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生产力及其内涵、结构和表现形式

2012-01-28曾小华

治理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物质生产

曾小华

一、文化生产力定义的概述和分析

(一)文化生产力定义的概述

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确定的。在此前后,国内有许多学者提出并论及文化生产力的定义,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情况:其一,在论述文化生产力的源流时,大多数学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其文艺理论和生产力理论中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及大生产力的概念;这为文化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金元浦自2000年发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一文开始,就曾经多次提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曾对精神-文化生产力问题作过精辟论述”的类似观点,指出发端于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文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大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理论。在金元浦的一系列论文中,经常将精神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交替使用,似乎精神生产力就是文化生产力。在持上述观点的学者中,金元浦的论述是比较充分的。其二,在讨论文化生产力定义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是立足于自己特定的学科。其中有两类情况最明显,一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生产力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这两种类型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强调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与生产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区别在于,文化研究者较多地偏重文化,突出文化在文化生产力研究中的分量。生产力研究者较多地倾向生产力,把重点放在文化生产力研究中的生产力上面。其三,除了个别学者以外,很少有人在定义文化生产力时论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西方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没有分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西方学者对于文化生产力这一理论概念的来源、影响、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具体定义。国内较早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是薛永应和王恒富,他们在1998年《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一书中,提出并解释了文化生产力的定义,认为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与生产力互动渗透关系。李春华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形式”。李本松认为“文化生产力是更新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现代形态”。漆玲认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力概括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里,作为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概念,‘精神生产力’是指观念形态的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是同等意义的概念”。张科茹、韩俊则指出:广义文化与自然物相对应,从这个维度上看“文化应是不折不扣的生产力,生产力应包括在文化之中”。上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文化生产力定义的分析

从以上的概述来看,文化生产力的定义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首先,在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来源方面,虽然马克思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大生产力的论述,但是事实上,马克思从未讲过“文化生产力”的话,也没有讲过“精神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可以等同。此外,以往的经典作家均未这样讲过。可见,简单地将马克思的观点直接指认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显然过于勉强。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只是给人们在解释文化生产力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

其次,从理论来源的角度来看,还应当包括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其他的西方思想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化研究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地迅速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的文化研究和法兰克福学派。在他们所重点关注的文化问题中,“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等几个关键词十分显眼。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这类思想和理论概念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已经论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性,论及了“艺术和文学”作为“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因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工业”。马克思的观点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文化工业”思想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所采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吸收了马克思动摇自由主义假设的方式——该假设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制度上是相互分离的。这就立即指明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指明文化的文本和文化制品在一个工业化过程中是如何生产出来的”。①〔英〕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需要注意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采取的是一种激烈批判的立场,“在他们看来,文化产品和其他消费物品——从肥皂到香烟——以同样的方式被生产出来。这和先前的文化生产形式不一样,在那些形式中,艺术家、表演者或手艺人仍然持有一些控制权,其产品可以说含有一些原创形式;而大工业生产则确保艺术的、创造性的投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运作才具有价值。”②〔英〕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阿多诺更为地尖锐地指出:“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文化工业带来的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计算放在首位。”③阿多诺:《文化研究再思考》,高丙中译,《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法兰克福学派还认为,文化产业产生了一种威胁个性与创造性的同质性大众文化。”④〔英〕迈克·费瑟斯著,刘精明译:《小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不过,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德国著名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对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和技术的进步为民主和解放提供了机会。”他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性解读和本雅明强调技术进步对自由的提升,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与矛盾引发了二战以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激烈争论。在这一时期,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观点成为学界的中心话语,而本雅明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另类。澳大利亚学者约翰·辛克莱认为:“文化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如用某种方法表现生活的电影和电视,或是在社会交流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的广告和出版。这是一种通过声音、精神想像、文字和图像给予社会生活以形式的工业。经由文化产业提供的概念和符号,我们得以思考和交流存在于社会模式、群体的定义和认同、社会价值和理想的加强及社会变革的经验之间的种种差异。”①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再就是,在文化生产力的定义中,无法回避“文化”与“生产力”两个重要的名词,尤其是“文化”这个词。关于文化的定义,长期以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也有人称之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富永健一认为:有必要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狭义文化将文化看做是一个符号的世界,符号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语言。二是文化哲学认为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质产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则是指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体系。精神文化包括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文化的概念,如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思想、知识以及文学艺术等等。关于广义文化的概念,美国学者欧文·拉兹洛在其编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一书中,有一个最新的、较为权威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就像语言和宗教或法律和艺术一样,科学、技术和经济基本上是文化现象,由社会在它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影响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有社会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和技术的价值精华。”②〔美〕欧文·拉兹洛编著,戴侃、辛末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与文化定义的复杂性相比,生产力的概念较为简单明了,是指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实际能力及所获得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近年来有新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的观点,他们把知识、科技、信息,甚至思想、教育等等都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可见在生产力的定义方面也有广义生产力和狭义生产力之分。

