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驱动力铸“民族志气管”——访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同波
2012-01-27
文/本刊记者刘岩岩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为改善民生做好服务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同波在2011年11月“管道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研讨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真谛。会后本刊记者采访了张同波总经理。
中国水利:从一个产品单一的军工厂到一个拥有多项专有技术的上市公司,新兴铸管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请问企业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
张同波:从十年九亏的军工企业到现在总产能为800万t的钢铁制品综合加工上市企业,新兴铸管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2672工厂,这是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铁道兵钢材短缺经中央军委批准兴建的,隶属于铁道兵,铁道兵撤编后划归总后勤部。1996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转制,工厂改制为新兴铸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现在新兴际华集团的前身。1997年6月,由集团公司独家发起募集设立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深交所上市。
在这个历程中,公司以钢铁为依托,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主动开发“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进口产品——离心球墨铸管。但这一产品和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要不受制于人,必须掌握其核心技术。为此,公司明确提出“引进为辅,创新为主,人才培养先行”的方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当时,在整体技术设备无法引进的情况下,采用分兵战术,各个击破,引进了关键技术装备。在关键设备还没有引进到厂的时候,先想方设法把一批技术骨干送到国外去学习,另外一批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送到国内先期引进设备的企业去培训,生产一线的关键岗位都是从全厂抽调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了攻克难关,把工厂所有技术尖子都集中起来,进行辅助设备的攻关,还把西安交大、中国农机科学院、北科大的铸造专家请到企业作指导。在多方努力下,离心球墨铸管生产关键设备离心机的研制成功,表明企业开始掌握核心技术。仅仅一年之后,公司自己设计、制造的水冷离心机就诞生了,而且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中依托钢铁和发展铸管、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保证了结构调整战略的成功,使得当年进口一根大口径铸管的价钱从“奥迪”降到了“奥拓”,新兴铸管因此被誉为“民族志气管”。
目前,公司在“以钢铁为基础、以铸管为主导”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战略并购、重组、控股或参股等方式,形成以华北为核心,覆盖华东、中南的芜湖新兴铸管公司、桃江新兴管件公司和黄石新兴管业公司,覆盖西南、西北的川建管道公司和新疆金特公司等生产基地,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的国内战略布局,现已成为年产800万t以上的钢铁制品综合加工企业,其中主导产品离心球墨铸铁管生产规模达到180万t,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公司在铸管的生产工艺、装备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离心球墨铸铁管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5%,30%的产品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水利:企业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请问公司目前拥有哪些核心技术?
张同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拥有关键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地打造新的核心技术,始终保持领先一步的态势。为实现技术创新从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转变,个人创新向集体创新转变。新兴铸管着眼于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体系,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借助国内专家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建立以公司技术中心和研究院为主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组织体系,保证产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在“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坚持自主创新,开发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离心球墨铸铁管。从开始的规格DN400~700mm到后来的DN80~2600mm,从单纯的T型接口到K型、S型、N2型等多种接口,由内衬水泥发展到内衬环氧陶瓷、聚氨酯等多种防腐处理,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使企业具备了可按用户要求生产任何规格、任何国际标准产品的能力,并连续多年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铸管行业国际标准修订,使中国铸管在国际上具有了话语权。
我们没有就此满足,在铸管领域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开发特殊涂层管、压力等级管、排污管以及特殊用途的铸管新产品、新技术,自主开发成功高效离心机等装备。
之后,公司依托在球墨铸管领域创造的技术优势,在国际首创了“离心浇铸钢管坯+热挤压(热轧)+冷轧冷拔”工艺,生产双金属复合管等特种管材。该产品的生产,属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性能的新型管材,标志着新兴铸管从此进入钢铁行业尖端产品生产领域。
目前,公司生产的大口径离心球墨铸管、真空消失模管件、离心钢管和双金属复合管、钢塑复合管、覆膜管等产品填补了多项国际技术和产品空白,并开发出了国际第三代供水管道产品。公司还获得“第八届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长特别奖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持续不断创新,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始终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水利:转制后的公司,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张同波:为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升公司的品牌和实力。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钢材需求大幅度萎缩,价格暴跌,资源、产品、物流市场价格剧烈震荡,整个钢铁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状态,许多企业纷纷被迫限产、停产,新兴铸管同样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公司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指示,开始探索试行模拟法人经济实体运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
模拟法人实体运行机制是指以效益为中心,以成本为主线,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实现实业部、工序等主体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接受营业收入、利润、成本、资金占用等指标,以及安全、质量、环保等指标的考核,经营成果与工资总额挂钩,做到绩效与监督同步、激励与制约并重。以建立压力层层传递、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绩效层层考核、活力层层激发的新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内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是指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物流等单位和企业产品的主要用户共同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联动反应。充分利用好区域差、时间差、品种结构差、市场价格差,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实施生产、采购、销售、运输、用户5个环节快速联动。紧密贴近资源、产品、物流3个市场,动态持续进行原燃料结构、炉料结构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实现公司生产经营效率最佳、成本最佳、效益最佳的目标,确保用户利益也得到切实保证。
通过深化完善“两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新兴铸管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而且在提升经济技术指标、增强盈利能力、转变员工观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已深入职工的心里。
中国水利:为改善民生,国家加大了对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作为企业,如何处理好企业的发展与社会担当的关系。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是什么?
张同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要为改善民生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近年,为改善民生,国家加大了对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研究、生产出更加适用、更高质量的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公司将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主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并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的管材、钢材提供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打造高效的企业竞争力。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将着力打造“三个最强”,即“最强最大最具竞争力的球墨铸铁管生产研发基地、最强最优最具竞争力的特种管材生产研发基地、最强最优最具竞争力的制造用钢生产研发基地”,并在“十二五”期末实现供水管道的全球布局,成为世界供水管道行业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