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经验启示

2012-01-27王雪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王雪竹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部,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经验启示

□王雪竹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部,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及经验启示,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加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历程、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总结和梳理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及经验启示,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加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富国强民的智慧,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糟粕,导致了中华文明甚至国家在近代的衰落。要消除内忧外患,解中华民族的倒悬之危,不仅是要赶走入侵者和推翻腐朽统治,其更深刻的含义是实现由传统朝代国家向现代法权国家的转变,实质是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民族新文化。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显然,无论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革新派,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无力承担,堪当此任者唯有中国共产党。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党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观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深刻认识到“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1]P206,将思想文化建设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多次把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军事不可分离的要素,作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为深刻,始终把文化战线视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文武两条战线中的一条战线,实现了有效的文化控制和较完善的文化整合。新中国成立后,顺应“文化建设的高潮”[2]P345的到来,党和政府以极大的决心迅速开展文化建设。在对国内主要矛盾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主体地位。

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力量。党始终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先后作出专门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指出精神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P241-242,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P2,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90年代,党创造性地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并从两个大局,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和整个世界的大局来考察文化建设,认识到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4]P36,认识到“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5]P388。十五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演进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党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6]P1678并先后提出“以德治国”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前者将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后者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能否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大事,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还属首次,足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十六大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7]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P37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体现了党对于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充分认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关于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目标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确定文化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作社会结构定位。第二,将文化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确定文化所处历史阶段及其性质,对文化作历史定位。由此,毛泽东创造性地给文化以经典性界定:“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9]P663-664,并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9]P708-709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整合与创造,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性质和根本方向,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纲领。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0]P151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开始形成。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科学概念来指代我国先进文化。前者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后者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二者都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要求,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长期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9]P697-698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新思想不断生长,成为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

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随后30年中的文化发展划定了基本的格局,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判断、估价和分解,重构中国的社会主义类型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说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脱离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先进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11]P2050党的十五大同样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指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既是以往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文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关于文化建设方向和方针

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2]P857,并明确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13]P268,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任务、目的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决定的。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二为”方向,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

“双百”方针是在借鉴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经验,总结建国初期党在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而制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13]P27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重申“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4]P256,坚持“‘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15]P47。党从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事业的现实需要出发,在中国新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进步文化的关系上,形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要求全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材料”[9]P706,创造出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16]P747,753这些原则方针,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遵循了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解决了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五)关于文化建设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著名的论断,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反复讲过,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再次针对文化建设问题作出强调。从历史上看,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在于党具有巨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能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不懈奋斗;还在于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和体现。毛泽东不仅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更为重要的是找到发挥这种力量的方法,就是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可以说,确立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始终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无穷创造力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六)关于文化建设的显著成就

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如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讲:“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拦阻,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10]P1515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三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典型地浓缩了文化转型的内涵和成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7]P165-166,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毋庸讳言,囿于国际国内条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左”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干扰,出现过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和挫折,阻碍甚至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尽管“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14]P29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在科技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教育领域,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8]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强调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文化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更加注重文化的战略地位,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看成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投入不够,规划部署不够,还没有真正从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部署、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冲击,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严重损害;一些社会成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恶性膨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和国家观念淡漠,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及表达更为便捷,提高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产业、经济属性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

(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5]P369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立党立国的根本,丧失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要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旧文化,建设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善于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正确方向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刻反映了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二为”方向,要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一要引导其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焕发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要倡导树立精品意识,以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要,经得起时代筛选的精品力作;三要引导其坚定不移地为净化文化环境贡献力量。对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渲染娱乐性的“文化垃圾”,以及各种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自觉反对和抵制。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在艺术发展上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二为”方向的理解出现过片面、简单和绝对,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使得一些主旋律作品显得概念化、脸谱化,缺少吸引力;近些年我们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但也有些人有过绝对化的理解,认为文化产品的形式、内容可以无所顾忌,不受任何限制。这些都是片面、孤立、机械理解文化指导方针的结果。很明显,“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容不得误读,不可偏废。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统一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既能够树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能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既要勇于管理,还要善于管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五)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反观现实,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处于由试点向面上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了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相当数量的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还未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壁垒,制约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都在呼唤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束缚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破除,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六)坚持尊重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把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关系改革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把知识分子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始终遵循知识创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类文化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各艺术门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短缺。鉴于此,只有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注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创新,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才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The Great Process,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PC Strengthening Culture Building

WANG Xue-zhu
(Department of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China)

Since the day of establishment,the CPC has been not only the loyal successo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active urger and developer of Chinese advanced culture.Our Party has always thought highly of utilizing culture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gather all forces,and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advance the undertak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by new disillusions of ideology and culture,new product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new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To sum up the great proces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CPC leading the people to conduc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help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and boosting the gran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more self-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culture building;CPC;process,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D26

A

1674-0599(2012)03-0086-07

2012-01-22

王雪竹(1985—),女,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学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201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执政党领导理论、执政党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