既然“文化”与“生产力”两个概念的定义都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那么作为文化生产力中的“文化”与“生产力”的概念大体是狭义的。若从广义的角度,似乎文化与生产力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力也可以说是文化。因此,文化生产力是狭义概念上的“文化”与狭义概念上的“生产力”之间的互动和结合。文化生产力中狭义的生产力概念,不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人类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生产能力及所获得的物质经济力量。对于文化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概念,作这样的概括十分重要,它向人们说明了一个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即文化生产力的基础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是文化而不是经济。虽然文化生产力最终也体现为一种物质经济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的来源是文化。文化生产力中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文化精神,包括了价值观、思想、知识、文化作品,以及相应的人类精神活动,如科学和学术的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创作等。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抽象的层面,即包括精神、价值观、知识等;另一个是具体的层面,指以文字符号为核心、以文化作品为基本内容的书籍、报刊、影视、文学艺术、舞蹈、音乐等等。此外,这样的文化定义划出了一个以精神、价值观、知识为载体,以文化作品为基本内容,以文化符号为基本形式的概念范围。

这样,以文化的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文化的具体层面和生产力的劳动对象相融合,就是文化与生产力互动结合的主要方面。由此形成的文化生产力,正是由文化的作品转变为生产劳动对象的产品而实现的。这种文化生产力既是文化的,也是生产力的;既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在这样的文化生产力中,文化因大规模的生产而物质化、经济化、市场化。生产力因把文化作为劳动对象而增加了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使生产力文化化。总之,文化生产力涉及到“文化”与“生产力”两个领域,所以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定义,也可以从生产力的角度定义。然而,较为正确的定义,应该首先考虑到文化的作品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或产业化,如果单纯的强调文化生产力仅仅是一种生产力,那么文化就有可能被物质生产力所主导,因而将会失去文化作为精神的所有魅力和特性,剩下的只有文化的物欲和利润。文化成为生产的附属物,文化变成生产的文化、利润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什么“文化生产力”了。其实,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力只是文化的一个界面,一个物化的、经济的载体。

(三)文化生产力的特殊性

在定义文化生产力的时候,应该注意到文化生产力的特殊性,不能简单而笼统地将它说成是“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形式,”“文化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生产力”等等。虽然文化生产力确实是一种文化的生产能力,但是文化生产力从文化的角度讲,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仅是指文化中可以转化为物质经济的层面,是指文化中可以被大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的部分,而不是指“文化本身”。文化的精神、信仰、价值观等是文化的首要意义和核心层面,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层面的核心文化是不能被物质经济异化的。所以,切切不可简单将文化等同于生产力。如果简单地将文化看成是生产力,从生产力的立场来对待文化,就有可能导致文化的异化,使文化丧失其真正的精神、价值观和思想,成为一种纯粹的获取利润的、带有文化符号的文化商品,使文化异化为物质,使文化不成其为文化,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文化生产力的衰退。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中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转化为经济利润的部分,是文化转化为物质生产的一种能力和力量,而决不是文化本身!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另一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讲,人类社会任何物质生产活动无一不是“精神的”,不存在无“精神的”生产。也就是讲,无论是从大生产力还是小生产力的意义上分析,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能力都隐含着某种文化精神影响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将文化的某些部分转化为生产的能力和物质经济的力量,是一种新兴的生产力。

