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与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
2012-01-28饶品样
饶品样
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与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
饶品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自我扩展与个性化的生活;肯定人世欢乐与生活享受;肯定俗欲,倡导人生自适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建立。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为其旅游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价值导向,丰富了当时的城市旅游活动。同时,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宽了人们的视野,增添了新的文学素材,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明代;文化价值观;城市旅游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表现出空前的普及化与大众化,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风尚。当时,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而且还内化为某些文人雅士的文化品格,旅游与文化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现有对明代的旅游活动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如专制主义、科举制等;经济角度,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思想意识角度,如程朱理学的抑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明代旅游活动的认识。明代城市旅游活动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是与当时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人们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即新的文化价值观。①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试图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明代的城市旅游活动,解读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对城市旅游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城市旅游活动发展的认识。
一、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种类繁多,谷布丝绵,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在商品中的比重上升。商品流通贸易的快速发展,无疑带动了城市的繁华,如北京城隍庙集市,由庙东“直摆到刑部街上来卖”,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化运动”。②如成弘年间的黎里镇,形成了一种“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③的巨镇。到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的手工工业开始在城市中兴起和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中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嬗变,“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的社会现象;“弃本逐末”、“弃儒从商”、“工商皆本”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人们开始追逐于种种背德、颓废、纵欲、享乐、奢靡以及愉悦的文化与生活,反对封建程朱礼教的桎梏,封建礼法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另外,清朝后期,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治学印刷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
1.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自我扩展与个性化的生活
儒家思想在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市民阶层开始出现了对孔孟思想的批判与叛逆。当时主要以王良、颜山农、何心隐以及李贽、公安三袁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市民意识的泰州学派;以冯梦龙、凌濛初、汤显祖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创作的文学家,他们思想上带有明显的反对气息,政治上激进,表现出较强烈的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④随着市民学者对孔孟思想的叛逆,在市井价值观中开始关注于人性,崇尚更真切地现实生活,追求自我扩张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论的依托则是“自具心眼”,不以前人的是非为是非;而其行为的方式乃至特征则是“大胆”。泰州学派认为顺应人性方可实现完美,王艮说:“道者,率性而已耳。”主张自然天真、任性而为。这种价值观逐渐演化成一种激荡思潮。李贽基于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认识提出了“童心说”,他还主张“以人治人,则条教禁约,皆不为用”,承认人性的差异。⑤
在文化领域中,这种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即表现为对文艺作品的“真情”、“真人”的表现。如袁宏道主张诗歌要有“真性灵”,汤显祖主张戏曲贵在“真至情”,叶昼主张小说贵能“真传神”。
2.肯定人世欢乐与生活享受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之戒声色货利,佛家之戒色声香味,其终极的归宿都是要达到“无欲”境界。从本质上说,儒家也是一种快乐文化,如将“仁”当做己任,死而后已,这是一种大担当;希望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境界,并视此为己乐。但儒家所谓的“快乐”,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东西,而不是利己。从明代人们的生活观念来看,所谓生活的享受,从其观念的层面来看,则完全是一种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或者说快乐,其实也可以析为“世乐”与“世外之乐”两种。正如公安派文人袁中道所言,一个人如果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当然属于上根之器,但实在很难做到。而对于—般的人来说,假若“世乐”可得,就享受这种世间之乐;如果世乐不可得,就只好去寻“世外之乐”。⑥
