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体质学观点分析云南世居高原人群体质状况

2012-01-26杨健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4期
关键词:宗气湿质阴虚

李 杰 杨健科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世居高原人群因为独特的生活环境,造成体质的特殊性。目前针对世居高原人群的体质研究多集中在体质测量范畴,本文拟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对云南世居高原人群体质状况进行分析,扩大中医体质的应用范围,也为研究世居高原人群体质状况和高原保健提供新的思路。

1 中医体质学概述

1.1 体质的概念 古代中医学无体质之名,但有对于体质现象的描述,我国开始对“体质”概念的探讨始于中医名典——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提及“体质”一词的概念,但记载了生命活动规律及体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其中有关“素”、“质”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便是当今体质的内容,其中更是提出了形神合一、阴阳五行的观点[1]。此后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叶天士等对中医体质也有各自的描述。现代中医体质的定义以王琦教授和匡调元教授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王琦教授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2];匡调元教授认为,体质是人群中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他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3]。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对于中医体质的定义基本一致,即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2 体质的分型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4],但近几年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5]。母国光的九分法:无力质、苍白质、黏液质、紫滞质、迟弱质、盗热质、冷激质、奋力质、结障质[4];此外,较有价值的还有匡调元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咣质[3];何裕民嘲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6]。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如陈慧珍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7]。

2 云南世居高原人群体质分析

经调查,云南世居高原人群中,主要偏颇体质有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和奋力质,在此对以上几种偏颇体质具体分析如下。

2.1 高原瘀血质

2.1.1 体质特点 瘀血质瘦人居多,常表现为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或发紫、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等,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等;性情易烦,急躁健忘。

2.1.2 形成原因 高原以寒冷、干燥、风多而大、空气稀薄为其主要气候特征。空气,即呼吸之气,中医称之为“清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灵枢五味》曰:“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说: “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另《灵枢·客邪篇》称“宗气聚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呼吸焉”。归纳起来,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8],说明宗气与呼吸有关,并可贯心肺而推动气血之运行。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呼吸中清气不足,首先影响宗气,则致人之宗气不足。世代久居者,必导致人体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出现体质的改变,如居民口唇色紫,皮肤暗滞,舌质发紫等。即近似于匡调元所说的晦涩质,以及母国光所说的紫滞质 (瘀血质)的变化,也即人们常说的“高原瘀血质”。另外,高原地区气候一年四季不分明,冬季长,气温低,终年偏寒冷。寒盛易伤人阳气,居住在此地的人容易感受寒邪。且寒邪收引凝滞,可使血脉收引、阻滞不通,运行不畅,形成“高原血瘀证”[9]。

2.1.3 常见区域 滇西北部山区,高黎贡山山区,丽江、中甸等高海拔地区,例如贡山、德钦、香格里拉等。

2.2 阴虚质

2.2.1 体质特点 其人大多数比较干瘦,面色潮红,其原因是体内津亏液少,也有的人表现的皮肤干涩、头晕、耳鸣、口干、尿黄等还有习惯性便秘,这都是由于阴虚火旺所导致。其症状还有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盗汗、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

2.2.2 形成原因 高原干旱少雨,气候干燥。燥为阳邪,易伤津劫液,为高原主病气之一。久居高原者,由于燥邪伤津劫液,进而出现血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久居高原,宗气亏乏,兼之燥邪袭肺,阴津灼伤,肺燥气逆,而见干咳无痰,口燥咽干,鼻唇干燥等阴虚肺燥之证。肺属金,肾属水,据五行相生关系,久则肺虚及肾,肾阴亦亏兼见头晕耳鸣,腰背酸困,舌红少津。阴液久亏、血脉不充,每致血液运行不畅,往往易形成阴虚体质。

2.2.3 常见区域 滇西北部山区,高黎贡山山区,丽江、中甸等高海拔地区;此外,滇东北,会泽、巧家等地高海拔地区也较多见。

2.3 痰湿质

2.3.1 体质特点 痰湿质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或素瘦今肥之人,其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暗,眼胞微浮,多汗且粘,头晕乏力,胸闷,痰多,好困,好卧,经常腹胀,大便不畅,女人则表现白带多,腰酸,经少或经迟,甚至闭经,不论青少年或成人,都会表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痰湿体质的人其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脉象沉细。

2.3.2 形成原因 高原地区居民所饮之水,多为硬水,食物以肉乳之类为多,且喜饮烈酒。久服膏粱厚味,其人固然壮盛,但是长此生活,羊羔美酒则多致热盛,痰湿中生。

2.3.3 常见区域 滇西北地区,怒江、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高海拔地区。

2.4 湿热质

2.4.1 体质特点 湿热质体内具有湿邪和热邪两种病理实质存在,常表现为,形体偏胖或消瘦,湿热内蕴,常见面部发黄发暗、面垢油光、苔黄腻、口粘、口苦,甚至口臭,脉滑数,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异味也大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湿热体质的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大,男人则表现为,阴囊潮湿和瘙痒。