国内关于文化生产力的定义,有些观点将文化生产力与一般生产力简单等同,这种定义忽略了文化作为生产力的特殊性,即文化生产力是一种具有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底蕴的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这是文化生产力与一般生产力的最大区别,也是文化生产力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生产力的关键。文化生产力特殊性的关键就是文化,这种生产力不同于一般常识上的生产力,而是有别于和独立于一般生产力的。文化生产力的本质是文化的,如果没有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文化审美、文化底蕴,简单将文化生产力称为“文化是钱”,那么也就根本无所谓什么“文化”的“生产力”了。在现代文化生产力这座金矿中,文化是“金”,生产力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结果。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才是纲,只有抓住了文化这个纲,生产力才能有所为。在解释文化生产力的时候,这一点切不可忽略。还应该指出的是,简单将文化生产力等同于一般生产力,将会使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变成一种生产力的研究,其结果可能会导致“生产”替代“文化”,“生产”排斥“文化”。虽说文化生产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仅此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生产力首先是一种文化。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是“神”,生产是“形”。文化生产力之“力”主要源于文化,若文化缺位,生产只是一个空壳,所谓生产力之“力”更无从谈起!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精神生产之“力”,而非一般物质生产之“力”。此时的生产力只是文化界面上的能力,是因文化而有力。这种力本质上是文化力,一种源于文化的物质力量。因此,文化生产力是因文化而生产力,凭文化而生产力,是文化而生产力,而不是相反。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从传统的间接介入生产力转为文化在现代直接介入生产力。现代文化不仅是精神的、观念的,而且也是物质的、经济的,文化生产力正是现代文化的物质经济层次,是文化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文化借用物质生产的手段和途径,所产生的一种物质经济财富和力量。文化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不能简单地从一般生产力的角度去概括。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力仅仅是文化的物质经济力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精神创造经济产品,转化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

文化生产力只是现代社会的事情。文化生产力意味着文化涉足生产力领域,成为生产力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把无形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有形的文化力量,将文化的精神通过生产的过程转化为文化的物质,文化的经济,因而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的生产化,文化的物质化,文化的经济化。文化生产力就是一种文化经济的能力,这种经济能力的来源是文化,单纯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是无法形成文化生产力的。因此,文化生产力在本质上仍然是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生产力。与此相比,生产力在文化生产力当中只是一种物质生产,一种经济活动,而且这时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是因文化的生产和活动,是文化落实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在论述文化生产力的时候,简单说文化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生产力首先是一种文化,是文化通过生产的途径获得更大更多的影响和效益的能力。

总之,文化生产力的特殊性即文化在生产力中的特殊地位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是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前提之一。从世界各国文化生产力的演变和发展来看,文化生产力的发达不发达,繁荣不繁荣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正是文化。然而,文化在世界各国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有普世的文化也有特殊的文化。因此,在研究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对比世界各国文化生产的一般现状,而是要从文化着手,找出其中普世的共性和特殊的个性,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文化。没有在世界文化基础上的比较创新,就不可能有文化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尽管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事业的管理政策和文化产业经济模式,但是我们绝对不可能在没有文化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必然是建立在文化创新基础上的物质经济生产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大前提。文化生产力的特殊性表明,它不能简单的与一般生产力划等号,不能一般地等同于生产力。文化生产力中的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具有超前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若没有文化,其生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还有,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将这种文化生产力建立在各自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而且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的民族特色又是与现代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可见,文化在传统、民族与现代三方面的结合,是文化生产力繁荣发达的重要途径。文化生产力只有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文化拥有更大的魅力,因而也使得这样的新文化借助于生产力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力。

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和表现形式

(一)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形成

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的新兴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多元化的产物,是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

文化发展是文化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前提条件。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与文化的产生结伴降临的,文明与文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来源。文明的发展表明,人类创造了文化也被文化创造。人类在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活动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因此,文明和文化不仅是人类精神理念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动力。事实上,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理念,也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基本要素,没有文化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不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中,文化的演进始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主要来源,文化的每一次飞跃和巨变,都会强有力地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生产力的产生首先是文化发展的结果。虽说文化本身不能简单等同于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生产是一种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文化,这其中包括了精神的、观念的、思想的、教育的、科学的、技术的等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总是经常体现出文化的意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还有生产以后的流通、交换、消费等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总是反映着某种文化的状况,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能力。文化发展是生产力不断创新的前提,而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形成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基本条件。文化生产力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兴生产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中,科学的进步对于生产力的影响极其重要。虽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层面的事物并不是生产力,但是科学发明和创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则是一种生产力,因为人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生产者都必须拥有技术,无技术的生产和生产者是不存在的。自远古时期人类发明的钻木取火、制陶工艺,一直到后来金属工具的产生,以及此后几千年中人类技术的进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技术就是生产力。如果说文化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经常体现为一种间接意义的话,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则直接成为生产的能力和力量,并因此成为文化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直接条件。自15世纪德国人约翰尼斯·古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版印刷以后,印刷术诞生,它使传播媒介发生了第一次革命。从此,文化与生产的结合成为可能,文化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可以变成大规模可重复生产的产品,书籍、报纸和杂志等被快速批量生产。文化的机械生产,使文化经济化,于是,一种新的经济和物质力量──文化生产力诞生了。再以后,科学技术的发明,为文化生产力的不断成熟创造了条件。电子技术的发明,加上微电子技术、卫星转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光储存技术的发明,使文化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互联网、通信和视听电子产品数字化进程加速发展,更是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化也是文化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一个主要条件。生产力演进的历史表明,迄今为此,人类社会生产力经历了由简单单一的生产劳动向复杂多元的生产劳动不断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人类远古时期和传统社会时期主要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此时的生产力极其简单,生产技术也极为单一。在这种生产力的状况下,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生产力的。只有当生产力演变进一步复杂多元,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后,文化生产力的产生才有可能。近代以来,机械生产力的产生,使传统的、以自然为对象的物质生产力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文化成为生产劳动的对象,文化的作品可以通过机械生产变成产品,生产力文化化了。生产力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前后,信息和知识生产力的产生,使生产力更加复杂多元。与此同时,文化生产力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

