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2012-01-27
编完本期稿件,新年已经来临。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度。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许多国家都处在一个“双周期”(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叠加的考验之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刊观察家说,我们是在不确定中前行。
从国际看,李伟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将面对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政治周期、商业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发达国家政府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为短期应急所困,难以有效实施重大结构性调整。总体看,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本刊观察家认为,从中国来说,换届因素历来是一个影响决策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通常规划大的项目上马,大干快上,尤其在“十二五”的第二年,更是落实项目开工的加速阶段,“GDP挂帅”会依然盛行,存在与中央决策反向而行的倾向,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步伐减慢,科学发展观的执行会打折扣。而在世界经济放缓并存在二次衰退可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紧,国内经济处在减速放缓阶段,按照刘世锦的说法,今后将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之下,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决策出错的可能性大于以往三十年的任何一段时间。
在这样复杂环境下,如何确保2012年“稳中求进”?
李伟认为,调结构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所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形成增长的新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稳增长、控物价为调结构创造必要的、宽松的条件,通过有效的调结构、促转变、提效率、增效益,真正从根本上营造能够较长时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景。
余斌也认为,应当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在要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促进双轨利率向单一市场利率并轨,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破垄断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等。
吴晓灵表示,制度改革的红利在过去30年中已经享受完了,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不能靠原有的结构推动,而应该靠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
杨伟民说,2012年经济实现“稳中求进”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要稳定政策,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不对宏观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调整;二要完善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等方面,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三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包括增长与物价,目标时间和任务时间的平衡,稳与进的平衡。
陈少强、王思娴说,2012年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但是,也要注意适度,把握好政策力度、政策进度和政策广度的合理边界。
范建军建议,2012年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稳健”,放弃“窗口指导”的信贷调控模式,转而采用更为市场化的以银行间市场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信贷调控模式。在“稳增长”方面,货币政策的发挥空间有限,应将重点放在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上。
马晓河则表示,今后在宏观调控政策运用上,要科学把握节奏,合理掌控力度,慎重运用组合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应该转向,由实际上的从紧货币政策调整为中性货币政策。
许正中提醒,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进入还款高峰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遏制地方债务金融化之势刻不容缓。一旦引发危机,很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打断经济增长的势头,停滞深化改革的步伐,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韩俊则强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冯奎认为,要逐步与有序地解决农民工问题,既需要战略上高度重视,又要战术上精心把握。“高度重视”,“逐步解决”、“有序引导”就是应该把握的行动指南。
刘奇则从消除贫困角度表示,要树立扶贫“五题观”,用长效的办法解决扶贫这一永恒的主题,让所有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本刊观察家提出建立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这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也是稳定预期、在不确定中稳步前行的可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