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支撑体系

2012-01-28顾益康

治理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城乡现代化

顾益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追求中,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由于对我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实践探索过程。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正处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一)我国已经具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0%,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接近50%,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三农”发展的新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粮食总产连续五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跃上了新台阶。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市场供应丰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9年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了7300多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5%,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城乡民生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快速在农村覆盖。从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看,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52%。我国以极为有限的耕地、人数众多的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生产体系,总体上解决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米袋子”、“菜篮子”都有了基本的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蔬菜水果和肉蛋奶鱼等多样化农产品。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步,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了国家现代化步伐,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众多的制约和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以及人民公社的农业经营体制,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目前这种旧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制度障碍依然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同时,我们长期面临人多地少和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巨大压力,过去长期实行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在农业技术路线上采取了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技术路线,农业资源处于粗放型过度开发状态,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偏差,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和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这使得农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农业投入报酬与农业节能减排被忽视,由此造成农业资源与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具体来说,当前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面临以下十大问题的困扰和严峻挑战: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农业生产规模明显偏小,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农业资源生态消耗明显过量,农业科技创新明显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农业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农产品市场产销明显无序,农业设施和装备明显老化,农业投入和政策保护明显不足。

(三)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迫在眉睫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态化潮流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农产品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世界各国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日益抬高。这些全球因素都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农业发展的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西欧、日本等都率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走出了一条符合各自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加拿大等新大陆国家,国土面积宽广,人均农业资源丰富,走的是一条以追求高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高投入产出率为主、石油农业为特征的“大国大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人均农业资源稀少,走的是一条以高度的工业化城市化为支撑的追求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化、精致化、生态化的“小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法国、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资本化产业化水平高,走的是一条经济高效化、产业特色化和农户企业化的“适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上述世界三大经济体,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一项极为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我国是一个人口特多、地域广阔,而人均农业资源却极度稀缺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大国小农”是中国农业的最主要特征。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些基本国情国体决定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能照搬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走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大陆国家的“大国大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条道路),也不同于以日本为代表的“小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二条道路),还不同于以西欧为代表的“适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道路,这将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四条道路,也是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以及正处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局面重要时期的时代特征,对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区域差别大,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梯度大,资源禀赋差异突出的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作出深刻的理解,揭示“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殊规律性。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符合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商品化生产为前提,以企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为标志,广泛应用现代产业理念、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既有普遍的特性和一般的规律性,但不同国家因基本国情国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现代农业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殊性。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既要研究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也要研究现代农业所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性。在这里,我们将现代农业的一般规律性总结为九个方面: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开放型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相当高的集约农业;现代农业是农民知识化和科技贡献率相当高的科技密集型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的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是功能多样化和附加值相当高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当高的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农业是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由政府实施科学管理和依法保护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协调推进的现代产业。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

从基本国情出发,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科学内涵、实践模式和发展路径,概而言之,这一道路必须体现出九个方面内涵特点:在农业发展目标上,必须确保实现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农民务农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在农业运行体制上,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开放型的运行体制;在农业经营体制上,必须坚持完善和创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必须构建高效益、多功能、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上,必须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技术路线上,必须遵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有机结合、精耕细作农艺和现代高新农技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坚持农业资源要素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永续利用;在农业政策法律保护上,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法律体系;在农业宏观发展机制上,必须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

(三)高效生态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我们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发展“一优二高”农业、新世纪江苏发展高效农业、上海发展都市农业、西部省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等不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经验尤为引人注目。浙江从新世纪以来就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创新探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003年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实践运行,浙江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实践证明,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模式既符合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稀少的国情农情,也有利于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顺应了农业绿色化、生态化的时代潮流,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如上海、山东、河南许多市县也都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思路。综合分析上述各种创新实践模式,我们认为,应该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以“大国小农”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就是以保障绿色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劳动者增收致富为双重目的,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为基本经营制度,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力并重”为核心目标,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三型兼容”为技术路线,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三高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这一模式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它既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特殊性。

根据上述高效生态农业的定义和我国基本国情,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体现“九化”发展趋势和特色,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精致化、产品精优化、分工精细化、农地精耕化、加工精深化、技术精准化、装备精良化、环境精美化、主体精英化。

产业精致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既要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稀少的基本国情农情出发,把传承和发扬我国农业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的精耕细作的农艺耕作传统与推广应用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又要适应小康社会和现代社会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量与品质的“双提高”,使努力使农林牧渔各产业的生产都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产品精优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品的基本定位,就是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实施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必须按照小康型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对农产品品质质量绿色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趋势,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品质、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各地要根据不同农产品在社会消费中的权重差异,分别按照大众名品、高档精品和奢侈极品来确定农产品精优化的方向和规格。

分工精细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市场细分化、产业功能多样化和分工精细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把推动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与农业产业分工的精细化紧密结合,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分别从农业生产的基础层次上推进分工精细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环节上,实现精细化分工,从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出发,拉长农业的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