从物质层面来看,晚明生活的享乐化,又可析为俗、雅两个层面:世俗百姓所谓的愉快,无非就是喝酒、赌博,有二八佳人做伴,也即一些物质的享受与娱乐,诸如: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徘徊于觞俎之间,穷日夜而不能自休,稍为清雅并喜欢鉴古玩物之人,看到这些,就会说:“此何其垢且浊也。”⑦于是,就追求一种清雅、旷达的生活享受,无非就是收藏书画、古董,弈棋弹琴,甚至招邀一些游伴,与名山胜水为侣,过一种情趣的生活。尽管生活的享受有清、俗之别,但其根本的特点则是—致的,这就是明人焦竑所说,都是“物”,“丧己以逐物”。这是明代生活内容趋于享受化世俗化的最大特点。⑧
3.肯定俗欲,倡导人生自适
泰州学派认为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反映,对于欲望,应当顺应而不应对此进行压制。李贽肯定欲望的合理性,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同时,肯定了人性的“好货”、“好色”和“私欲”的正当性。⑨
李贽开创了人生自适观念的先河,这种生活的观念逐步发展为明代的社会风尚。该风尚表现出一种对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城市中聚居着一些富有的地主、商人、官僚和士大夫,他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宴会社交等方面追求一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晚明一代“风尚奢靡”的世风。在市井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人们对金钱和经商致富欲望的描述及赤裸裸的情欲描写,即表现为对数百年来禁欲主义的极端反叛;同时,又表现出大量的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如汤显祖把爱情看成能超越生死界限的伟大力量,他说:“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情至也。”⑩冯梦龙“三言”、凌濛初刊刻的“二拍”及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都表现出对情爱的叩问⑪。然而,这类作品往往又以“风鉴教训”作为掩饰,既反映了当时市井阶层的心理需求,又迫于传统的封建礼教对性的压制与束缚,使得市井文化从一种文化畸形(禁欲)走向另一种畸形(纵欲),表现出市井文化的俗的一面。
二、明代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生活等趋于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此时,中国古代城市旅游活动在江南等地成为一种风尚。首先,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城市附近的风景区也成为一般大众聚集旅游的胜地,在北京、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附近的名胜都市出现了“都人士女”聚游景象;此外,除了传统的节庆外,至明中叶以后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庙会节庆,这些民间信仰的庙会活动也带动了城市旅游。
1.名胜都市游
晚明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城市附近的风景区也成为一般大众聚集旅游的胜地。如袁中道在《西山十记》中描写北京西直门外之西湖,“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⑫。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也记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京师最胜地也”;“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⑬袁中道描写北京的香山,“至于良辰佳节,都人士女,连佩接轸,遗钗堕簪,绮罗从风,香汗飘雨,繁华巨丽,亦一名胜”
杭州自宋室南渡之后,西湖就已成旅游胜地,至明代不衰。虞淳熙描绘杭州西湖与临近慧日峰之间的美景时,也提到游客众多之景象:“升顶则日轮旭生,浮江映湖,江舟如叶,湖舟如凫,锦塘苏堤,游人如蚁,萧鼓隐隐,声如蜩螗,而瓦如鳞,山如髻,则城中浙外之景也。”⑮张瀚的《松窗梦语》也谈到西湖旅游之胜况:“杭俗春秋展墓,以两山逼近城中,且有西湖之胜,故清明,霜降二候,必拜奠墓下。”⑯王叔承也形容西湖道:“湖中尽植红莲,异时若春夏晚秋,则锦云万顷,湖船,游敖,画舰或舴艋,轻桡如叶,士女好游,多为青楼冶妆,游无休时,绮缯与花柳相艳也。
当时,苏州的大众旅游景点与旅游活动更多,如正德《姑苏志》所云:“二月始和,楼船载管萧游山,其虎丘、天平、观音、上方、诸山最盛,山下竹舆轻窄,上下如飞。天平山在支硎山南五里,“并为游者所走集,虽素玩丽瞩不同,皆为山林生色”。苏州附近的荷花荡与石湖亦是重要的观光旅游景点,如袁宏道在其著名的游记《荷花荡》一文中形容葑门外的荷花荡,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时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刀小艇,雇觅一空”。而且“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帷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所以在文末他指出这是“苏人游冶”极盛的代表。石湖在苏州西部,周有三峰环绕,唐代已在此建梵宇楞伽寺,自古即有大众的宴游活动,至明代不衰。朱逢吉的《游石湖记》就说:“自前代时,城内外暨村落百余里间,男女稚耋,当春夏月,远近各相率舟行,载酒肴,杂乐戏具。徒行,乘马驴竹兜,竞以壶榼食器自随,或登以乐神日,肩摩迹接,毕则宴游,以乐太平,逮今如之。”
2.庙会节庆
晚明在传统的节日之外,又出现许多新兴的庙会节庆。相较于过去,明末清初的庙会节庆显示出种类的多样化,活动的频繁化与空间的普及化等特点。有的地区这类庙会节庆更进一步地发展为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巡会”节庆,如《吴社编》中描写苏州城内的祭祀五通神的“五方贤圣会”时,提到除了在城中有“会首”主其事外,还记载城厢周边乡村参与者,称为“助会”者。另外还有所谓“解钱粮”习俗,即市镇附近信仰村庙的乡民,在市镇神庙(可能是镇城隍庙,东岳行宫或总管庙等)的诞辰节庆时,要上纳铜钱或纸币,还要抬村庙神像到市镇参拜无论是“助会”或“解钱粮”都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加深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关系,使农民日常生活的圈子超越了“村”的范围,而是以特定的市镇或县城为中心。
这种大规模的巡会活动是以城市与市镇为中心,将周边乡村结合在一起的庙会,其实也是提供了乡村大众在农闲的时节,可以到城市内从事短程距离旅游的时机。就以明末苏州著名的城隍神的“三巡会”为例,“始惟府城隍出,数年来两县隍亦出,未几而各乡土地尽出。山塘一带观者如云。鼓乐幡幢,盈塞道路,妇女至赁屋而观……乙酉(1645)乱后,人更多,山塘至虎丘,无一寸隙地。”由此可见这类巡会节庆已成了城乡人民的另一种旅游活动。
