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榆县抗“秋冬春”连旱的经验和思考

2012-01-26邱凤翔郑慧慧孙克绣

治淮 2012年8期
关键词:死苗旱情服务队

邱凤翔 郑慧慧 孙克绣

自2010年秋季开始,江苏省赣榆县遭受60年一遇的“秋冬春”特大连旱灾情,此次旱灾旱情之重,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极其罕见,造成严重损失。直至2011年2月26日赣榆全境普降喜雨,降水量平均为20.8mm;隔日再次降雪,折合降水量达到5mm,旱情才得到有效缓解。

一、基本情况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西、北面和山东省接壤。境内地形复杂,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丘、坡、平、洼层次分明,紧相接连。北部和西北部是低山丘陵,中部和东南部是大面积的冲积沉积平原,东部为沿海洼地。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冬季受北方高原南下的季风侵袭,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更换期,形成四季分明,差异明显,干、湿、冷、暖天气多变的气候特征。洪涝、干旱,台风、大潮,历来是赣榆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旱情

自2010年9月23日~2011年2月25日,赣榆县一直持续干旱少雨,遭受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天气灾害;全县平均有效降水量4.7mm,是历史同期降水量148mm的3.2%,为1951年有气象数据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形成极为罕见的“秋冬春”连旱的特大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水,河、库水源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全县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仅约1.3亿m3,除小塔山和八条路水库尚有少量蓄水外,其余河、库、塘、坝蓄水情况不容乐观,有102座塘坝已近干涸。

(二)灾情

长时间持续干旱无雨,致使麦田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土壤失墒严重,虽采取一定抗旱措施,作物受灾面积仍在日益扩大。据农业局下属赣榆县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2011年2月7日提供土壤墒情监测结果显示:没冬灌过的地块,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4.3%~30.0%,冬灌过的地块,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2.1%~42.4%,而土壤相对含水量适宜值应为65%~75%。由于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雨,空气干燥,土壤失墒严重,水分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虽然浇灌过的地块较没灌水的地块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但均属极旱(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5%~75%为适宜,低于45%为极旱),部分未灌溉的地块已出现小麦死苗现象。截至2011年2月25日,全县60万亩在田三麦全部受灾,其中20万亩旱情尤为严重,发生点片死苗面积15万亩,一般死苗率达到19.30%,部分地块死苗比例高达80%以上,折实死苗面积约3.57万亩,其中大麦2.2万亩,严重影响全县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旱情解除

2011年2月26日,气象局根据气象预报,抓住天气有利时机,组织实施火箭弹人工增雨作业,全县范围内普降喜雨,平均降水量达20.8mm;隔日再次降雪,折合降水量5mm,至此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二、抗旱措施及成效

面对严峻的旱情,赣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抗旱应急机制,科学调度水源,应用专业抗旱队伍,千方百计抗旱保苗。至2月25日,全县共计抗旱面积47.1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78.5%,其中山岭地区不能灌水的采取人工抗旱面积为10.58万亩,占山岭地区小麦的52.9%。

(一)启动应急机制

面对60年一遇的严峻旱情,县防指及时启动抗旱应急机制,会同农业、水利、气象、电力、石油等部门建立联动抗旱机制,根据气象预告,做好“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思想准备,组织动员全县干群投入抗旱,在全县范围掀起了抗旱保苗的热潮。截至2月25日,累计出动劳力31万多人次,动用各类灌溉机械47000多台套;上钻井设备32台套,成井22眼;全县已浇灌过一次的麦田面积为2.6万亩,浇灌过两次的有32.5万亩,浇灌过两次以上的有7.5万亩。

(二)因地制宜,科学调度水源

为保证抗旱用水,县防办加强用水管理,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根据县内平原、沿海、山区相结合的地形特点,科学、合理调度水源。采取平原地区自流灌溉,沿海地区调水补充水源,丘陵山区充分利用小水库、大口井、深水井等水源工程,全力做好抗旱工作。同时向市防指争取用水计划用于弥补抗旱用水缺口;至2月25日,全县各大中小型水库先后放水6000 多万 m3,调、引南水 1000 多万 m3,有力保证了在田作物的灌溉需求。

(三)科学应对,应用专业队伍

为应对此次严重旱情,各地相继成立应急抗旱服务队,明确人员及服务范围。县级抗旱服务队是专业抗旱应急队伍,同时也是机动抢险队,有明确编制和人员,配备各种设备,主要服务于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在旱情最严重的西北部丘陵山区,随处可见县级机动抗旱服务队的身影,他们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开展钻井和灌溉作业。镇、村级抗旱队伍主要服务于镇、村抗旱,由各镇、各村视旱情灾害程度应急成立,主要服务于各行政区域,没有固定编制和人员,旱情解除,人员即自行解散。在该次抗旱中各级抗旱应急服务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旱情解除,共成井22眼,灌溉面积40余万亩。

(四)关注天气,实施人工增雨

针对严峻的旱情,县气象局紧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适时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先后开展三次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弹32枚,降雨量26.6mm。据2月27日土壤水分检测显示,平原旱作地区和水旱轮作区的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8.97%、77.23%,分别比2010年12月21日提高29.1、14.63个百分点,墒情适宜,旱情解除;丘陵山区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2.97%,提高34.07个百分点,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五)服务抗旱,确保经费使用

为支持本县抗旱工作,国家和省先后下达赣榆县各级抗旱补助经费510万元。主要用于抗旱设备购置、人工增雨、设备维护、翻水油电费用及抗旱服务队建设等。鉴于此次旱情严重、持续时间长、资金缺口大的实际情况及抗旱需求,赣榆县政府向江苏省国开行紧急申请1000万元应急无息贷款用于抗旱。县防指及时将各笔经费下达各镇及有关单位,保证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经费落实到位,县里派出督查组,落实经费使用情况,规范经费使用渠道,确保每一笔经费能及时、完全用于抗旱工作。

三、建立抗旱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预案,做好防灾准备

必须进一步细化、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增强其科学性和操作性,从思想上、物质上做好抗大灾、抗长灾、抗连灾的准备。

(二)长远规划,提升工程调控能力

为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调控能力,必须进行长远规划,建设控制性骨干工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调控能力。

1.改造各级翻水站、泵站工程。由于各级翻水站、泵站年久失修,老化、破损现象严重,亟需进行维修改造,以充分发挥各级翻水站、泵站涝时能排水,旱时能调水的作用。

2.加快小水库加固工程。赣榆县小水库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丘陵山区,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直接关乎蓄水兴利和防洪安全。

3.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加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三)长效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现有抗旱服务队基础上加强防汛防旱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防汛防旱应急体制,成立专职队伍、配备专业人员、购置专业设备;同时请求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应急队伍建设的政策,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解决人员工资、购置设备和机械维护等费用,使防汛防旱应急队伍良性发展,在防汛抗旱中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灾时拉得出、用得上,充分发挥防汛防旱生力军作用

猜你喜欢

死苗旱情服务队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蒋王社区:打造“侨之家”、同心桥服务队 以侨为“桥”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五河县夏玉米死苗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远水
“五老”志愿服务队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
早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