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养过程考核方法研究

2012-01-26杨华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双师工程师

杨华千

(重庆教育学院网络管理中心,重庆400067)

随着国家高职教育招生规模总数的不断扩大,这对职教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尤其是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院校和企业都一致认为需要大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对于什么是“双师素质”教师,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并且掌握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进行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教师。

1 “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背景原因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新名片──对人才的需求“旺”

随着惠普、宏基等几大电脑品牌公司和富士康、纬创等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入住两江新区,重庆正在加速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预计到2015年,重庆将形成年产1亿台笔记本电脑、超7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集群。届时,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全面推动工业战略转型,实现重庆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未来重庆将形成一个“5+6+700”布局合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第一个数字是指品牌商,第二个数字是指代工厂,第三个数字指零部件生产商),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新名片。如此大的产业链集群,如此大的产能,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作为发展的支撑。

第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特点——对人才质量要求“高”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更新换代快,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何培养既具有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要具备突出的专业特长和突出的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这种特性也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已经掌握了某项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计算机高职教育现状与师资——对人才培养“缺”

(1)“缺认识”——对“双师素质”认识理解比较混乱、含糊

“双师素质”教师是一个中国化的、带有浓厚教育行政命令色彩的称谓。“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各有不同,其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虽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双师”给出了比较明确的释义,而在实践中,各地“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是不同的,甚至于每个院校对“双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含糊导致了对制度和政策制定的偏差,从而不利于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

(2)“缺重视”——对“双师素质”师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提出了“产学研”的办学思路,但是学校传统的独立办学意识还比较浓厚,只是表面的松散的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很少派教师出去参加新技术的培训,或对外聘技术人员存有排斥心理等。缺少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政策、制度保障,使得教师本人也不愿意参加实践性技术的培训,教师本人也很难达到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3)“缺机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到位

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公立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专或者大专院校转化而来。其教育模式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子,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上也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评价模式。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晋级基本还是沿用以前的老办法,主要还是考察发表了多少论文、参与了多少科研项目、获了多少奖项、参与了多少教学工作等,而很少把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工作或取得的成果作为考核指标,教师是不是“双师素质”没有任何区别和变化。这种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设置了最大的内在思想障碍。

(4)“缺过程”——只重视“培养模式”研究,不注重实现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设计

当前,研究人员针对高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养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少有人提出具体的落实“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正如有很好的制度而没有落实制度的方法、过程。

2 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提出的培养模式太过笼统,没有体现计算机专业与行业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术语,我们很难制定一个适用于整个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专业的不同方向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软件设计方向可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图像制作方向可能对教师的美术功底、艺术欣赏和图像软件的操作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专业进行细分,然后根据每个细分后的专业特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

第二、提出的各种培养模式本身就过于理论化,难于实际操作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双师素质”培养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是告诉了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做。这样的模式一般都是一些理论式的说教,没有针对具体的专业特点给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说难于实际操作。

第三、只重视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注重实现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的研究

当前,研究人员针对高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养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少有人提出具体的落实“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正如有很好的制度而没有落实制度的方法、过程一样,最后都是流于形式。

3 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与考核

以校企双向培养为抓手,强调过程性控制、打造高质量“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养的过程控制,积极采取校企双向置换培训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分批地实现学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流动,大幅提高行业一线兼职教师的比例,实现校企双向互动,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与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

第一、校内专职教师“工程师素质”培养的过程性控制

所有缺少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实习锻炼,学习最新操作技能。教师工程师素养养成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校考核、自我学习阶段

学校考核,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段内取得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具有初步的双师素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或者家庭的自我学习来实现。

(2)第二阶段,教学需要、培训提高阶段

教学需要,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校教师本身也不具备或很少具备工程师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教学需要也需要一个培训学习提高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在外面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学习来实现。

(3)第三阶段,内生动力,工程师素质形成阶段。

内生动力,教师自我要求自己具备工程师素质。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有要求提高自己素质的内在需要。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行业、深入生产一线,参与行业项目开发,达成工程师素质形成阶段目标。

第二、企业兼职教师“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性控制

类似教师的工程师素质培养过程,对于来自行业的工程师,也有一个教师素质的养成、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培训阶段。同样也主要采用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公司考核、自我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教学需要、培训提高阶段;第三阶段,内生动力、教师素质养成阶段。

第三、“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的考核方法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中,为了避免自己培养、自己考核、自己评价的弊端,要求对双师培养过程进行“双向培养、交叉考核”。即对教师的工程师素质的培养由公司/企业和学生来进行考核;对工程师的教师素质培养由学校和学生来进行考核。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课题了。但是,一方面,“双师素质”培养既关系到教师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双师素质”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该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1]欧阳群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8,(3).

[2]苗德华,石连栓,刘新钰,王茹.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顾文明.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4]石莉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5).

[5]杨焕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双师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青年工程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