2.4.2 形成原因 居住环境潮湿,而喜欢吃甜食、辛辣食品和肥腻,或长期饮酒的人,湿热内蕴而容易形成湿热体质。

2.4.3 常见区域 滇中哀牢山、元江流域,滇东及滇东北山区、金沙江流域。

2.5 奋力质 (阳盛)

2.5.1 体质特点 奋力质又称为阳盛质,表现为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中气十足,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个性固执,不喜欢突然变化;脾气较差,容易烦躁、失眠;抵抗能力强,不容易生病;比较耐寒抗冻,不喜欢穿厚重的衣服;经常口干,喜欢冷饮和吃冰块;非常怕热,容易出汗,体表温度相对较高;体味较重,容易出现口臭;满脸通红,眼睛里常有血丝;嘴唇颜色较深,口舌经常生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妇女月经容易提前,白带稠厚、有异味;生病多为突发性感染性疾病,容易从阳化热,出现高热、大渴、饮冷、口臭、便秘、头痛、牙痛、脉洪等症状。

2.5.2 形成原因 除了高原燥邪易伤阴津外,饮食习惯在奋力质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酒肉肥甘之物多属热性食物,如果长期食用这些热性食物,就容易形成阳盛质。另外,嗜食辛辣食物也易使人产生内热,而形成阳盛体质。

2.5.3 常见区域 迪庆、丽江等地。

总体看来,随着海拔的升高,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呈现增高的趋势。

3 世居高原人群偏颇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的方法与手段

中医体质有阴阳之别,亦有偏盛偏虚等不同特性,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人对各种环境和疾病有不同的适应力,其发病情况也有差别。一个人的基因型是恒定的,而表型即机体的性状则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来自亲代的基因从胚胎产生时就确定来下了,而体质的可变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2]。后天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

据上所述,世居高原人群偏颇体质以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奋力质为多见。

阴虚体质的人,宜多喝水,饮食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切忌熬夜、应该奉行早睡早起的养生原则;同时应注意修身养性,勿焦躁,根据喜静勿燥的养生法则,阴虚体质的人,应少参加一些剧烈活动。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汗多伤津,津血同源,出汗太多更会导致体内的阴津受损,从而加重阴虚,若羽此类运动,应注意科学补水,以免损耗阴津,必要的时候可以经常散步或者练太极拳、八段锦等以调养自己的身心,其它如游泳、台球、高尔夫球等运动,也是比较适合的。

瘀血体质者,宜多食用甘平或甘温及有活血通脉作用的食物,如:葱、大蒜、生姜、茴香等,忌高盐高脂食物,不吃芋头、豆类等易产气的食物,尽量不吃油炸食物和生冷食物,多喝水,忌过劳或过紧张,有氧运动常能起到缓解瘀血质的作用,但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宜过激过猛,同时,在运动中注意补水。

痰湿体质者,最好保持饮食清淡,不宜吃甜食,切忌过量饮酒。平时应该多交朋友,多听音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保持乐观,可选择有氧运动改善体质,选择跑步,爬山、游泳或各种球类运动等等,同时辅以力量训练,如选择哑铃、拉力器、投掷等运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体重过重,已达到了严重肥胖的程度,那么最好要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最好选用水中运动。

湿热体质者,肝脾不和,所以急躁、易怒,甚至紧张焦虑,因此应该注意静心养生,此外,因肝喜条达,所以应该经常听一些舒缓歌曲或者养成开朗豁达之习惯。应避免过食肥甘,饮食以素食为主,忌过量饮酒,湿热体质的运动最好避开大雾天,阴雨天,以防外湿迁动内湿,应该选择晴朗的天气,出去锻炼,湿热体质的人一般比较肥胖,同时也多伴有气虚症状,所以其运动方式也就循序渐进,其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量也应逐渐增加,运动中注意补水,但不要喝甜的果汁和饮料,以免再助湿生热。

奋力 (阳盛)体质者,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戒酗酒,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这种体质类型的人不适合做激烈的、兴奋的运动,可从事舒缓精神的活动,且活动地点应选择阴凉的地方为主。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3]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4]王琦.中医体质学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68—195.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6]何裕民.体质研究一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1996,17(6):288.

[7] 陈慧珍.妇女体质分型与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88,11(1):25.

[8]李艳,严灿.宗气实质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0):9.

[9]刘璠.运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慢性高原病临床治疗的相关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0,05:307.

猜你喜欢

宗气湿质阴虚
痰湿体质概述*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代谢综合征痰湿质研究进展*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痰湿质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