三、文化价值观与城市旅游活动的交互影响
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对外在景观的欣赏而产生的视觉愉悦和内心体验,因此,旅游活动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社会文化因素无疑占据核心因素。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为其旅游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价值观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当时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审美趣味,丰富了当时的城市旅游活动。同时,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又进一步的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添了新的文学素材,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一,文化价值观中对传统理学的批评和对人性自由、解放的追求为城市旅游活动的出现提供了思想资源,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带有功利色彩的实用主义旅游观。这种旅游观念使得城市旅游活动的价值取向由道德取向向工具取向转变,在旅游各要素中日益渗透和产生影响。明朝中后期城市旅游活动带有明显的商业营利目的,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开始,各种附有名胜古迹的游记、旅游诗、及一些路程书大量的以商业性出版品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当时以商业性质出现了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导游与套装行程等,推动了城市旅游活动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其二,多层次的旅游活动主体下的群体意识旅游观。旅游活动从精英分子的宦游、居士游,普及到大众旅游。在晚明的旅游主体中,不仅有官僚士大夫,还包括一些下层文人和平民大众,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旅游活动和不同阶层的旅游群体。顾起元写到“尝谓士生其间,情钟怀土,道感逝川,政可蜡屐而登,巾车而往,又何烦顿千里之驾,期五岳之游者哉”。张岱在《薪门荷宕》中记载“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薪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麟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荷花宕经岁无人迹,是日士女以樱鞍不至为耻”
其三,风尚奢靡的消费意识旅游观。一些士大夫认为旅游兴盛是社会太平的一种景象,如江盈科描写了游杭州虎丘山旅游兴盛景象:“画船鳞次,管弦如沸,都人士女,靓妆丽服,各持酒肴,弹棋博陆。”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经济的角度思考旅游活动,把旅游纳入人们的社会生产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崇奢”旅游消费观念。陈继儒曾称赞徐弘祖说他“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清也”,言外之意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除了高官名宦以外,若是下层士人想要过过旅游的瘾,通常都会找贵人赞助。
第二,明代文化价值观中对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批判,反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行为使得市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发生转变以及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为当时城市旅游活动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和审美趣味。
江南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人文昌盛、交通便利,城市旅游比较普及。上至南京、苏州、常州、杭州等大城市,小至地方小镇,旅游场面都很兴盛。王晓云在《中国旅游史话》中记载张岱的“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妾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童走空之辈,无不鳞集”。晚明以来萌动一股妇女解放思潮,为江南妇女营造出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李贽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指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人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当时开明文人士大夫的妇女解放呼声客观上有利于广大妇女情感的自然流露,有利于女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妇女走出深庭,感受自然,投身旅游创造了社会环境。杭州夜游西湖者,除了名妓闲僧、好友佳人外,更有“名媛闺秀”;端午节南京“士女填溢,竞看灯船”,“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京都北京的妇女,时称“都人好游,妇女尤甚”。“这种男女杂沓、毫无顾忌、悠闲的旅游活动,打破了中国数千年奉行的男女不杂坐、不同( 木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的社会模式。
第三,明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当时的旅游活动形成了一种互动,即互为因果的过程。市井文学艺术的繁荣源于文人学士的旅游社会活动,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兴盛。
一方面,城市旅游活动增加了文人学士的创作灵感和丰富了文人学士的社会阅历。从本质上说,旅游活动可以看做是一种提高人们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学习活动、研究和艺术活动。古代许多学士、士人将旅游看成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丰富阅历的方式,通过旅游活动能够引发文人的无限思绪,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另外,城市旅游活动还可以拓宽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一定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建立了对自身事业有利的社交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通过游历而结交不同阶层的朋友的行为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挑战。