农地精耕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就是要认识到这既是我国农地资源稀缺、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等不利因素的积极主动的应对之策,也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贯彻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和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综合利用耕地资源最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农地园区化整治改造与精耕细作的农艺和农作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农地综合整治和农业园区化设施化建设以及农作制度创新,实现农林牧结合、种养结合。

加工精深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农业生物化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拓展现代农民创业就业领域。

技术精准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技术特征,就是将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综合应用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中,做到技术运用精确、资源利用精省、生产手段精良、管理过程精细,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农产品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装备精良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就是要把基础建设的设施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农业管理的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建设、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全面提高。具体而言,需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方向,把推进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为基础支持,把发展农业装备机械制造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环境精美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就是产品绿色化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从根本上改变改变农业生产环境脏乱差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状况,促进农业环境的精美化、产品的绿色化和资源利用的永续化,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环境水平,使有条件的农业园区成为绿色的农业生态公园。

主体精英化。这是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特征,就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弱化等严峻现实,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按照统筹城乡、“三化同步”发展要求,积极实施农业“主体精英化”工程,把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双重目标,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模式,这是借鉴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同时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和面临的世界发展潮流趋势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照抄现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必须对我国原有的以农业水利化、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进行扬弃,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大国小农”特色和“高效生态”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文化丰厚,精耕细作、精深加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经济高效、经营集约。通过综合性的改革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实现农业经营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整体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投资收益率,发挥农业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功能多样化优势、科技文化支撑优势,使农业成为市场竞争力强、增收致富能力强的集约经营的高效产业。

——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走绿色发展和多功能拓展路子,以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引领市场,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同时,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美化人民生活,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走农业资源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之路,积极推广各种资源节约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的节水、节地、节能、节本的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全面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密集、文化丰厚。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和文化两个腾飞的翅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经营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使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充分拓展农业传承文化的功能,积极挖掘农业经营中的文化因素,传承和弘扬稻作文化、茶文化、节庆文化等优秀的农业文化,以文化力来全面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大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养。

——精耕细作、精深加工。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历久弥新的精耕细作的优良耕作制度传统,形成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路线和创新耕作制度、养殖方法,实现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全面提升农作农艺水平和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同时,按照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促进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全面提高农业的多次加工增值的能力,实现生物化生产与工业化加工的有机结合。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推进的根本要求,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资本技术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实现农业耕地减少与耕地建设投入的增加相协调,全面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增强工业化、城市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力和促进力。同时,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形成“三化”的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中必须体现的最核心的要求和特点,也是由中国人口特别多、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多功能拓展、农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在农业国际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中,充分考虑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切实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特多的比较优势,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农业精致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全面提升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使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使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现代科技强有力支撑下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成为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最有效的比较优势。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现代农业是与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需要内部机制的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改善,需要资本、智力的全面投入和政策的全面支持。具体来说,必须构建以下九大支撑体系。

(一)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系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论断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经营体制需要有“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的战略思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必须集成创新的思路和多元杂交的方法,从整体上对原有的农户与村集体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之间专业合作的合作服务体制进行系统整合、重组,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克服原有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家庭经营细小粗放,集体统一经营服务乏力,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利益矛盾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弱小单薄的缺陷。在这里,重点在于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对家庭经营这一层次进行完善和创新。应该把土地家庭承包长久不变的政策转化为永包制的政策,始终把农户家庭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形式,赋予农户永久的承包经营权,并赋予永久承包的农地以明晰的产权和用益物权,并鼓励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不断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二是对统一经营服务层次进行完善和创新,构建可以包容集村集体统一服务、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主体和服务功能的新的农业经营服务层次;三是要对原有的企业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改造和完善,探索由企业主导的产业化经营向合作主导的产业化经营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主导产业集群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全产业链体系

按照高效生态的目标要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有利于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产业体系,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中心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致力于解决现有农业产业体系中存在的布局分散化、农户兼业化、产业结构低层化、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以及贸工农产加销环节联系不紧密等突出问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整体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培育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区和优势农业产业带。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多功能和“接二连三进四”的产业发展趋势,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形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化与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区和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带;二是要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三是要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新型农业业态。

(三)构建农业园区化设施化与水利化生态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田基础建设体系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村中户户承包经营农田所带来的农田“细碎化”、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必须把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必须把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田整治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要借鉴工业化进程中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来促进工业产业集聚化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把以农田水利整治和农业园区化建设为载体的农田水利环境基础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工程来抓。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配套化建设,把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为目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要大力加强农地园区化设施化建设,把农业区域化布局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水利配套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农业园区化、水利化、生态化有机结合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体系;三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精美化建设,把农业生态环境精美化建设摆到现代农业建设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与农科教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出发,我们要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力。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突出问题,需要把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关键任务。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从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脱节等问题着手,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农技推广体制,提高基层农技服务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与农科教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具体而言,需要抓好四个关键性工程:一是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工程,切实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二是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重要工程来抓,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努力构建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能够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四是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

