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项南与福建水土保持
2012-01-26项华宗
项华宗
(中共连城县委宣传部,福建连城366400)
1 把水土保持当作主政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主政八闽期间把水土保持事业当作“山海经”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解放后的30 多年间一直处于对台斗争前线,时刻准备着打仗。当时与兄弟省份的差距很大,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二十几位,和西藏等落后省份不相上下,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十几亿元,是一个吃中央补贴的省份,这就是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建。同时福建还是一个山多地少的穷省,人均仅有五六分地,对此人们把它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1981年,项南审时度势,根据福建“山、海、侨、特”的优势,提出“山海经”发展战略,掀起了福建“千军万马”开发山海资源的热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回忆项南的文章《公仆英魂系八闽风范长存照后人》中写道:“福建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掀起大念‘山海经’的热潮,积极做好山海文章,合理开发山海资源,大力发展山海经济,一批典型县、乡和专业户、专业村纷纷涌现。福建大念‘山海经’的战略口号,当时在周边省份甚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预防和治理福建水土流失从漳浦县起步
福建省是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境内山高坡陡,降雨强度大,土壤以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为主,抗侵蚀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土层薄,水土流失区土壤的抗侵蚀年限仅为100~300年,还不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土壤抗侵蚀年限的1/10,其侵蚀的潜在危险程度更高。
项南预防和治理福建水土流失是从漳浦起步的。漳浦县委原书记黄步翔回忆,1981年1月29日,刚到福建上任的项南,第一次下乡就到漳浦调研。当时漳浦全县有7 万hm2秃头山,水土流失面积达6.35 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4%,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漳浦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5 元。漳浦县委从实际出发,调整了生产方针,计划首先把粮食抓上去,接着考虑向山向海发展,让人民群众迅速富裕起来,并把这一设想制作成了一个电控规划图,一目了然。项南边听汇报边看图,肯定地说:“你们的想法提得好,你们是在干着一个伟大事业。”受此教育和鼓舞,漳浦县委于当年就立下了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的“军令状”,开发秃头山,种果200 万株,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经营”的办法,政府提供资金、种苗、技术等服务,在全县迅速掀起了一个向山向海进军的新高潮。
1983年,项南再次来到漳浦,肯定了当地取得的成绩,题写对联“念好山海经 黄土变成经”,并指出:“远山要变绿,坡地要果化,溪边要竹化,道路要白叶桉化。”
项南在福建工作期间,年年到漳浦视察,前后共6 次,直至最后离开福建前,还带着新上任的省委书记陈光毅到漳浦“交班”。在项南和省委的亲切关怀下,漳浦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在短短的六七年间,山海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水果面积扩种了5 700 hm2,水产养殖增加了6 000 hm2,为长江以南之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03 元。如今,这里水果产量居全国百强县第24 位,水产产量居全国百强县第15 位,引进台资企业为全省最多。
漳浦是大念“山海经”的一个典型,也是项南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的试验地,为项南树立了一座有形无言的丰碑。
3 福建水土保持委员会恢复建制
1981年10月,在项南的关心下,福建省水土保持事业迎来了一个春天,历经波折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恢复了建制,地方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办公室也相继恢复或建立。资料显示:省水保委员会设立于1956年,由省水利局、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后来在“文革”期间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被撤消,人员下放,地方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也停止运转。
目前,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经贸委、科技厅等22 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由一名副省长担任主任,委员会在水利厅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同时承担水利厅的水土保持行政职能。
4 治理长汀县水土流失取得重大突破
福建水土保持事业取得的重大突破是治理长汀县河田镇水土流失。
河田镇是长汀县的一个大镇。100 多年前,河田原名柳村,是个柳竹成荫、森林茂密、山清水秀、舟楫通畅的好地方。但近百年来,连续发生多次森林大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河床逐年升高,洪水泛滥成灾,使河与田连成一片,故后人把“柳村”改为“河田”。20 世纪40年代,河田水土流失发展到异常严重的程度,河田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河田设立水土保持站,虽经长期的试验与治理,但收效甚微。迄至20 世纪70年代末,满目血色的河田山岭还被称为“火焰山”。笔者家乡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与长汀县的南山镇和河田镇仅一山之隔,小时候大人常教育我们,不认真读书就卖我们到“泮溪”(指南山镇和河田镇)去吃地瓜片,童蒙中觉得“泮溪”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吃不起大米,只能吃地瓜片,这大概与当地严重水土流失导致贫穷有关吧。
1983年3月9日,福建省委常委会决定,省委、省政府领导,除留下少数同志主持日常工作外,分头到各地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就地解决改革和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项南带温秀山、张渝民等省领导到三明、龙岩两地区的11 个县(市),深入农村、林区、工厂、商店和学校调查了解情况。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县河田公社和宁化县淮土公社,通过实地察看、调查了解,发现各地都有一些治理水土流失的好经验:许多乡村采取封山育林的办法,禁止乱砍滥伐森林,在荒山秃岭大力植树造林;为了尽量少砍树木当燃料,有的地方用沼气发电,有的地方推广节柴灶,一些地方用生饲料喂猪;修建小水电的村庄用上了电饭煲。水土保持做得好的乡村,满山是“绿色金库”,群众的日子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过。4月2日,项南第一次来河田视察,就把群众创造性治理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总结成了《水土保持三字经》:责任制,最重要;严封山,要做到。多种树,密植好;薪炭林,乔灌草。防为主,治抓早;讲法制,不可少。搞工程,讲实效;小水电,建设好。办沼气,电饭煲;省柴灶,推广好。穷变富,水土保;三字经,永记牢。
