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功改造袁、王部队看毛泽东的策略思想

2012-01-27袁建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井冈山部队

□袁建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从成功改造袁、王部队看毛泽东的策略思想

□袁建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和超人智慧,实施了对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武装的成功改造。在改造袁、王部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一系列超人的策略思想。袁、王部队成功改造,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袁文才;王佐;改造部队;策略思想

毛泽东在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时曾提出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P1298这也就是说,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进入井冈山地区,首先碰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这两支绿林武装?对此,毛泽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策略,对袁、王部队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使之最终成为一支红色劲旅,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袁、王的成功改造,体现了毛泽东哪些策略思想呢?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28年初,何长工为毛泽东派他单枪匹马上山去做王佐的改造工作感到犯难,他认为,王佐虽然重感情,讲义气,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但毕竟是动辄杀人的绿林莽汉。毛泽东看到何长工心存顾虑,便鼓励他说:“去了以后,困难是有的,要边工作,边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P248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刚到达三湾,他就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亲笔信,信的大意是:久闻大名,难得幸会。今我工农军路过贵地,为工农革命,打土豪惩劣绅,奉上标语数条,为我军主张宗旨。择日拜访,愿同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对反动军阀。[3]P59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第一,表明这支队伍是工农革命军;第二,表明“路过贵地”,暂未定下久留此地、建立根据地的决心,也是为了消除袁文才怕被吞并的疑虑和担心;第三,表明工农革命军的主张宗旨;第四,表明“结为友好,联合一致”的想法。袁文才看了毛泽东给他的信,非常高兴,因为他看到了毛泽东对他的尊重,了解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惩劣绅”的宗旨,认定这是一支为穷人的队伍。这无疑为他后来接受毛泽东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一到三湾就给袁文才写信并不意外,因为在这之前,毛泽东对袁文才的情况已有了相当的了解。在秋收起义爆发前夕的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就通过王新亚了解了袁文才、王佐的情况以及整个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情况,王曾与袁文才、王佐一起营救过永新党组织,后来在秋收起义部队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9月25日,当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莲花时,受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委派给毛泽东送信的宋任穷,又向毛转达了江西省委关于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情况介绍,说宁冈“有党领导的武装,有枪”。[4]P21这里所指的“党领导的武装”,指的就是袁文才的农民武装。另外,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也向毛泽东介绍了井冈山袁、王的情况,使毛泽东对袁、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然而,对于袁文才来说,由于长期处在偏僻闭塞的大山里,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加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绿林生涯养成的职业习惯,使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所以,他一直没有轻易露面。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说服袁文才本人,毛泽东决定亲自会见袁文才,这就引出了充满惊险的大仓会见。10月6日,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古城与茅坪之间的大仓村林凤和家举行会见。为防不测,袁文才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了20多人枪,可谓地地道道的一席“鸿门宴”。而毛泽东为取信于袁文才,消除他的疑心,只带了7个人赤手空拳前往大仓。最终,毛泽东赠给袁文才100条枪,以他的睿智和真诚,深深打动了袁文才,袁文才回赠毛部1000块大洋(银元),会见获得圆满成功,“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

由此可见,毛泽东与袁文才会见能够成功,都是缘自毛泽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风和敢为革命亲历艰险的精神。

二、“既不能缓,又不能急”

毛泽东十分重视改造的策略问题,他亲自交待准备上山做王佐改造工作的何长工:“这些人重义气,要面子,自尊心强,疑心很重,同他们打交道,一方面要策略灵活,一方面要坦诚相待,改造工作既不能缓,又不能急。”[3]P63

目前超声诊断PLSVC标准:⑴三血管气管切面上显示肺动脉主干左侧见静脉频谱血管横断面。⑵沿该血管90°转动探头,探及该血管长轴,血流为向心方向汇流至冠状静脉窦。⑶可间接观察到冠状静脉窦(四腔心切面左侧房室沟处)扩张。正常胎儿冠状静脉窦较细,超声不易探及。由于左侧头臂及心脏回流的静脉血量汇入冠状静脉窦内,血流量增多,故其内径明显扩张。

“既不能缓,又不能急”的策略,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须掌握适度的节奏,既不能慢条斯理,又不要操之过急。如同一张弓,绷得过紧了容易把弦绷断,而不用劲则射出去的箭又软弱无力。

