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黄堡窑场的产生与发展简析
2012-01-27刘谦
刘谦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陕西西安710065)
0 引言
陕西中部的铜川市黄堡镇是北方青瓷的故乡,名闻于世的耀州窑就在这里。关于耀州窑的创烧和发展,民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始于西汉,也有人坚持其烧造始于东晋等。①杨东晨《宋代耀州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80页但据考古收获与实物分析得知:该窑创烧于唐,且全面发展,经五代入宋达到繁荣鼎盛,所制瓷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金代延续,元代开始走向衰落,明代以后彻底衰亡,终烧于明代中期的弘治、嘉靖年间。如此看来,耀州窑黄堡窑场连续的烧造历史达八百余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窑场,其发展历程同一般事物一样,经历了由产生、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过程。
1 唐代耀州窑黄堡窑场创烧并全面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制瓷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处于京畿要地的耀州窑提供了创烧和发展的良好机遇与广阔空间。在初创阶段,早期耀瓷模仿前人或越窑,制瓷工艺粗糙,胎泥不够精细,颗粒大,有气孔。一般器物胎釉均厚,釉不透明,瓷化程度较差。到了唐代晚期,制瓷工艺得到改进,胎泥采用加水沉淀使之变细,或是在坯胎表面浸涂一层含铝量较高的化妆土,增加胎体的白度和纯度,对瓷器起着美化的作用,改变了以往的粗瓷形象,制瓷技艺也日臻成熟。随着瓷器胎体加工的不断精细,化妆土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彩绘装饰技法,丰富了耀瓷装饰技法的内容,提高了耀瓷装饰的质量和技艺水平。
此时不仅是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也是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烧制出多品种、多造型、多釉色、多工艺的耀州瓷,充分显示出不踏陈规,勇于探索,不断变革创新的朝气与活力,为日后的长足发展、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多为生活器皿的碗、盘、盅、钵等。造型特点古朴敦厚、浑圆大气,釉色沉稳透亮,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装饰艺术因受成熟的唐三彩制陶技艺的影响,以单色釉彩装饰为主,以釉色或化妆土彩绘装饰以及捏塑和堆贴为辅,坯体剔花、划花、戳印花等装饰技法也有出现,大多在坯体上刻印莲瓣、菊花、菊叶或以竹篦划出多条平行的水波纹,也划单线圆沟纹,然后再上透明釉,釉层较厚,还原烧制后呈青色。多种装饰技法形成了多种釉色的制瓷品种,黑釉和白釉占主流,青釉、黄褐釉、花釉,茶叶末釉,以及白釉黑彩、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地黑彩、素胎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等多种装饰釉色次之。装饰纹样的题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花卉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几何纹等。构图随意多变,形成了唐代耀州窑丰富且绚丽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
在装烧工艺上,以木柴作燃料,用匣钵套叠装烧,三角支垫间隔器物。改变了唐以前用明火叠烧的方法,用半倒焰式的“马蹄窑”烧制,有效地提高了烧成温度和窑炉装容量,避免了落碴、火刺、烟薰、粘坯等弊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为五代耀州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五代耀州窑黄堡窑场继续发展
经过唐代的全面学习和多渠道探索,进入到五代以后,从原料的制备、成型、装饰以及装烧工艺都逐步跨入耀州窑发展史上的成熟时期,制瓷品种和风格与唐代有很大的区别。此时已不再是盲目的学习、被动的跟从,而是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的同时,有目的的主动出击,一改以前多品种、多釉色、多工艺的全面发展的制瓷面貌,变为专烧单色青釉瓷器。这与当时的社会审美观,特别是统治阶级和达官显贵的重“青”重“玉”的审美倾向以及时代风尚有直接联系。另外,当地制瓷原料普遍含铁质较高,以至胎和釉的呈色较深的特殊性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这时,黑釉、白釉、茶叶沫釉,白地绿彩瓷的烧制很少。青釉是主流,有天青、灰青、淡青、粉青、青绿等色泽,呈色稳定,釉质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釉色趋于温润沉静、含蓄典雅,营造出和谐与理智的美学境界,体现了耀州窑走向成熟和自我风格的形成,此时的耀州青瓷可与浙江越窑青瓷相媲美,由此进入了宫廷御用瓷的生产,宣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器物造型多模仿金银器,以餐具、酒具和茶具为主,包括碗、盘、碟、壶、瓶等。同时兼顾其他日用器,品种齐全,应有尽有。
