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四十四)两种病原菌引起的番茄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2-01-27李金萍白全江周艳芳王燕春李宝聚

中国蔬菜 2012年3期
关键词:图版分生孢子白粉病

李金萍 白全江 周艳芳 王燕春 李宝聚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00年Salmon首先在意大利发现番茄白粉病,将其病原菌鉴定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1919年日本泽田兼吉首先报道我国台湾省番茄上的白粉病菌为蓼白粉菌(E.polygoni DC.)。在我国的云南、河南、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也曾有过对番茄白粉病的报道。近些年,随着我国温室番茄种植面积的增加,白粉病在我国的番茄生产中有逐年加重趋势,一般年份发病率5%~15%,严重地块达80%~100%,已经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大敌。

2011年由番茄粉孢(OidiuMlycopersici)以及辣椒拟粉孢(OidiuMtaurica)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在内蒙古赤峰市大面积暴发,为害十分严重。由于这两种病原引起的发病症状差异较大,尤其是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的症状与之前我国报道的完全不同,导致当地的植保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不能准确诊断该病,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2011年3月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白全江所长将采自赤峰市的番茄病样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综合防治课题组,经显微形态观察初步确定该病是由番茄粉孢和辣椒拟粉孢两种病原引起的番茄白粉病。2011年9月该病害在内蒙古赤峰市的秋茬番茄上再次大面积发生。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田间为害情况,同时应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及赤峰市农业服务中心的邀请,我们走访了赤峰市主要番茄种植区,同时通过显微镜进行现场诊断,进一步明确该病害是由番茄粉孢以及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2011年秋末冬初季节我们在甘肃地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白粉病在该地区为害严重,病原菌主要为辣椒拟粉孢。

1 两种病原菌引起的番茄白粉病症状

1.1 由番茄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症状 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发展。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绿小点,然后扩大为近圆形病斑,叶片正面着生白色粉状物(彩色图版1),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起初粉层稀疏,后期逐渐加厚,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白色霉层(彩色图版2)。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连片或覆盖整个叶面,病斑处布满白色粉层(彩色图版3),抹去白色粉层可见病部组织褪绿。发病后期病叶变黑褐色并逐渐枯死(彩色图版4),整株的下部叶片全部发病,布满白色病斑。叶柄、茎也可感病,发病部位产生白粉状病斑(彩色图版5)。

1.2 由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症状 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多是下部老叶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的黄色病斑(彩色图版6),边缘常有不明显的黄色斑块,与叶霉病症状相近(彩色图版7),然后扩大为多角形病斑,从中央开始变为褐色(彩色图版8),叶背产生白色霉层(彩色图版9),湿度大时叶正面也会形成少量白色霉层,病斑扩大相互愈合;发病后期,病斑处变薄并呈深褐色,病斑扩大连片,覆盖整个叶面,致全叶变褐干枯而死(彩色图版10)。 田间发病严重时番茄植株下部叶片干枯脱落,只剩下顶部的几片新生叶,最终导致植株失去结果能力和经济价值。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茎和叶柄染病,产生褪绿色病斑。

2 番茄白粉病病原菌

我国台湾地区最早报道番茄白粉病,该病的病原为蓼白粉菌(E.polygoni)。近年来也有报道称,该病的病原菌为番茄粉孢(O.lycopersici)和新番茄粉孢(O.neolycopersici)。但在我们的鉴定研究中发现,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番茄白粉病是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即番茄粉孢和辣椒拟粉孢。由辣椒拟粉孢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及报道。

2.1 番茄粉孢 番茄粉孢(O.lycopersici)无性阶段为番茄粉孢属,菌丝分布于表皮,不穿透叶肉组织。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无色,多为0~3个隔膜,大小为(60~120)μm×(7.5~9.0)μm(彩色图版11)。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大小为(26~42)μm×(16~20)μm,末端着生萌芽管(彩色图版12),老龄分生孢子表面有网状突起。初生分生孢子形状不规则,基部略平截,表面粗糙,有各种小突起。次生分生孢子棍棒状或柱形,无色,表面有各种条状纹饰,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有少量单生(彩色图版13)。次生分生孢子着生部位略有溢缩,基部平截。未发现该菌有性世代,但有文献报道,闭囊壳埋生于菌丝中,近球形,内生子囊近10~14个,子囊近卵形,少数近球形,有明显的柄或无柄,其中多含3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卵圆形或椭圆形(Kiss et al.,2001)。

2.2 辣椒拟粉孢 辣椒拟粉孢(O.taurica)的无性型为真菌的拟粉孢属,菌丝体叶两面生,存留,展生,灰白色毡状;分生孢子梗一般较细,散生,无色,有分隔(彩色图版14)。分生孢子无色,单个生于孢子梗的顶端,一般有两种类型:初生分生孢子烛焰状,顶端尖锥形,基部平截,表面很粗糙,有疣状或长条状突起,单个顶生于从气孔伸出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无色透明,大小为(45.5~70.0)μm×(12.0~15.5)μm(彩色图版15)。次级分生孢子圆柱形,少数棍棒形,两端平或钝圆,表面也很粗糙,有疣状、块状或条状突起,大小为(44.8~72.0)μm×(9.6~17.6)μm(彩色图版16)。有性态闭囊壳埋生于菌丝中,近球形,直径140~250μm,附属丝丝状,与菌丝交织,不规则分枝,内含子囊10~40个,子囊近卵形,大小为(80~100)μm×(35~40)μm,大多含子囊孢子 2个,子囊孢子单胞。

