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医生的人生价值选择
2012-01-26肖会平范文昊
肖会平,范文昊
(1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xiaohuiping@mail.hust.edu.cn;2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1 社会转型期医生的人生价值解读
医生是生物人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具有社会人的普遍本质——能动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决定了医生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值主体。医患关系中,医生主要充当价值客体,提供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要。能否以自己的医疗服务去满足患者的需要及满足程度,构成一个医生的社会价值,并决定该医生的社会价值有无、大小。[1]同时,医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要维持生存并追求发展,必然存在生存、发展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且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及产品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价值主体。医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从他人、社会中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则构成医生的自我价值,并决定医生的自我价值有无、大小。[1]所以,医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医生从事着维护与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医疗事业。职业的特殊性使医生的人生价值有别于其他人,主要表现在医生的社会价值有无、大小既取决于其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其被患者认可接纳程度;[1]又决定着医生的物质、精神需要能否从他人和社会那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即自我价值的高低和实现程度。这表明:医生的社会价值是其自我价值的现实基础,自我价值则是其社会价值的衡量尺度,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医生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愈多、质量愈好,满足患者的需要程度愈高,其社会价值也愈大,其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越能从他人、社会那里得到满足,其生存状态也就越好,发展程度也越高,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就越充分。
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医生越来越关注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受市场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医生逐渐开始重视自我价值;因医学人文教育的缺位,部分医生愈来愈追逐眼前局部利益;“以药养医”运作模式的惯性作用又使医生的医疗技术价值无法得以充分体现,导致临床医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出现错位现象,处于失衡状态。
2 社会转型期医生的人生价值选择
2.1 秉承患者利益至上的医疗宗旨,才能有效保障医生的个人利益
医疗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共性,医生只要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经济报酬、精神回报。医生作为生物人,需要维持生存,必然会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医生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势必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人的发展。这意味着医生一定会面临也必须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患者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医疗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这要求医生必须以患者的健康利益为中心、始终坚守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患者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某些医生丧失了基本的职业操守,丢掉了起码的人文关怀,只把医术当作赚取名利的工具,背离了医疗改革的基本方向,放弃了医疗事业的应有价值选择。这种损害患者利益而换取个人眼前局部利益的医疗行为,直接毁坏了医生的社会形象,最终使个人的长远利益受损。相反,凡是能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为患者解除病痛,时时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医生,往往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不仅可以保障医生眼前的局部利益,而且为医生的长远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1]医生应充分意识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患者和社会,应深刻认识到患者的健康利益与个人的长远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医生如果基于这一正确认识,立足于患者的健康利益,放眼于个人的长远利益,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医疗工作,自然会实现医生的个人利益、患者的健康利益双赢目标。[1]
2.2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服务理念,才能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医生的社会价值源于医疗实践,不断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才是医生的社会价值之源。医生的医疗实践不外乎两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医生的医疗行为及结果带给其本人的社会信誉和人格魅力、为其所在的医疗单位树立的社会形象。经济效益则是医生的医疗行为及结果为其所在的医疗机构带来的经济收入、给其本人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实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左右着医生的人生价值,其中,社会效益主要反映着医生的社会价值,医生的自我价值则依赖于经济效益。医生只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计划经济条件下,只强调医疗事业的福利性、公平性,不顾及成本效益,没有兑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没有条件完全准确地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2]致使医生的社会价值在低水平上徘徊,医生的需求也只能得到低水平的满足,自我价值普遍不高。
医疗改革以来,医生的收入比公费医疗时期有了大幅提高,自我价值也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医生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也逐渐商品化,患者通过支付货币获取医疗服务随之成为社会现实。商品交换中的趋利性诱使医生愈来愈重视经济效益。合理合法地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将盈利视为医疗服务的唯一目的,不择手段地创收而不讲社会效益,最终经济效益连同社会价值都将付诸东流。[1]况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总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尤其是患者买方市场初步成形情况下,患者选择医生就诊的频率决定着医生的经济收益。所以,对医生而言,社会效益更为根本,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医生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医生带来经济效益。[1]作为医生,从事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医疗事业,应优先追求社会效益。[3]
2.3 持守社会价值第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大幅提升自我价值