装饰艺术无论从技法工艺、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魅力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技法上,无论划、剔、雕、刻,还是印、贴、戳、绘,都有出现,且运用自如,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多种的装饰技法出现与运用,为五代青瓷锦上添花,形成了精巧秀丽、独具特色的青瓷形象,使之成为五代时北方烧制青瓷的代表和主要窑场。其中以单线勾划为特点的划花装饰技法,在器物上装饰出自然流畅的水波、草叶和团葡的花纹,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五代纹样装饰中运用最多,也为剔花和雕花装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还为宋代普遍采用的刻花与印花装饰技艺开辟了道路。而剔与划相结合、极具浮雕效果的雕花装饰是五代耀州窑最具代表的新技法,应用也较多。除此以外,还可见镂空装饰。五代后期,捏塑与贴花的装饰技法逐渐减少。装饰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纹样等。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具体表现,植物中的牡丹、菊花、莲花等,动物中的鱼、鸟、蝶、狮等,都来源于生活,并通过划、剔、雕、塑等坯体装饰技法,将客观的现实生活对象转化为主观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更完美、更理想的艺术再现。体现了当时陶工充满夸张与梦幻式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装烧技艺上,五代黄堡耀州窑开始探索使用煤为燃料的窑炉,调整和改进窑炉结构,适应燃料变化所带来的局限性,有利于煤的充分燃烧。匣钵套装工艺也有所改进,从唐代的三点支撑叠烧改为漏斗形匣钵单件装烧,同时采用“火照”控制烧成温度,大大提高了耀州瓷的质量,为宋代耀州窑的繁荣鼎盛奠定了基础。
3 北宋耀州窑黄堡窑场辉煌鼎盛
北宋时期制瓷业也得到空前地发展,全国各地名窑辈出,取得辉煌成就。其时独特的审美,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装饰技艺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千余年的陶瓷发展。
黄堡窑场即在这样时代氛围下,依托唐、五代制瓷的技艺,充分挖掘当地的制瓷原料、燃料和工艺等方面的优势,成功地将耀州窑推到了全国名窑名瓷的行列,到北宋神宗时期臻于鼎盛,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璀璨的篇章,成为陶瓷艺苑中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
此时的耀州窑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瓷业兴旺,在《同官县志·工商志》中这样记载鼎盛的黄堡镇耀州窑:“地方故老相传,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所制之瓷,式样雅朴,刻划工巧,釉色精美,上裂冰纹。虽欧瓷之艳丽,景瓷之细致,亦弗能相匹,近年颇为中外人士所珍视,竟有囊巨资来斯地以重值觅购者。”②《同官县志》第二册、工商志,民国三十三年修订版可见北宋黄堡镇耀州窑不愧为一代名窑。
北宋耀州窑制瓷品种繁多,产品除供广大人群众生活使用外,还上贡朝廷,远销海外。以刻划花和印花青瓷最具代表性,黑釉、白釉、酱釉釉等也有烧制。白釉最少,黑釉造型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酱釉是宋代的新品种,数量仅次于青瓷。北宋耀州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十分畅销,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因此,模印技术在耀州窑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北宋中期以后特别盛行。北宋制作的印花范模种类和纹饰都很多,有刀刻阴、阳纹范,正刻得母范,用母范翻印的印花范,戳花范等。
从坯与釉的原料加工制备、成型与装饰、装烧技艺,到产品的釉色、质量与数量,北宋耀州窑均达到鼎盛,成为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远比唐、五代时期精细、讲究。制瓷工序开始采用分门别类的分行加工制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将耀州窑制瓷技艺推向顶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最高水平。北宋元丰七年的黄堡镇窑神庙《德应侯碑》中,官员张隆这样称赞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视之,往往清水盈匀,昆虫活动,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③(宋)张隆:《德应候庙碑》铭文,此碑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器物造型优美秀丽,造型种类更加完备多样,除碗、盘、瓶、盒、枕、酒具、餐具、茶具、化妆具、棋具等传统造型外,还增加了尊、樽、镂空熏炉、鼎炉等新造型。装饰手法多样,既有独具特色的刻花、印花技艺,又有剔花、划花、搂空、釉下填彩等多种技法。题材广泛,纹样构图统一富有变化,内容含盖植物、动物、人物、佛教造像、历史故事等的二百多种,在同时期窑口中装饰内容是绝无仅有的。