三字经指明了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办法,强调最根本的是要搞责任制。项南提出3~5年河田要由“红”变“绿”的治理目标,同时确定对省农业厅、林业厅、水电厅、水保办、林科所和福建林学院、龙岩地区行署、长汀县政府等8 个单位实行责任制,每个单位承包3 个大队,支援河田治理水土流失。同年5月,省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长汀县河田公社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几个问题的批复》文件,决定从1983年起,5年内由龙岩地区每年安排1 万t 煤供应河田作为群众生活燃料;由省林业厅每年拨出育林基金20 万元,用于培育苗木和造林补贴;由省水保办每年拨出30 万元作为煤炭供应补贴。同年,《水土保持三字经》在全省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1年,已任中顾委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带着江苏、上海的一批专家、学者又一次前往河田考察水土保持工作。当他看到长汀水土流失区已治理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1/3 强时,高兴地说:“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看对我们整个省、整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2 万多hm2,在世界地图上连针尖大的位置都不到,但是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搞起的。”他殷切期望长汀不要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应该上一个新台阶。怎么上呢?他又编了一个《四字经》:马不停蹄,长短结合;自力更生,劳力结合;食草动物,紧紧抓住;自我发展,良性循环;争取外援,工贸结合。
项南逐条作了生动具体的说明,希望提高认识,加强水保工作。他说,水保工作决不是部门工作,而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全社会的工作,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情,大家都要考虑,都要出力。
不论是三字经,还是四字经,如今读来仍感到十分亲切、实用,仍不愧为我省乃至全国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宝贵财富。从1983年至1994年,项南四次视察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指挥下,在福建历任班子的努力下,如今河田这片“闪着可怕血光”的山坡,变成了鸟语花香、绿海翻浪的致富山。长汀人民深深怀念项南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丰功伟绩,自发建起了项公庙、项公亭与项公园。1988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回到家乡长汀,看到河田昔日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岭,如今披上了碧绿的新装,感慨地说:“河田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封建王朝没有解决,国民党时期没有解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决了,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把山治理得比较好,山头已经由红变绿,这是一件大事。”杨成武一席话言语间流露出对项南治理河田水土流失的褒扬。
5 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王国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项南对福建水土保持事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他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
朋口环保农民城是项南构筑生态与经济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理想王国”。1993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倡导下,在项南的关心支持下,由福建省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省老区经济发展促进会、省老区办、福建师大地理系、龙岩地区行署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先后考察了闽西7 个乡镇以后,连城县朋口镇以其交通、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被确定为环保农民城建设试点。当项南得知环保农民城定在家乡朋口时,兴奋不已,并欣然提笔写下了“朋口环保农民城”7 个大字,从此中国第一个以“环保”两字命名的农民城由此诞生,在朋口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项南把“环保”放在首位,凝结着他对全球污染的忧虑,凝聚着他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同样也是他对保护好家乡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对朋口环保农民城的开发和建设,他千叮咛、万嘱咐,家乡无论上农业、工业还是其他产业,都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他要求保证山上的树要常绿,河里的水要像过去一样挑起能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然关心家乡朋口的生态环境,并挥毫写下“还我青山绿水,富我老区人民”的珍贵墨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多次关心和支持的朋口兰花产业正蓄势腾飞,朋口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兰花基地,已被命名为“中国兰花名镇”,兰花也即将上市。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项南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6 福建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福建历任领导班子都锲而不舍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如今,福建省将生态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福建生态优越、环境优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福建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的一番话激动人心,指明了福建未来的奋斗目标。
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两次批示要求“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习副主席还在看望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时深情寄语:“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斯人已去,绿回八闽,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老人吧,让他魁梧的身影、深邃的目光和爽朗的笑声与八闽青山绿水永久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