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比较

2012-01-27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8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科技改革

程 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北京 100089)

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比较

程 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北京 100089)

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改革背景、改革目的、改革路径和特征、改革趋势等方面对30余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繁荣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力,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体制创新提供参考。

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比较

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是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带动下走向改革的。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阻隔,我国学者分别从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两个视角对其改革历史、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变迁、成效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二者的综合和比较研究较少。本文在厘清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改革背景、改革目标、改革路径和改革成效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繁荣的重要支撑力,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体制创新提供思考。

回顾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不难发现,虽然学者们对两个领域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完全重合,但科技和文化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之间有无法截然分开的密切关联。我国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宏观指导下,改革背景、改革路径与特征、改革趋势等基本一致。

1 改革背景比较

比较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显而易见:经济体制改革是二者共同的时代背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在这一讲话精神推动下,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将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原本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归纳其问题,具有高度相似性,突出表现为:多头交叉,重复封闭的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行政主导的运行机制;缺乏竞争,落后低效的管理手段;没有活力,呆板单一的创新 (或创作)模式等,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面对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解决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解决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僵化的弊端,是改革开放之初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共同难题。科技体制改革以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以197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先后拉开序幕。

2 改革路径与特征比较

对比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也不难得出:二者虽然在改革时间推进上不完全一致,但走过了大体相同的路径,都经历了“恢复与探索”、“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国有市场主体”、“两分开两手抓”4个阶段,表现出相同的特性。

(1)“恢复与探索”阶段。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在这一阶段首先都是清理和整顿“文革”留下的不良影响,恢复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建立起来的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1979年,邓小平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论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划清了政治问题与文艺问题的界限,为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裹挟中,先后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在科技领域,发挥专家作用,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科研人员“下海”办企业,探索通过创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的路子等成为这个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特征。在文化领域,调整专业艺术表演院团布局,精简院团数量,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措施,探索解决文化单位经济困境的新路子等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科技和文化两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共同特征是:从恢复元气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科研院所和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的改革开始起步。

(2)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阶段。经过几年“探索”,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扩大范围,深化内容。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减少科技事业费支出份额,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支出比例,开放技术市场,扩大研究所自主权,鼓励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鼓励科技人员停薪留职,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措施加以实施。文化单位则是通过实行“双轨制”,除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外,一些原属事业单位的院团转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把院团推向市场。同时,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发展文化市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前期这个时段内,科研院所和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与市场更加紧密的结合,成为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此相一致的是,科研院所和文艺院团管理市场化,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产业化的思路逐渐清晰,成为改革的主要特征,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3) “重塑国有市场主体”阶段。在这个阶段,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科研院所和文艺院团逐步企业化,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逐步产业化的基础上,以国有科技和文化事业单位为依托,重塑国有市场主体,与市场经济基本适应的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体系开始构建。在科技领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框架明确,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三是建设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完善企业制度,改进政府科技计划管理等。在文化领域,强调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发展;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路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推进。在微观层面,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企业化、市场化,成果产业化;在宏观层面,开始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表现出与市场经济逐步成熟背景基本适应、紧随其后的特征。

(4)“全方位深化改革”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显现出缺陷,以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科技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有所弱化,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党的“十六大”之后,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在各自领域内分别转向了将“事业”和“产业”分开,分别对待,分类发展的思路:公益性科技和文化事业单位继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科技和文化单位继续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在科技领域,针对科技宏观管理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不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等新问题,通过整合与建设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对以公益性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给予扶持,加大自主创新企业扶持政策力度,促进科学共同体成长等措施,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在文化领域,继续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和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发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作用,壮大国有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打破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文化单位重组改造,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政策措施。

自2002年以来,在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搞活微观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重视科技和文化的社会效益,实行“事业”和“产业”两分开,两手抓,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和主导作用,成为这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共同特征。

3 改革趋势比较

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必将顺应国际发展大趋势,立足基本国情,深化改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未来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引擎,二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发展趋势将不断趋于一致。从科技和文化主体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科技和文化主体与内部员工关系等角度考察,可见一斑。

(1)科技和文化主体与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进入“政府主导促进事业发展,市场主导促进产业发展”阶段。

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几乎掌握全部社会资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结构逐步发生结构性改变,政府分别推动科技主体和文化主体走向市场。随着市场配置取代计划调配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政府作为科技和文化机构直接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大大弱化,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新时期,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在科技和文化领域,都将实施“事业与产业分开”的发展思路,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一方面政府将更多地承担向社会提供科技和文化公共产品的职责,另一方面,科技和文化产业都将深度融入市场。新时期,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都将进入“政府主导促进事业发展,市场主导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2)科技和文化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松散型向紧密型演进阶段。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单位”结构,既是社会组织方式,又是资源配置方式。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作为“社会”代表的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和各种社团,要么依附于政府之下,要么被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科技主体和文化主体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松散型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行政权力逐步从科技和文化机构和微观管理领域退出,其社会职能必然由社会和市场来弥补,各种科技和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始活跃,逐渐发展成为科技和文化领域重要的资源供给者和服务提供者。改革转型期,科技和文化类社会组织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展为“由局部向全局,由表层向深入”的良性互动关系。新时期,我国进入社会管理改革的关键时期,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改革都将朝向有利于社会发育成长的方向发展。社会越发达,科技和文化机构特别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科学和文化领域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都将不断提高,这将成为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共同趋势。

(3)科技和文化主体与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进入“从契约约束向制度依赖”转变阶段。

改革开放前,科技和文化单位成员完全依赖所在组织。改革开放后,单位对员工的个人控制开始松动,维系单位与成员之间的社会性制度日益弱化,成员对单位的依附程度逐步降低,科技和文化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的权威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大部分科技和文化单位试行职工聘用制、干部选拔任用制、绩效分配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干部终身制被打破,员工的收入与岗位、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单位效益挂钩,体制内成员开始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员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由组织依附向契约约束转变。未来改革中,科技和文化领域都将遵循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中,将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科技和文化机构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将从契约约束向制度依赖转变。

4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由于科技和文化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自1978年以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在背景、目的、原则、路径、手段、趋势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一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根据党的十七届六种全会要求,科技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经过三十余年的分别和分步推进,已经到了需要同时同步、逐步靠拢、相互交叉推进的时期,两条平行线需要缩小间距,紧密靠拢,逐步交叉融合为一条线,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使科技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引擎和翅膀。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与阶段特征[J].调查研究报告专刊,2008,(12).

[2]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科技管理,1999,(3).

[3]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4]封颖.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与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hina/070117/13202674-2.html,2007年1 月17 日.

[5]梅永红.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出路[N].学习时报,2010-5-5

[6]傅才武,陈庚.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7]王亚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尚待持续深化[N].云南日报,2011-12-26

(责任编辑 胡琼静)

The Comparison of Reform on S&T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in China

Cheng 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By reviewing the basic processes of S&T system reform and cultur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the article makes comparison between S&T system reform and cultural reform in China in 30 years from reform background,objective,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The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S&T becoming important engine and bearing of cultural development,innovate and prosperous,as well as exploration of system reform in combining them.

S&T institution reform;Cultural institution reform;Comparison

2012-06-17

程萍,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管理学博士,德国彼勒费尔德大学社会学系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访问学者,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学等。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科技改革
改革之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改革备忘
科技在线
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
改革创新(二)
科技在线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