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2-01-27韦守居
韦守居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4
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韦守居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4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推向纵深,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是关键。在分析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工学结合解决思路及实施方案,方案的执行可为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提供保障,提高教学质量。
软件技术;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推向纵深,作为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而信息化建设对中高级技能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很大需求,目前我国包含软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极缺。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外由于职业教育的体系比较健全,更有微软等IT龙头企业的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纵观国内,由于起步较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虽然许多大学在近几年纷纷设置独立的软件学院,国家也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但多数学校积极培养的是学术型或研究型软件技术人才而非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众多高职院校设立的软件技术专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定位不准;师资力量缺乏;生源素质差异大;实训条件落后,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同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最后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也易产生厌学心理[1]。为改变这种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最佳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方法。众所周知,工作岗位是企业提供的,而学习一般在学校进行,因此,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与特点,共同完成整个教学的完整过程,目的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性强,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强、具备创业能力与创业激情,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企业对新人的满意度。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尝试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方式,但都存在一些问题[3],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的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很好的根据自身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学生自身素质特点等这些关键因素来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盲目参考别人的培养目标,从而制定出自己的大而全,但可实施性和可达性不强的培养方案,华而不实。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为中心,必须够用为原则。那么我们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要了解计算机软件相关岗位群,制定出相关岗位群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要求,结合本校情况及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关键也是核心所在,是工学结合能否得到执行的前提。
(2)工学结合时间冲突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既要有学校的理论学习又要有一定的企业学习时间,这两个阶段同等重要。高职现在的学制是3年,多数学校实行的是2+1(有些专业为2.5+0.5)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面的2年(或2年半)集中在学校进行理论和校内实训学习,后面的1年(或半年)是集中到企业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较好的做法是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到必需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做专业工作,在工作中掌握专业技能,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然后再回学校做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但不管是2+1或2.5+0.5的模式,学生到企业做专业工作(顶岗实习)都是安排在最后,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后直接毕业,就算是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某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足,也已经没有时间再在学校中进行学习提高,这种时间安排的冲突导致了工学结合的效果大大降低。
(3)工学结合过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安排到企业进行,但往往学校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离企业需要存在巨大差距,加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加上国家对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缺失,多数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被接收的多数也是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能从事专业对口的技术性工作,也就谈不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有些企业接收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也专业对口,但企业在培养学生1年或半年后,学生学到实际操作技能,随着毕业到来,学生也随即跳槽离开,经过1年或半年的培养,最后却不能被企业所利用,有些甚至跳槽到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就业,造成了企业对培养新手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不对口,实习期间收入不高,实习过程敷衍了事,影响了工学结合教学的效果。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针对工学结合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符合我院实际的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析专业岗位群,结合实际,制定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涉及的就业岗位有JAVA平台软件开发、.NET平台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实施与营销等岗位。我们在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软件技术学生素质特点和师资特点,我们最后确立以.NET平台软件开发工程师为我们的目标主线,以WEB网站开发与维护工程师和软件实施与维护工程师为辅线,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对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做出规定,并对学生的毕业条件等做出约束。方案中,依据人才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及对理论与实训教学做出合理安排,规定实训课时占50%以上,对核心课程,课程实习要安排2到4周到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不能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前,必须保证在学生实训回校后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提高。实习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带队教师辅导为辅,学生实习成绩由企业导师按项目完成情况及学生实习过程表现打分,企业导师按外聘教师待遇计酬,提高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热情。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制定了课程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情景模式、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做出规定,保障课程的教学效果。
(2)结合实际,编写校内教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参照物,教材内容一定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理论知识要能为技能训练服务,要能体现案例教学及项目教学要求、符合自身学生特点,案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而且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有亲身体会,前后案例间要有衔接性与循序渐进性,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与岗位能力要求,要体现流行技术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此,我们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编写了《C#高级开发应用》、《面向.NET的WEB程序设计》等校内实训教材,案例从诸如学校机房管理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开发、课程网络课件开发设计等身边的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开始,升华到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设计。
(3)成立软件开发工作室,锻炼教师实践技能的同时执行项目教学
为了提供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能对学生实行项目教学,我们在校内成立了软件开发工作室,工作室按软件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办公模式进行布局,设工作室主任及各项目小组,承接校外项目和校内管理软件项目。工作室主任负责工作室日常运营管理,各项目小组由2到3个任课教师组成技术骨干,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承接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4)利益挂钩,企业参与,完成顶岗实习
对于顶岗实习,要想企业积极参与,光和他们讲大道理是没用的,我们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的特点,在课程实习阶段的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聘请企业相关主管为指导教师,按照外聘教师待遇给予酬劳,有利可图,多数主管愿意指导学生,同时学生按学徒工模式不领取任何酬劳,企业也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在毕业前的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阶段,我们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活其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加上学生在课程实习阶段有过顶岗实习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企业或许也能从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一些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企业也乐意接受,对于少部分顶岗实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求回到我们的软件开发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
这些措施都较好地保证了我们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工学结合教学的完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执行好工学结合,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积极的企业参与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学校的现有资源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紧跟企业需求的脉搏,在执行工学结合过程中,要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这种利可以体现在经济利益,也可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渴望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工学结合得以很好落实。
[1]张耘.工学结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探析[J].创新与创新教育,2012(2):23-2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东志.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2):125-127
G420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