4 金代耀州窑黄窑场堡持续发展
金代耀州窑在继承前代制瓷品种和技艺的同时,也有新的突破。品种以传统青瓷一统天下,只是呈色与宋代稍有不同。金代前期以豆青釉和月白青釉为主,后期以姜黄青釉为主、深灰青釉为辅,黑釉、酱釉、窑变天目釉也有烧制。其中月白釉在金代得到成功烧制,成为大量生产的新品种。器物多素面无纹,釉色白中显青,具有冰清玉石之美,堪称金代制瓷工艺的代表。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用瓷中的碗、盘、钵、碟、瓶、壶为主,造型以浑厚耐用为特征。因胎泥加工不如宋代精细、多发灰暗色,风格一改北宋的轻、薄、巧,变为质朴、浑圆、敦厚。装饰艺术趋于单纯简练,给人质朴敦厚之感,此时的月白釉、姜黄釉和青釉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成为金代耀瓷的新的显著特点。坯体装饰中,印花、刻花居多,所饰纹样与北宋相比略显简洁,刻花更具豪放,印花稍有粗糙之嫌,贴花也有出现,主要是装饰三足炉、狮形灯龙首壶等供器或祭器。纹饰构图出现了把主体动物或植物纹样饰于开光的图形内的做法,纹样构成层次分明,简洁明快。另外,将用布满器面繁盛细腻的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构图,逐渐演变成圆圈或六格式的构图形式,线条简单、生动而流畅,为耀瓷纹饰构图增加了新的语言。装饰题材继承了北宋,以各种缠枝、折枝的莲、菊、梅等植物花卉为主,其次有鹅、鸭、鱼、犀牛等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以婴孩为主,另外还有钱纹、开光纹样等。特别是犀牛望月纹和钱纹比较有代表性,以前出现较少,金代运用较多的纹样,其文化蕴涵不言而喻,体现了金代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金代晚期是耀州窑发展史上由盛至衰的转折期。为了适应市场,陶工们想方设法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了以前一器一钵的烧制工艺,创造了一种“砂圈叠烧”的新方法。即多件器坯叠装在一个长筒匣钵内烧制,所烧产品均为器物内底砂圈无釉的粗瓷。这样,增加了窑炉容积率,提高了产品数量,开创出从精品细瓷逐渐转为粗瓷烧制的新道路。开始表现出衰退的迹象,拉开了元代耀州窑显著衰落的序幕。
5 元代耀州窑黄堡窑场显著衰落
元代受到蒙古族崇尚白色、以白为吉观念的影响,景德镇窑的白瓷在这个时代备受关注与宠爱。相比较而言,装饰较粗的耀州瓷只为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元代前期,青瓷烧制技艺仍延续砂圈叠烧的工艺,但釉色因还原烧制技艺的衰退,具有青中少绿而偏黄,呈姜黄色。此时的釉色与北宋、金相比大为逊色,北宋的天青釉、金代的月白釉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过去。造型多以日用生活中的碗、盘、碟、罐、壶等器皿为主。耀州窑的青瓷产品自创烧以来,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从元代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步入衰落期。到明初已销声匿迹。
当青瓷逐渐消亡黯淡时,元代后期为适应市场竞争、满足人民需求,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花瓷勃然兴起。黑瓷和白瓷是耀州窑创烧时期的传统产品,但质量和数量远不及占主导地位的青瓷。黑瓷和白瓷制瓷工艺简便,容易掌握,釉色纯净素雅。而且,当地的黄土和料姜石等配制黑釉的原料取之不尽,故而在元代再度复苏,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瓷,又称铁绣花瓷,即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用毛笔蘸色料在泥胎上自如挥洒。所绘线条生动流畅,对比明显,装饰性极强。粗犷豪放的彩绘风格装饰的器物,具有浓郁的北方民间审美情感,是耀州窑新创造的制瓷品种,在元代一出现便深受北方普通百姓的喜爱,迅速发展,成为元代晚期耀州窑的主要生产品种。其造型大多是民间实用的大碗、大罐、大盆、泡菜坛、玉壶春等。题材广泛,装饰纹样以花、鸟、鱼、蔓草、枝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富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韵味和地方特色。