(五)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与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相结合的农业现代装备体系

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适应的问题,我们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和农业机械化、工厂化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抓住我国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的契机,把推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与农业机械化工厂化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信息化的融入实现农机设施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信息化、机械化、电气化、设施化有机融合的农业设施装备体系,实现农业机械设施、装备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需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农业的机械化设施化工厂化一定要从国情农情出发,在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和推广上,体现节能节本、经济高效和一机多能的特色;二是要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与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要从我国农业区域差异性特别大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不同农业产业类型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的路子。

(六)构建高绿色安全性与高品质质量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的时代趋势出发,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堪忧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和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根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于多头管理的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实际,深入推进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改革,坚持以抓生产源头的监管和消费市场的终端监管为重点,整合多部门的监管力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建立农产品生产和食品生产的可追溯制度,完善从农业生产者到农产品经营者和食品加工企业的诚信体系,构建集质量安全立法、执法、综合协调、溯源体系,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具体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革;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法律法规;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七)构建组织化物流化与规范化有序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从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和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出发,根据当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产销无序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把构建新型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与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两手抓的思路,进一步改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水平和功能,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配送、期货交易、现货拍卖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同时,我们要致力于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经营,引导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流通,畅通区域间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跨地区的市场化流通,推进“北粮南调”、“南菜北运”、“西果东输”,促进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和建成,增强农产品的供需稳定性。具体而言,要从三方面加强这一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全国统一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运行的政策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规范的便捷高效的多层次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三是要大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八)构建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稀缺和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我们要把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永续利用,一手抓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并且要使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农业种养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作制度的创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及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并依靠政策和法律的引导尽快形成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具体而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农业水资源和林业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等的保护;二是要把土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三是要把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优化丘陵山区和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九)构建政府有力政策支持与有效法律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政策法律体系

从现代农业必须由政府加以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基础产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手段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出发,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政府投入不足、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全、农业法律保护不力等突出问题,我们要把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法律保障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保障工程和支撑体系。我们必须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是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按照“三化同步”推进的根本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重要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政府在建立农业农业保险、信贷制度、粮食生产和农机直补制度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立法和执法,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科学与政策支持有力的农业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强化政府农业公共服务职责;二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优化农业投资创业环境;三是要加快转变涉农部门的职能,切实增强服务现代农业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快建立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机制

当前,我们要按照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科技教育强“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的理念和规律性,遵循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推进的根本要求,建立有利于“三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改革和政策创新,从以下九个方面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

(一)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务工经商农民同步市民化的机制

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条件是要稳定减少农民数量的规律性出发,必须把构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务工经商农民同步市民化的机制作为“三化”同步发展机制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纠正“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偏差,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同当地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使进城农民工能够在城镇安居乐业,也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化,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基础性的经济社会条件。

(二)建立农业劳动力减量提质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提高的机制

从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与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以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资本技术对农业劳动力替代不同步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把建立和完善农业劳动力减量提质与快速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机制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在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实现农业劳动力的精英化,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举措,按照经营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一大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还必须在城乡、工农之间建立以劳动力和农地换资本与技术的机制,在劳动力和农地农转非过程中,同步增加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实现农业资本技术对农业劳动力和农地的有效替代,进而形成农业劳动力减量提质与农业有机构成提升相协调的机制。

(三)建立农地经营集约化与农转非土地增值由“三农”共享的机制

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占用部分农业用地,而农业在农地减少的同时又必须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实际出发,必须把一部分农地转用增值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走上依靠增加资金技术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化经营之路。为此,必须尽快改变土地粗放利用和土地转用增值的城市偏向,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不断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和农地产出率,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同时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贡献适量农业用地。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农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农民转产转业的资金需求;必须提高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比例,满足农业现代化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形成农地数量减少与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同步提高的机制,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处于良性互动。

(四)建立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投资与社会化服务互促共进的机制

从现代农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和必须建立政府、农民和社会全方位增强农业投入的机制出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和政策导向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强现代农业投资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投资与社会化服务互促共进机制的形成。我们要从战略上确立把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为新一轮投资重点,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手段引导全社会来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政策导向鼓励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与农民的现代农业主体实行差异性的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重点投向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市场物流、农业高科技研发、农业信息化、机械化、设施化装备产业。同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农业社会服务的新生力量。

(五)建立农业生产流通方式与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对接的机制

从目前存在的“价高伤民、价低伤农”的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频繁波动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方式与流通方式落后的实际出发,我们要把建立农业生产流通方式以适应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变化的机制作为确保“三化同步”推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种田如炒股的小农生产格局,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有效对接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形成为城镇提供优质安全、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宏观调控和政策保护机制,使这种调控机制既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也能有效地保障城镇农产品的供给稳定,价格稳定和质量稳定。

