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思考
2012-01-26曹文洪
刘 平,曹文洪
(1.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21;2.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48)
1 宁南山区基本情况
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主要包括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共7 县1 区,总土地面积27 722 km2,总人口230万人,分别占宁夏自治区的53.52%和37.7%。
根据宁夏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2000年宁夏全区土壤侵蚀面积36 849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20 90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7%,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宁南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27 mm,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0 800 km2,占总面积的75.2%,侵蚀模数在2 000~10 000 t/(km2·a)之间,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6 300 万t。
宁南山区8 县区是黄土高原138 个水土流失重点县的一部分,也是全国12 个贫困地区之一。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现象并存、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2 宁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必要性
2.1 生态经济流域是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必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从1950年开始,最初主要以基本农田建设、植树种草为主;20 世纪80年代,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的提出,水保工作者通过试点逐步探索了水土保持快速治理的途径和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的模式,水土保持工作重心也由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转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为主,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随之确立;20 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和实践水土保持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由以前的主要探索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治理模式,转到主要探索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对位配置等。发展小流域经济是水土保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由过去单纯的防护性治理转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将小流域治理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小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寓小流域治理于市场经济开发之中,增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内在动力。从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历程看,生态经济流域是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必然。
2.2 发展生态经济流域是宁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坚持的治理原则,不少地方的水保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如:北京市围绕保障首都饮用水安全,探索提出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概念;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省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实力,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作为水土保持的更高目标,提升了水土保持的层次。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宁南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环境逐渐好转,但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还较低,为达到“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必须发展生态经济流域。
2.3 发展生态经济流域是宁南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多年来该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梯田、淤地坝、林草地等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了许多小流域治理模式和技术,已经使该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高、拦蓄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农民主动参与水保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充分利用已建水保工程发展经济产业,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不仅可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水保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保证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显然,研究、总结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小流域治理技术,使小流域综合治理逐渐转向生态经济流域治理,是水土保持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水保工作的需要。
3 宁南山区具有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以蓄水保土为主、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治理效益为主等3 个阶段。宁南山区水土保持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形成了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如西吉黄家二岔模式、上黄模式,彭阳县“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模式,隆德县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模式,西吉县“库坝池窖联用水资源”模式,盐池县“围绕水资源的利用,以集水、蓄水、用水为主线,拦蓄天然降雨,发展高效农业”模式,海原县“利用道路、场院、屋面、荒山荒坡,将天然降水引入生产水窖蓄集起来,在作物需水时进行补充灌溉”模式等。
经过多年治理,宁夏全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 万km2左右,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00 km2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当地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为生态经济流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也逐渐涌现出了彭阳县南沟流域等生态经济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2011年8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一行考察了彭阳县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后,认为该流域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通过局部高标准治理,使大面积得到保护,突出了效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议认真总结推广。
4 宁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思考
生态经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就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流域产汇流理论、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一系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将小流域的人口、环境、资源、物资、资金等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停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利用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将自然物质转化为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即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小流域经济目标趋向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即在合理利用土地、降水等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自然、经济及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保证小流域人口、自然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生态经济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既要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改善,发挥基础的生态效益,同时又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产业,增加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和统一发展。
生态经济小流域与生态型小流域的主要区别为:生态经济小流域是以生态型小流域治理为基础,重点利用小流域的科技和自然资源,突出发展经济产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产业作为支撑。
我们认为宁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缓解生态压力,为生态经济流域治理夯实基础。宁南山区人口密度超过100 人/km2,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标准,同时各种资源又非常紧缺,面临的生态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宁夏区政府的“生态修复”、“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压力,为生态经济流域治理夯实基础。
(2)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水保措施的经济效益。宁南山区实施了许多水保措施,虽然生态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还较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提高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林草工程等已建水保措施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保证持续发展。
(3)紧密结合地方资源和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提升经济实力。宁南山区具有独特的地方资源和特点,探索发展了设施蔬菜、设施养殖、特色林果、特色中草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劳动力输出等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其规模和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依托地方资源引进配套的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4)将产业发展与水保工作紧密结合,做好生态经济流域规划工作。生态经济流域要求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和统一发展,必须在小流域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考虑,力争流域规划到哪里产业开发就搞到哪里,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5)搭建“多方参与”的生态经济流域建设机制。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水保部门远远不够,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搭建一个“政府决策、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生态经济流域建设机制,是保证生态经济流域成功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