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背后的平衡
2012-01-27观察家
◎ 观察家
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引起了决策层的警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进入2011年之后,GDP增长率逐季下滑,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9.7%、9.5%、9.1%和8.9%,今年一季度再回落到8.1%,连续5个季度增速回落。尽管8%以上仍属于高速范畴,而且在年初确定的预期范围内,但是经济增长连续下滑,发电量、PMI、工业增加值、信贷和有效需求等主要先行指标和预警指标都在下降,在此情况下,趋势性失速、深度下滑的危险需要警觉。有专家预计,今年二季度会“破8”,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政策刺激,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破7”。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中国是不堪忍受的。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际,经济剧烈下滑,2009年跌至本轮增长周期的谷底6.6%,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倒闭,失业剧增。当时,政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局面恶化,取得明显成效。尽管这些措施后来引起争议,但有一条很明确,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合理增速,这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增长不等于一切,但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
高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30多年,我们已经习惯这样的情景持续、反复出现,正是因为这样的高速增长给全社会的发展面貌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增长的取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未来还要继续发挥二者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问题是,我们还能实现这样的高速增长吗?我们究竟需要稳定什么样的增长?如何稳增长?在增长中如何平衡?
目前我们所谈的增长,无论是速度、实现路径还是内涵、目标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从速度来说,过去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的增长现在不可能出现,也不能去盲目追逐这样的高速度,否则不仅资源、环境等无法承载压力,而且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难以淘汰,甚至会死灰复燃,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给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制造障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谈。当前的稳增长显然不是要稳定和追求那样的高增长。但是,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不行,因为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都与之紧密关联,一旦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受到影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激化。按照王一鸣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当前的短期问题上,很难集中精力去解决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的中长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增长就是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条件,也是为社会安定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
那需要稳定的是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我们认为,第一,按照一般研究结论,现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8%—9%之间,当前要争取将经济增速稳定在这一区间内,这既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的压力,又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平稳进入“中速发展阶段”。第二,这种速度既满足促进就业增加的要求,又能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原则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满足这两个基本要求,可以说就是一个合理的增速,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这一“合理增速”也会不断作出调整。
从稳增长的实现路径来看,传统的“三驾马车”的拉力已经出现变化。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目前,出口受困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出现低增长徘徊和波动状况,拉力明显不如从前,但当前必须努力稳定出口市场,这是稳增长的一条大腿,不可轻弃。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抓手,但是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很多政策和体制安排紧密相关,五月份的消费增长就不乐观,很多热点消费领域甚至接近零增长。这需要重视,切实采取措施来激发潜在的消费能力。当然,在刺激消费的政策设计上需要平衡短期效应与长远潜力的持续释放,避免寅吃卯粮式的透支。对于投资来说,当前要走出一个认识误区:一谈投资就抵触、批评,认为是计划经济回潮。在当前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没有投资的常态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常态增长。政府投资一直是我们对付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均等化服务、切实改善民生的一个机遇。当然,政府需要回应社会的关切: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危机,把好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率,关键是要对民营资本开放投资领域,为切实落实开放政策提供制度支持,提高民营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稳定增长中的作用不能犹豫不能反复。
稳增长不光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合理增速,更重在稳定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关键在稳就业,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同时,要在稳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民生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平衡。这也是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