另一方面,文学艺术的繁荣增添了城市旅游新的旅游资源。文人们旅游时在碑碣、楹联、匾额之上留下的诗文或评价增添了旅游景区新的观赏内涵。当今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诗文、书法家的手迹墨宝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另外,文学艺术对旅游景观的名声具有传播作用。文人雅士创作的旅游文学起到了一种广告宣传作用。“景因文显,景以文化”,文人雅士为某一景区所作的诗文题咏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旅游景观,并使这些景观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广泛永久地传播。如湖南的岳阳楼自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才使岳阳楼名气大振,成为人们旅游光的重要景点。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引发了经商观念、生活方式、人生情趣等文化价值观的嬗变。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破坏,标志着一个社会阶层民众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旅游活动是一种对外在景观的欣赏而产生的视觉愉悦和内心体验,因此,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对当时人们的城市旅游活动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又进一步的扩宽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增添了新的文学素材,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注释
①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②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1—22页。③周时奋:《市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页。④陈爱娟:《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79—84页。⑤李贽:《李氏文集》(卷十八),《明灯道古录》卷下,转引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4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 1066、1082、1071、1073、1084 页。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22、535、611 页。⑦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1—10卷),齐鲁书社,1997年。⑧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⑨李贽:《李氏文集》,《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⑩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古文观止》,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⑪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警世恒言》,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年。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28、170页。⑮虞淳熙:《慧日峰记》,陆云龙等选评,蒋金德点校《明人小品十六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214 页。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 l23页。王叔承:《古今游记丛钞》(第4册)《武林富春游记》,中华书局,1924年,第 63 页。林世远:《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正德元年刻本。牛若麟:《崇祯吴县志》(卷三)《山》,崇祯十五年刻本。朱逢吉:《游石湖记》,《古今游记丛钞》,中华书局,1987 年,第36—37 页。《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3册、第6册,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第4042、565—566 页。参见滨岛敦俊《总管信仰》,(日本)研文出版2001年,第四、五章。另外,吴滔在《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一文中,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清代苏州村庙与镇庙的多层次关系,并且针对滨岛的观点指出“简单地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来概括共同信仰的社会组织的构成,是值得商榷的”。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登览》,中华书局,1987 年。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薪门荷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1页。江盈科:《江盈科集》(卷七)《记文》,岳麓书社,1997年。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广陵书社,2009年,第183页。刘少虎:《市民文化的演绎:晚明旅游风尚的文化动因》,《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烟雨楼》,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31页。李贽:《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57页。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冶游”与封建伦理冲突》,《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 轲
K24
A
1003—0751(2012)04—0141—05
2012—04—14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2012B657)。
饶品样,男,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