3 番茄白粉病发生规律

3.1 初侵染来源 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病残体带菌,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主要在温室冬作番茄上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或直接突破角质层侵入寄主(王媛媛 等,2004)。番茄白粉病菌为内寄生菌,田间发病后,菌丝在叶肉组织内蔓延,分生孢子梗从寄主叶背气孔伸出,其顶端长出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易于飘散,主要靠气流传播蔓延。

在南方番茄常年种植区,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冬作番茄或其他寄主上存活,无明显越冬现象,分生孢子可不断产生,反复为害。目前尚未见种子带菌的报道。

3.2 传播途径 由于番茄粉孢以及辣椒拟粉孢主要以分生孢子的形式进行传播,气流和风力可以造成该病原菌的远距离传播;水滴飞溅以及农事操作人员的手套、鞋子、衣物和操作工具等均可以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

3.2.1 气流传播 番茄白粉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侵染新生的叶片,随着病情的发展又不断在发病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脱落后通过气流进行再侵染。

3.2.2 风力传播 发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着风力传播到新叶上或其他的感病寄主植株上,进行再侵染。

3.2.3 雨水滴溅 病菌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灌溉以及雨季来临时随着水滴飞溅,将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溅射到其他健康的寄主植株上进行侵染,可引发病害的流行。

3.2.4 农事操作传播 在农事操作人员进行整枝、分苗、移栽、除草等农事操作过程中,田间有发病植株存在时,病原菌会粘附在操作人员的手套、衣物、鞋子以及工具上,伴随着操作人员在田间的走动进行近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会造成病害的蔓延。

3.2.5 昆虫传播 田间昆虫(蓟马、蚜虫、白粉虱等)取食感染番茄白粉病病株后,病原菌会粘附到昆虫的虫体或口器上,再次取食时,可将该病原菌传播至其他健康植株。

3.3 田间发生规律 番茄白粉病侵染需要一定的空气湿度,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需要有水滴存在。温室内湿度大,菌丝生长缓慢,但早晚结露较多且时间长,导致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几率增大;湿度小,早晚结露少且时间短,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几率降低,但菌丝生长加快,产孢量增多。该病在l5~30℃均能发生,最适为25~28℃。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菌源的条件下易造成该病的流行。

因此,一般白天温度25℃,湿度小于80%,而夜间湿度稍大,大于85%时,该病扩展得最快。50%~80%的相对湿度以及弱光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但长时间的降雨可抑制病害的发生。

4 番茄白粉病防治方法

由于番茄白粉病菌繁殖率高,且一个流行季节可繁殖多代,因此其病菌群体数量惊人,蔓延快,为害严重。条件适宜会造成该病害大规模暴发,要控制该病害就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4.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白粉菌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无法离体培养,因此,在番茄白粉病抗性育种方面存在很大障碍。虽然野生番茄品种中存在抗性基因,但是目前研究出的抗白粉病的品种还很少,抗性较好的品种为Geronimo。我国对于番茄白粉病抗病性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见对番茄白粉病抗病性系统研究的报道。

4.2 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清除,采取晒干焚烧的方法减少田间菌源。采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及田园周围杂草,进行深埋或焚烧,减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②加强水肥管理。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控施速效氮肥。采用高垄栽培,适量灌水,勤通风,尽量避免土壤忽干忽湿(李宝聚等,2009)。灌溉时尽量选择晴天进行滴灌,切忌大水漫灌和膜外灌水,灌水频次一般春季间隔10~15天,夏季间隔8~10天,冬季间隔15~20天。

③合理轮作。与葱蒜类作物轮作2~3年以上,可有效地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生。

4.3 化学防治 目前,生产上种植的番茄品种大多不抗白粉病,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白粉病的最主要手段。

在发病前期或发病初期,只有植株下部少数叶片出现褪绿症状,此时病原菌菌丝还处于叶片组织内部的萌发阶段,应及时用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或2%多抗霉素水剂200倍液,间隔8~10天施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将病害有效地控制在发病初期。发病中期植株的中上部叶片、嫩叶甚至叶柄、茎和果实也出现病斑时,菌丝由叶片组织内部发展到外部,而且在适宜的环境下靠气流快速传播。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可以将保护型和内吸型的杀菌剂同时使用,喷洒药剂时要全面、彻底。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氟硅唑乳油6 000~8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3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用药间隔期一般为7~10天,连续用药2~3次。注意药剂的交替和混合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李宝聚,柴阿丽,赵彦洁,高苇,于淑晶.2009.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十一)——辣椒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 中国蔬菜,(7):19-23.

王媛媛,陈立杰,段玉玺,吕国忠.2004.沈阳地区温室番茄发生白粉病.植物保护,30(5):91.

Kiss L,Cook R T A,Saenz G S,Cunnington JH,Takamatsu S,Pascoe I,Bardin M,Nicot P C,Sato Y,Rossman A Y.2001.Identifica tion of two powdery mildew fungi,OidiuMneolycopersici sp.nov.and O.lycopersici,infecting tomato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Mycol.Res.,105(6):684-697.

猜你喜欢

图版分生孢子白粉病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鸡 妈 妈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产硫化氢大肠杆菌》图版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