除此以外,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市场化。文化产业一词源于法兰克福学派,最初是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等概念并用的。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的解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内容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具有物质经济的功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使文化的物质经济化成为可能。文化市场则是以交换和流通的形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品生产、交易、流通和消费的领域,成为沟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有效渠道。同时,文化市场可以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优胜劣汰,增强竞争力。事实上,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市场化正是文化与生产力互动互融的舞台,是文化的生产力化和生产力的文化化的具体体现,文化与生产力只有在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市场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持续发展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的产业化和文化的市场化是文化生产力真正发挥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生产力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具体领域,是文化生产力最为直接的产出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是文化生产力的两大支柱,提升文化产业和完善文化市场,正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形成揭示,虽然文化本身不是生产力,但是文化通过生产和服务,可以转化为一股强大的文化生产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基于文化的物质经济力量,它既是文化的也是生产力的,是文化的生产力化和生产力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的生产力化,不是指文化与生产力的简单相加,不是指文化附加于生产力,或者是文化负载于生产力。文化的生产力化是指文化之“神”转化为生产力之“形”的途径和过程,是现代文化演进的一种新的形式和力量,文化把生产、经济和市场等非文化的领域纳入了发展的轨道,从而使文化也可以物质化、经济化和市场化。文化生产力化是文化借助于产业和市场,从而直接转化为文化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力量。生产力的文化化,也不是指生产力变成了文化,而是指文化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重要,生产力凭借了文化而增添了新的能力和力量。

(二)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和结构

从演进过程来看,文化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狭义概念上的文化与生产力的互动,是文化的作品、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等可以转化为物质经济的层面与生产力劳动对象的结合。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来看,显然,文化在文化生产力中居于主要的、主导的地位,是文化发展的状况决定着文化生产力的能力和物质经济力量。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兴事物,是文化与生产力两个领域和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的新领域和新概念。这样一个新领域和新概念的内涵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指文化生产力基于文化与生产力两个传统概念而言,是将文化与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理念,是指将精神领域中的文化通过生产,将文化作品与文化产品转换,成为一种具有双重能力和力量的社会文化经济的产物──文化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区分,也源于人类学的观点,如萨林斯所言:“生产不只是,而且也决不是物质效用的实践逻辑。它是文化意图。”①〔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也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的理论。同时,也得益于经济学、生产力研究的“文化化”,即经济学、生产力研究领域借鉴和创造性地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将文化纳入了经济和生产力研究的视野。说文化生产力内涵的复杂性,是指具体而言,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有较大的伸缩性。如果将其内涵伸展开来,那么文化生产力可以涵盖文化与生产力两个概念和两个领域的所有层面。可是,如果将其内涵收缩起来的话,文化生产力仅仅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可见,较为可取的办法是“适中”,即不走两端而取其中。因此,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是指立足于文化的创作、复制、传播、服务、展示和参与的生产能力,是介于文化和生产力之间的合力,是一种在娱乐休闲消费中,发挥精神文化的功能,产生物质经济效益的力量。这样概括的文化生产力突出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文化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核心,反映出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这样,在定义文化生产力的时候,避免了那些大而无当、言不及义、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甚至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说法。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包括了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文化。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基础层次,没有文化的文化生产力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如前所述,虽然文化本身并不是生产力,但是,文化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从事文化的社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依赖于文化。文化在文化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的精神、信仰、价值观、思想、知识等对于文化作品、文化生产、文化活动的影响是决定性。不管怎么说,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的,文化才是文化生产力之源。只有文化才能反映文化生产力的实力和竞争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所以,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应该包括文化。这个层次的文化指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习俗、文化知识等。