医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仅是辩证统一的,而且呈正相关关系。一个医生的医疗服务若能极大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要,并被患者广泛认可接受时,其作为价值主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满足,从而获得比较丰富的自我价值。[1]不能为患者提供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当然得不到患者及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其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也就难以得到满足,甚至生存都成问题。
医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发展程度既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高低,又反映他的自我价值大小。而医生的自我价值一方面受社会客观条件及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言: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4]另一方面又受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小、主观努力程度等自身因素的影响。社会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是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努力创造的结果,反过来又为改善大家的生存状态、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物质、精神上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转型,医生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也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医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发展程度最终有赖于其为患者及社会公众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即社会价值的高低。所以,医生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尽量为患者提供量多质优的医疗服务,在积极追求、努力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3 社会转型期医生的人生价值最大化途径
医生的社会价值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则是影响其社会价值的主要因素。医疗体制转型使医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生存和发展压力。医生要想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良好发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尽可能创造社会价值,力求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就必须从疗技术、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三方面下工夫。
3.1 优化医疗技术,是人生价值最大化必需的硬性条件
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医疗技术必须服务于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医疗技术既是医生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工具,又是医生的主要谋生手段,也是患者选择医生的主要根据。如今,患者的消费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只有学识过硬、医术精湛的医生才能吸引患者、留住患者、满足患者,争取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被就医的频率是医生的医疗服务被患者接纳、被社会认可的显著标志,也是医生的社会价值高低、社会效益大小的决定因素,更是医生争取更高经济收益、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证。很多患者愿付高于普通挂号费好几倍的价钱、不惜花“漫长”的等待时间找专家就诊,正是看重了专家的丰富经验和精湛医术。医术高超的医生无须刻意推销自己,通过口口相传就能获得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将进一步推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这足以证明医术的重要性,也提示医生要想在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刻苦钻研,善于积累,不断优化医疗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由于疾病本身的发展变化、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医疗行业对从业经验及实际操作技能的高度依赖,需要医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磨炼技能,熟悉和掌握迅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才能正确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
3.2 强化医德素质,是人生价值最大化必要的软性条件
医德修养是医生争取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必备软件。医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解除患者的病痛,医生如果没有医德作支撑,就难以赢得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长远利益的保证。医德就意味着社会信誉、形象、效益,医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修养,才会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进而吸引更多患者,拥有更大的患者群体,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高水平的社会价值,医生的经济收入也可得以提升。当下,患者择医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既高度关注医生的医术,也十分看重医生的医德,医德已成为医生被选择就诊的另一重要依据,[1]因为医生直接面对患者的生命,而患者求医、老人诀世、妇女分娩又是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最需要人性的温暖、人道的体贴和道德的关怀。[5]生命的神圣性和脆弱性需要医生具有抚慰生命的善意和拯救生命的诚意等医德品格,只有饱含医德的医疗实践、渗透人道的医疗服务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才能圆满完成职业使命。因此,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医生,须从职业责任心、仁爱同情心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个人的医德修养。
3.3 提升人文素质,为人生价值最大化打造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疗是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医疗技术一定离不开人文精神,医疗服务必须饱含人文关怀,医生的人生价值最大化需要人文精神作支撑、以人文素质为基础。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及人们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医生重视自己的身体疾病,而且还要求医生关注他们的心理、社会需要,在舒适、重视、尊重程度等方面给予满足;不仅希望生命价值得到医生的尊重,还要求人格、尊严、地位和自主权同样得到医生的尊重。患者的这些新要求只有在充满人文情怀、具有人文素质的医生那里才可能得以实现。而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到医生被选择就诊的频度以及医生的医疗服务被患者认可接纳程度,进而决定医生的社会价值大小。[1]医生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不纯粹是个人的修养和追求,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医生的社会价值高低,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医生应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素质。
[1] 肖会平,卢玮.二十一世纪医生的价值追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36 -37.
[2] 樊民胜.医学目的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23(2):20-22.
[3] 尹记远,李秋心,和清.把握新医改的卫生服务特点,推进医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33-23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103.
[5] 王晓燕.谈“病人选医生”的伦理学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