(六)建立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互动的机制

从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合作、工农互动的机制是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动力激励的实际出发,把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农业生产者把发展现代种养业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与农业生产者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城乡和工农产业的有机融合。同时,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把发展农业机械设施装备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提供有效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此外,遵循现代农业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和城镇市民农业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等,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

(七)建立城乡公共财政均等化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机制

从建立城乡公共财政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机制是确保“三化”同步发展重要保障的实际出发,尽快扭转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上的城市偏向,理顺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关系,改革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公共财政支农补农惠农的比重,其重点是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得到和工业与城市一样的政府财力支持。同时,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共建共享的机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接。

(八)建立以集成创新促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增强的机制

从整体激活“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生态创优、精兵创业”的“五创”活力机制,是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的认识出发,我们要加快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体制的活力;通过强化科技创造和文化创意,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和文化的腾飞翅膀,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通过生态创优,全面提升农业资源的质量,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生态保障,进一步强化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倡导农业走精兵化发展之路,把改变农业老龄化和低素质化的状况,实现老弱残兵搞农业到精兵强将搞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战略举措,促进农业走上精兵创业的发展轨道。

(九)建立以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农民权益保护的机制

从把深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举措的认识出发,我们要深化城乡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城乡住房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城乡财政税收制度、城乡产权制度、城乡金融制度和城乡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八项改革,形成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的保障机制,为又好又快地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条件。

具体来讲,当前要重点进行以下八个方面的制度改革:

一是统筹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废除按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分类管理和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按人口居住地登记的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赋予农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把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及其家属的市民化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农民权益可保留、市民权益可享受、农民集体产权可交易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同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使失地农民和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及其家属转化为安居乐业的市民,并鼓励这些农民实现农地流转,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二是统筹改革城乡土地制度。按照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有利于农业集约经营以及农地非农化增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本实力的目标要求,统筹改革城乡土地制度。一是要深化农地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户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二是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区分公益性征用和商业性征购,完善征地的平等协商和合理补偿机制,按照农地转用增值由“三农”共享的原则,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三是要健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尽快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和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并构建与城市国有土地相协调的集体建设用地权利体系,基本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保障“三农”的利益。

三是统筹改革城乡住房制度。从促进城乡劳动力和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出发,探索城乡统筹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新路子。一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房等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并考虑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住房的需求特点,逐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二是要探索建立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可流转制度,允许农民到规划的小城镇和中心村的集中农居地异地建房,允许农民以农村住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要积极开展农村住房商品化的改革试点,对农民宅基地住房发放城镇居民商品房一样的房地产证,使农民的住房能够随着农民转移而置换。

四是统筹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制度。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一是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作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重点,逐步加大对农民养老金的专项补助力度,缩小农民养老保障金与城镇市民养老保障金的差距。二是把农民工全面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让农民工享受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待遇。三是完善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与城镇市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接。四是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和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水平的差距。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缩小,为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的自由流动创造社会条件。

五是统筹改革城乡财政税收制度。我们要纠正城乡财政税收制度的偏差,建立有利于“三化”同步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一是要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与增长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公共财政向农业和农村基层倾斜,财政支出中要继续逐年增加用于农业和农村民生的比重。二是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均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三是要逐步改革税收体制,从生产环节的增值税为主向消费税为主的方向转变。四是要理顺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税共享体制,努力促进建立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财税体制。五是要建立土地出让金城乡共享共用的机制,逐步增加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出让金的比重和绝对额。

六是统筹改革城乡产权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为农村人口流动集聚留下后顾之忧。我们要加快统筹城乡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三化”和谐同步发展。一是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组建农村产权交易所和产权流转担保公司等方式,推动农村产权合理流动,促进农村资本有序流转,使“三农”分享集体财产的增值收益。二是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七是统筹改革城乡金融制度。统筹改革城乡金融制度是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内容,其目标是要建立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金融供给制度。一是要使现有的国有银行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的意识,明确提出为农服务的任务。二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三是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四是要加大金融政策支农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五是要积极创新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产品,出台完善林权流转、农房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一系列金融配套政策。六是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持作用,依法规范和活跃民间金融。

八是统筹改革城乡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是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三农”为重、服务为基的政绩导向,统筹改革城乡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一是更加科学合理确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增加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指标的权重,缩小GDP的考核权重,引导各级干部把“三农”是重中之重的政策导向落实到实处。二是要明确把“三化”同步发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使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各级干部自觉的行动。三是要引入地方政府政绩第三方评价机制和人民群众民主评议制度,客观公共评价地方各级政府与领导干部的政绩,通过政绩考核这一“指挥棒”为“三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保障。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城乡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