袁、王部队起源于绿林,来自于农民,组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因坚持“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当地站稳了脚跟。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实力不断雄厚,他们逐渐成为了湘赣边界赫赫有名的地方首领。然而,毋庸讳言,长期的绿林生涯,部队积弊甚多。因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远大的目标,导致思想和行动上的盲目性,王佐常讲:“枪是好东西,一可以报仇,二可以寻吃。”流露出对绿林生活的留恋情绪。因组织纪律观念差,侵犯群众利益的事屡屡发生,袁文才的部队有时“吊羊”竟“吊”到了贫苦百姓的家里,王佐部队抽大烟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游民习气、自由散漫现象充斥整个部队。而袁、王自身也存在个性强、疑心重、原则性不够等问题。特别是王佐,性格急躁,动辄杀人。显然,面对这样一支存在诸多问题的部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改造成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然而,湘赣边界的斗争形势,又不容对袁、王部队改造的时间过长。因为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不停的“进剿”,几乎是“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5]P63这就要求对袁、王部队要抓紧改造,使之尽快形成战斗力,以适应根据地斗争形势的需要。为此,毛泽东对袁、王部队的改造尤其重视。1927年10月中旬,应袁文才要求,率工农革命军游击到湖南酃县水口的毛泽东,立即指派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金蒙秀4名干部从水口返回茅坪,帮助袁文才整训刚扩编好的部队。为使这两支农民武装尽早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毛泽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给袁文才部队上政治课。1928年元月,又派何长工上山做王佐部队的改造工作。1928年2月上旬,袁、王这两支农民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标志改造袁、王部队的任务顺利完成。朱、毛会师以后,这支部队建制不变,番号改为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成为红四军的主力团之一。

三、“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井冈山斗争时期,对袁、王的成功改造,正是毛泽东把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最早运用到对待农民武装这一问题的成功实践。其意义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抗大时所说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最大程度地壮大自己。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古城,当晚在古城联奎书院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重要,它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另外,会议还有一项重要议题,那就是讨论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武装。

“在古城会议上讨论对袁、王部队的方针时,有人曾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解决,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完了。毛泽东同志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2]P247

毛泽东本着审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袁、王部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袁、王这两支农民武装,他们的队伍都是当地的贫苦农民,这些农民深受当地土豪劣绅的剥削压迫,被逼得走投无路。所以他们打的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口号,专门与地主豪绅作斗争。而且他们还参加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暴动。为此,“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2]P247毛泽东还讲道:“袁、王两支队伍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了打倒豪绅地主阶级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又曾举行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永新暴动,并保存了实力。在井冈山一带长期活动,他们十分熟悉那里的山形地势,是创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必须联合的一支重要力量。”[3]P58

毛泽东的分析表明:袁文才、王佐的队伍是一支贫苦农民的队伍,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所以不能消灭。同时,袁、王部队又具有一定实力,熟悉当地情况,是建设根据地不可多得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类似这样的队伍非常庞大,甚至遍及全国,我们要把他们联合起来,变成革命的队伍。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敬佩毛泽东超人的眼光。

最终,毛泽东在“古城会议”上力排众议,确定对袁文才、王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这一方针正确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这一重大问题。

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毛泽东对袁、王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耍什么手段和玩什么花样,而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考虑所采取的一种政策和策略,更是对袁、王政治上前途上的关爱和感情上的信任。

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安家茅坪之后,袁文才竭尽全力地帮助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摆脱困境,渡过难关。首先在茅坪攀龙书院开办了根据地第一所医院——茅坪后方医院,接着,在象山庵设立了工农革命军后方留守处。1927年冬,又在桃寮创建了我军第一个被服厂。由此解决了部队急需解决的伤病员的医治和部队吃饭穿衣等重大问题。袁文才又凭着与王佐这种特殊的兄弟感情,通过大量的说服和引导工作,使王佐愉快接受了党的领导。1928年5月1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的永久通讯处:宁冈袁文才。”从中我们不难掂量出,毛泽东对袁文才工作的满意度和极大信任。

早在1927年12月中旬,毛泽东在写给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就建议省委批准袁文才担任前委委员或特委委员,让他直接参与前委或特委的领导工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袁文才在湘赣边界党、政、军中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从党内职务来看,他是两届湘赣边界特委委员,是中共宁冈县委书记;从政府职务来看,他是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从军队职务来看,他是团长,两届红四军军委委员,红四军参谋长。王佐是副团长,两届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四军军委委员,边界党的“二大”之后,又担任了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承担整个根据地的后勤保障工作。