实体层次:以文化作品为主的文化资源,即文化的基本内容层面。正如物质生产力是源于某种物质资源,没有钢铁就无法生产汽车一样,文化生产力是源于文化资源,没有文化就无法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是文化生产力的原创,文化产品正是建立在文化作品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出版、影视、传播,还是娱乐、休闲、表演,凡是文化生产都必须首先拥有文化作品及其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文化生产,对文化作品进行加工、复制、传播、展示、收藏等。因此,以文化作品为主的层次,就是文化生产力最基本、最实在的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实体层次。这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如文化研究、文化创作、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可以说,文化作品直接源于这类文化事业,没有文化事业,文化作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核心层次:文化生产的产业群。作为核心层面的文化产业群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是文化生产力的用武之地。文化产业群的重心是图书出版、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还有就是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内容的收藏和拍卖、文化娱乐、休闲、文体、文化旅游、博物馆展示等。也有许多人认为,教育产业也是一种文化产业。此外,那些主要以文化符号作为产业手段,因而具有了文化附加值行业,如广告、服装设计、建筑装潢等。

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对流行于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回答了什么是结构,以及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共同特征。他认为,所谓“结构”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结构的这些特性至少具有两个共同的近似点,一是“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二是“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的。”皮亚杰指出,结构包括了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三个基本特点。“各种结构都有自己的整体性,这个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一切已知的结构都是一些转换体系,“如果说被构成的这些整体性的特质是由于它们的组成规律而得来的,那么这些规律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起造结构作用的。”自身调整性是指结构能自己调整,“这种自身调整性质带来了结构的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一个结构所固有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①〔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林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8页。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介于文化与生产力之间的独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文化与生产力中间的许多结构要素。广义来看,它既包括文化精神、价值观、思想、知识、文化作品及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包括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具体而言,文化生产力的结构包括文化生产主体、文化生产体系、文化生产对象、文化生产资料和文化生产产品。文化生产的主体是文化人、文化经纪人等;文化生产体系是文化企业、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等;文化生产对象是以文化作品为主的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资料是文化生产的设备、资金、技术等;文化生产产品是文化产业群各个行业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等。这些结构都具有文化生产力的整体性特征,同时它们在文化生产力的系统中都是紧密联系的,并且是可以转换和调整的。

文化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正是依赖于这些结构的功能,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协调互动来体现的。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生产的主体不是一般生产力中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拥有文化精神,掌握文化知识、熟悉文化专业、精通文化技能、具有文化创造能力的综合型生产者,是文化生产力的主导结构,它对于文化生产力整体系统的功能及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生产体系包括了文化生产的各类组织和交易系统,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完整过程,是文化生产力运作的平台。这个结构实际具有三个子结构,即生产、管理和市场。因此,文化生产体系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有效运行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个结构直接影响文化生产力的效能,反映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生产对象是文化生产力的文化层次,这一结构为文化生产力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资源。文化生产资料则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设备、资金、技术是文化生产力的生产条件、生产实力和生产手段,若缺少它们,文化生产力难以“有力”。文化生产产品是文化生产力整体系统中的终端结构,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最后结果。

(三)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文化生产力不是单纯的文化精神,也不是单纯的物质生产。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性,既是文化的又是物质的。文化生产力的这一双重性,是文化生产力的一大特点,是一般生产力所不具备的。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的生产化和生产的文化化,也可以说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因此,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它既涉及到文化领域,也涉及到经济生产领域,具体而言大致有文化生产力的文化事业形式、产业形式、市场形式、管理形式等。不过,既然把文化生产力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系统,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表现形式,而文化生产力众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则应该从属于这一总体表现形式。我们认为,这一总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涉及到文化生产力的所有其它形式,无论是产业形式、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和管理形式,都无法脱离文化制度形式。可以说,文化制度是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文化还是经济,都离不开制度形式。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和习惯,对于社会的所有层面,对于社会的所有具体活动,包括社会文化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等,都具有形式化、规范化的功能,正如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诺斯所言:“制度包括人类用来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的制约。”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同时提供了社会活动的各种形式,而文化制度则为文化生产力提供了表现形式。

此外,文化生产力的事业形式和产业形式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是文化生产力最基本的运作形式。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物质生产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