显著衰退的元代耀州窑在装饰的艺术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金代的质朴敦厚,转向元代的粗犷豪放。无论是日趋简练的印花青瓷,还是新创烧的白地黑花瓷,都具有此特点。印花装饰工艺粗糙,纹样模糊,构图随意,装饰效果只有明显的凸凹起伏,缺少纹饰结构起伏渐变的关系,但仍有粗犷之风豪放之感。白地黑花装饰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纹饰,粗犷豪放的装饰风格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装饰为耀州窑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体现了耀瓷陶工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6 明代耀州窑黄堡窑场最后停烧,耀州窑陈炉窑场兴起
明代的耀州窑因受到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处于压倒性的劣势,另一方面努力学习景德镇制瓷技艺,主要生产白地黑花瓷,以适应市场,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的需求。但耀州窑的制瓷原料和工艺与景德镇窑存在很大差距,所制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到明代中期,黄堡耀州窑因长期烧制,制瓷原料和燃料均大量消耗殆尽,至此,黄堡耀州窑因兵乱、竞争、原料等多种因素而停烧,作为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黄堡窑场衰亡之后,陈炉窑场和立地坡窑场的生产发展达到鼎盛。但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趋向淳朴粗犷、自由洒脱,民间艺术气息浓厚。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绘制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植物纹样。造型仍然是碗、盘、罐、碟等生活器皿。
耀州窑由唐代创烧,发展到明代中期,已连续烧造八百多年,其成熟的制瓷技艺在耀州境内全面传播。经考古发掘证明,继起的三地均来源于黄堡耀州窑,立地坡始于宋代,上店始于金代,陈炉始于金末元初,陈炉烧瓷最晚,但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时间也最长。因此,继黄堡耀州窑衰败之后,陈炉成为耀州窑后期的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窑场,以耀州窑黄堡窑场正宗传人的角色,继续谱写耀州窑的制瓷艺术的辉煌历史。
7 现代耀州窑黄堡窑场恢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的专家、学者对黄堡耀州窑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与实地考察。诸如50年代初,陈万里、冯先铭先生的多次调查,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部分发掘,1959年、1973年和198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的由禚振西、杜葆仁主持,多位专家组成的考古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实物标本,为黄堡耀州窑的研究与恢复,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详细的实物资料。1977年陈炉耀州窑将失传几百年的耀州窑青瓷试制成功后,1994年耀州窑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厂开始了耀州瓷的恢复与发展,在铜川地区得到全面展开,国营瓷厂、私人作坊纷纷开始生产耀州青瓷。其中以耀州窑陶瓷有限公司、唐宋陶业有限公司、耀华瓷业有限公司、景明瓷业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
8 结语
耀州窑黄堡窑场制瓷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从唐代的三彩陶器、五代的天青釉瓷与宫廷贡瓷,到宋代刻花印花青瓷,金代月白釉瓷,元代白地黑花瓷的长期的瓷业发展中,历代陶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根据铜川地区的原料含铁量较高和市场的不同需求等因素,对耀州瓷的品种和制瓷技艺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气质的制瓷风格。形式优美的典型造型,丰富生动的装饰手法,蕴意深刻的装饰纹样,温润雅致的多样釉色与独特精湛的制瓷技艺,是我国陶瓷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创新和推动作用。特别是不同釉色的青瓷改写了唐代以来中国瓷业‘南青北白’的历史,五代时期的青釉雕花新工艺,宋代青釉刻花、印花新技法,其技艺水平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是中国古代陶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保护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禚振西,杜文.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5薛东星.耀州窑史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