特别是1929年1月4日在宁冈柏露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上,如果按照当时党的六大文件精神,袁文才、王佐都属于应杀之列。结果呢?非但没有杀,而且还被提拔使用,王佐由副团长提为团长,袁文才由团长提升为红四军参谋长。

明末学者王夫之说过:“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要立足险恶的环境,战胜强大的敌人,使弱小的红军发展壮大,革命事业成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地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对袁、王从团结、改造到信任、重用,我们不难领悟毛泽东在用人上深谋远虑的策略思想。

五、动之以情,晓之以义

古人曰:“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强于心,不强于力。”这里所谓的“心”,指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而人们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归根结底又是来自社会现实,来自环境的影响,包括所接受的教育、引导。古城会议之后,毛泽东针对袁、王的特性,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毛泽东的大智大勇,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善于以真诚的情感来打动人、以革命的大义来教育引导人的策略思想。

大仓会见时,毛泽东送给袁文才100支枪。毛泽东为什么敢给袁文才、王佐送枪?这是因毛泽东有着超人的眼光和过人的胆量,并充分分析和掌握了袁、王的特性。在大仓会见时,毛泽东就问袁文才有多少支枪,袁文才如实跟毛泽东说:“毛委员,不瞒你说,我现在只有60条枪。”毛泽东当场送给袁文才100支枪,“并诚恳地说道:送给你们这批武器,只为略表工农革命军的一份心意,真诚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发展壮大起来。”[3]P61随后毛泽东到达井冈山的大井时,又送给王佐70支枪。毛泽东这一不同凡响的举措,深深打动了两位绿林首领,因为,在那“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动乱年代,在“宁肯人死,不可枪丢”的时期,袁文才、王佐都深深懂得枪的重要作用。所以,毛泽东送枪,使他们深受感动,他们从内心感到毛泽东的一片真诚和信任。袁文才当即回赠了1000块大洋给毛泽东,王佐也送给毛泽东500担谷子。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的真诚和信任,使他们深受感动,洞开山门,把秋收起义部队迎上了井冈山,使他们在井冈山上摆脱了困境,渡过了难关,站稳了脚跟。

1928年2月7日,被毛泽东派去改造王佐部队的何长工,帮助王佐根除了他的心腹大患尹道一,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取得了袁、王的信任。尹道一是永新县的大土豪,是敌人五县联防总指挥,袁、王一时还没有办法搞掉他。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指派何长工带领一个连,采取诱敌深入的伏击战,配合王佐部队在垇头垅一举消灭了尹道一和他的部队。当王佐看到尹道一的人头时,激动万分,他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说:“还是毛委员、共产党有办法,以后,我信服毛委员,信服共产党!”而毛泽东则利用这件事及时加强对王佐的思想教育,他说:“干绿林的人,其结果并不很好,不是被国民党吃掉,就是被国民党骗去‘招安’,也有的自相残杀。”[3]P62这些话更加坚定了王佐紧跟共产党的决心。

在对袁、王部队的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在派出游雪程等4名干部到袁文才部队、派出何长工到王佐部队之后,又陆续选派了宋任穷、熊寿祺、蔡协民、曾志、贺敏学、曹里怀、张际春等二十多名干部到袁、王部队工作。他们都是优秀的军政干部,这无疑为迅速改变这支部队的状况、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袁、王的成功改造,体现了毛泽东一系列高超的策略思想。它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克敌制胜。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何长工.改造袁、王与“双枪兵”[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陈士榘回忆录(刘恩营整理).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Understanding Mao Zedong’s Strategic Thought from His Successfully Restructuring Yuan Wencai’s and Wang Zuo’s Armies

YUAN Jian-f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Mao Zedong successfully restructured Yuan Wencai’s and Wang Zuo’s armies by his great mind and extraordinary wisdom as a great proletariat revolutionist.The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sufficiently embodied a series of Mao Zedong’s strategic thoughts,and the success of restructur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Mao Zedong;Yuan Wencai;Wang Zuo;remolding the army;strategic thought

D23

A

1674-0599(2012)03-0041-05

2012-03-23

袁建芳(1957—),男,江西井冈山人,袁文才嫡孙,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井冈山斗争史。

(责任编辑:贺文赞)

猜你喜欢

井冈山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井冈山之恋
井冈山上唱井冈
七绝 井冈山
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