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经验小结

2012-01-26王伟伟马春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4期
关键词:川牛膝延胡索香附

闫 梅 王伟伟 马春芬

河南省中医院东风路,河南 郑州 450002

痛经又名经行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则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所引起。多见于育龄妇女。现将笔者曾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小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 “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较详细的提出本病的常见病因,对后世临证多有启迪。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由此可看出引起痛经病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寒、气、湿等诸端,以寒邪为诸淫之首。

2 辨证论治

治疗时首要注意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的程度。分清虚实,痛发生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于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着痛多属于虚。疼痛的性质及程度是辨证的重要内容,隐痛、坠痛、喜揉喜按等属于虚;绞痛、灼痛、掣痛、刺痛且拒按者属于实。痛经以实证者居多。痛甚于胀者,持续作痛者属于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者属于气滞等,此为辨证之大要,诊断时必须结合月经量、色、伴随症状,舌、脉及素体和病史综合分析。此病的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减缓疼痛;平时辨证求因治本。

3 治疗经验

笔者紧扣中医的理论,总结从事几年临床经验心得体会,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以寒、气、湿为主,由寒湿凝滞,因感寒邪或素体阳虚宫寒,胞脉失于温养,血液运行不畅,导致机体不能适应经前血海充盈,气血骤变的生理改变,终致气血瘀阻冲任胞宫、胞脉,而随月经周期发生腹痛。气滞血瘀,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不通则痛。加之湿热瘀血日久乘虚内侵,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或客于胞宫,与经血相搏,引发痛经。其病理实质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这是本病主要的要点。笔者严格按照标本缓急及以上的症状辨证治疗,以温经散寒、理气、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主,平时以调整气血为原则。经前一周治疗主要以少腹逐瘀汤 (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为主,痛甚而厥、四肢不温者加艾叶、干姜、桂枝等以温通阳;瘀甚者加香附、红花、桃仁等理气活血;湿严重者加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鱼腥草、三棱等祛除湿热。平时治疗以调整正气为主,祖国医学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补肾气阳为主,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右归饮(方药: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熟地、山药、枸杞子、菟丝子 、杜仲、当归 、肉桂等)加减,平时湿气重者,加茯苓、车前子、生薏苡仁以祛除湿热等 ;肝火旺者加栀子、丹皮、夏枯草以清肝泻火。湿热瘀阻者,非经期治疗不同于其它证型。主要以清热调血汤加减 (方药: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根据几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痛经属于寒、湿、瘀较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只要能正确的辨证病因病机,治愈率较高。重要的要重视到非经期的治疗,治本是重中之重。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20岁,未婚,初诊日期:2006年6月20日。

主诉:痛经5年。

现病史:患者月经周期规律 (5/30),经量少,色暗红伴有血块,经前3天及经期小腹疼痛 (冷凉感),喜温喜按,遇热痛减。患者喜冷凉食物,平时怕冷,手脚冰凉。末次月经:2006年6月19号 (现正值经期)。患者面色发白,蜷缩身体。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缓。

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方药:当归15g,川芎10g,肉桂8g,赤芍15g,小茴香15g,干姜10g,延胡索15g,香附15g,元胡10g,乌药10g,炙甘草5g,川牛膝15g,艾叶 10g。

5剂,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服药期间禁冷凉、辛辣食物,月经干净后来复诊。2006年6月26号

二诊:上药服三副时,疼痛程度明显好转,月经昨天干净。无其他不适。

平时怕冷,伴有腰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温补肾阳调补气血。

方药:黄芪20g,白术10g,山药20g,桂枝8g,熟地15g,枸杞子15g,肉桂8g,当归10g,杜仲15g,菟丝子10g,茯苓10g,砂仁8g,续断 10g,炙甘草5g,川牛膝15g,20副,每日一副,分两次服。

2006年7月16号

三诊:服完上药后,怕冷症状明显好转,手脚冰凉减轻。现小腹部稍有不适,无疼痛感。

治疗: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以首次就诊方+红藤30g,川牛膝15g。

患者连续调整三个周期,方药稍有调整,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病程5年,症见经前及经期小腹部(冷胀感)疼痛,因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及经期小腹冷痛,属于寒凝血瘀型。经期用小茴香、干姜、肉桂、以温宫散寒,延胡索、香附、元胡等理气,因气行则血行,川牛膝引血下行,气血得以通畅。二诊时因是经后,调整气血,温补肾阳,温暖胞宫,加砂仁以防腻胃,注意到了补而不腻,促进药物更好吸收。目前认为原发性痛经相对较好治疗与控制,且复发率较低。

猜你喜欢

川牛膝延胡索香附
川牛膝对淡水石斑鱼部分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妙用川牛膝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治胃寒痛
镉污染对延胡索生长和镉积累的影响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
川牛膝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治疗产后便秘26例
HPLC法测定三香健脾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