速度、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我国企业质量信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及增强企业质量信用意识:

(1)首先也是最为根本的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形成人人讲质量信用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与法制起到的约束力不同,信用是内在的伦理关系,是最有效地调节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信用舆论环境,即把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信用道德的重要意义,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及全社会道德建设中。当然对于质量信用,企业信用道德的建设首当其冲。强化企业信用理念就必须把企业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把企业的文化现象、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装潢、商标、包装、广告、营销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上下之间、员工之间产生一种自觉珍惜企业品牌信用的默契。

(2)完善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用法律对诚信行为进行规范,是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和质量信用管理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美国在相关法案中规范企业质量信用的立法共有16项,构成了质量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体系重点是要构建起一个包含规范征信活动、信息标准、共享与披露、信用奖惩、市场监管等内容在内的质量信用法规体系。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尽快修订现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充实关于产品质量以及因质量信用引发的问题的处罚等有关信用的内容。②强化非银行方面的立法,规范企业质量信用和消费者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企业授信行为立法等。在立法过程中,应特别考虑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制裁。③增强法律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不同法律法规对同一违法行为有不同的定性与处罚。

(3)开展质量信用标准化工作。现在质量信用体系的法制建设滞后,法律制定是必要的,但法律制定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它的时间拉得很长,要很长时间才能把法律建立起来。另外协调难度大,搞的比较概括比较原则,而标准可以搞得比较细,所以这样在法制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构建质量信用体系的标准需要尽快制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尤为关注。明确要求以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为此,国家标准委已经建立了全国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质量信用标准分技术委员会,发布了6个信用领域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的标准有5项,申报立项的信用标准8项,为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4)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信用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醒我们,质量信用不是仅有道德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尤其少不了失信惩戒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质量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实现全面监管,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要以食品、建材、特种设备等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完善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继续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采取激励、预警、惩戒等措施,不断提高质量信用分类监管的效率。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将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实行严格监管,并对外公布。

4.结论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在经济发展中,质量信用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质量信誉缺失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企业自身发展,而且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声誉。本文通过对我国质量信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呼吁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企业质量信用的提高,营造人人讲信用的良好氛围。

[1]张旭霞.现代政府诚信及其构建的对策性选择 [J].南京社会科学,2002(11).

[2]林栋,陈春艳.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273-276.

[3]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EB].2011-03-31.

[4]孙波.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商品与质量,2009,523(25):9.

[5]张合林.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国外模式和国内试点经验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51(10):78-81.

[6]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如何整合信用信息资源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6(49).

[7]刘光明.企业信用:伦理、文化、业绩等多重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8]向欣.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2005,41(2):40-41.

[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意见[EB].国质检质[2006]464号文件,2006-10-24.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诚信信用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